首页期刊导航|针灸临床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针灸临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
针灸临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

孙申田

月刊

1005-0779

zjlczz@sina.com

0451-82117809

150040

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平路24号

针灸临床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唯一以针灸临床为主的学术期刊,创刊于1984年,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主办,该期刊为国内权威数据和文摘杂志的固定收录期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本刊着重反映全国针灸领域研究进展和成就,及时向国内外读者传播最新的针灸临床学术信息,辟有丰富的临床内容,融学术、普及为一体,栏目设有理论探讨、名医经验、临床报道、物种针法、俞穴应用、灸法集萃、刺法聚英、实验研究、文献综述等,并可根据广大读者需要随时增设栏目。为从事中医临床、针灸临床及科研、教学人员及中医针灸学员、广大中医针灸临床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实用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扎跳针刺阳性筋结点靶向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李郝婧马琳刘征
    5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用扎跳针刺手法对顽固性面瘫阳性筋结点进行靶向治疗,并与常规针刺治疗相比较,验证扎跳针刺阳性筋结点是否为治疗本病的更优疗法.方法:依据随机等量原则,将64例病患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针刺手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扎跳针刺阳性筋结点的手法.针刺治疗5次/周,每次留针时间持续30 min,5次作为1个疗程,共进行6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H-B系统评级、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FDIS评分和面神经肌电图评价.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B评级、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FDIS评分和面神经肌电图最大波幅变化均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总有效率71.88%(23/32),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30/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治疗组治疗后的H-B分级明显较对照组降低,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FDIS评分和面神经肌电图最大波幅变化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扎跳针刺阳性筋结点靶向治疗顽固性面瘫采用"以结为腧"的治疗原则,直达病所,加快面部经筋功能的恢复,减轻面神经缺血、水肿的病理状态,缓解其所受到的卡压,缩短病程,有利于疾病恢复.

    扎跳针刺阳性筋结点顽固性面瘫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的选穴规律

    黄倩李佳徽邓凯文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的腧穴配伍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维普(VIP)和Pubmed建库至2023年10月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的随机对照试验.运用Excle 2019软件建立处方数据库,采用R语言对高频药物和腧穴进行频次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SPSS25.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提取处方110条,涉及109个腧穴,使用频次921次.高频腧穴依次为水沟、内关与三阴交等,选穴多分布于头颈部及上肢;腧穴归经以督脉、手厥阴心包经为主;特定穴多选用五输穴;关联规则显示水沟-内关-三阴交为核心穴组;高频腧穴通过聚类分析得到5个类群.结论: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立足心脑,以水沟-内关-三阴交为核心处方,遵循远近配穴,重用督脉,以达醒脑开窍、化瘀通络之功.

    颅脑损伤昏迷针刺数据挖掘醒脑开窍

    针灸治疗尿道综合征的选穴规律和特色分析

    王美红赵吉平李晓屏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临床中采用针灸治疗尿道综合征的取穴规律和特点.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知网、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数据库从建库—2023年8月针灸治疗尿道综合征相关的文献,对录入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关联规则以及聚类分析.结果:最后纳入101篇文献,包含77个腧穴,共739次.针灸治疗尿道综合征的核心穴位组合为三阴交-关元-中极-肾俞-膀胱俞-气海;经脉主要选取膀胱经、任脉和脾经;穴位主要集中在下肢、腹部和骶部.结论:本研究探析了针灸治疗尿道综合征的取穴规律和特色,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依据.

    尿道综合征针灸取穴规律

    基于AMPK/PFK-2对经皮穴位电刺激"内关"穴防护模拟失重大鼠心肌损伤的效应机制研究

    张玲嵇波刘翼天丁柏...
    7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模拟失重大鼠心功能、心肌病理组织形态、心肌能量代谢和糖酵解相关因子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1(AMPKα1)、磷酸果糖激酶2(PFK-2)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TEAS防治模拟失重诱发大鼠心肌损伤的效应和机制.方法:将36只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经皮电组,每组各12只;采用尾部悬吊法制备模拟失重大鼠模型,持续30 d.于造模后第2天对经皮电组选用双侧"内关"穴进行干预,疏密波,频率2 Hz/100 Hz,强度1 mA,1次/2 d,每次30 min,共14次.每周记录大鼠体质量变化,4周后测量大鼠心脏、右肢比目鱼肌质量和胫骨长度;采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脏功能;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形态改变;比色法和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心肌组织ATP和AMP含量;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法检测心肌组织中AMPKα1、PFK-2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比目鱼肌湿重及与体质量的比值、左心室质量和心胫比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脏功能下降,心肌纤维排列稀疏、断裂和溶解,心肌组织ATP含量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AMP含量升高(P>0.05),心肌组织中AMPKα1、PFK-2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经皮电组体质量增加,左心室质量、心胫比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功能上升,心肌纤维肌排列整齐,无明显坏死、溶解,心肌组织ATP含量显著升高和AMP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组织中AMPKα1、PFK-2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内关"穴可改善模拟失重大鼠心脏功能和结构损伤,提高心脏能量代谢水平,其机制可能与上调心肌组织AMPKα1、PFK-2表达水平进而增强心肌糖酵解过程来防护模拟失重引起的心肌损伤有关.

    模拟失重经皮穴位电刺激内关穴糖酵解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磷酸果糖激酶2

    电针调控PI3K/Nrf2/HO-1通路对T2DM大鼠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

    魏倩文李瑞段浩茹刘邵阳...
    7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对肾脏的保护机制.方法:将1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6只.本研究采用2%链脲佐菌素溶液(35 mg/kg)注射于腹腔并饲以高糖高脂饲料构建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电针组取双侧"胃脘下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干预,于同侧"足三里""胃脘下俞"给予电针刺激,1次/d,连续6周.于造模前、电针前后测量空腹血糖(FBG);酶比色法检测血清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尿素(UREA)含量;荧光免疫法检测血清活性氧(ROS)含量;HE染色观察肾脏形态学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肾脏PI3K、蛋白激酶B(Akt)、Nrf2和HO-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干预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电针组大鼠FBG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6周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FBG、MDA、ROS及U-REA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SOD含量、肾脏PI3K、Akt、Nrf2及HO-1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血清FBG、MDA、ROS及UREA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SOD含量、肾脏PI3K、Akt、Nrf2及HO-1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E染色显示模型组较空白组病理改变明显,电针组整体情况优于模型组.结论:电针可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氧化应激水平并缓解大鼠肾脏内部形态的病理性改变,对肾脏的保护机制或与激活PI3K/Nrf2/HO-1通路相关.

    2型糖尿病电针氧化应激磷脂酰肌醇3激酶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氧合酶-1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埋线丰隆及其配穴对NAFLD大鼠的协同和拮抗作用

    周遵明张建梅周宏余云进...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埋线丰隆穴、丰隆加足三里穴和丰隆加三阴交穴对高脂饲料(HFD)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模型大鼠血脂4项(TG、TC、LDL-C及HDL-C)、肝脏病理及血清代谢物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丰隆组、丰隆加足三里组和丰隆加三阴交组,每组10只.采用HFD喂养制备NAFLD模型大鼠,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不做任何干预,埋线组分别给予大鼠丰隆穴、丰隆加足三里穴和丰隆加三阴交穴进行埋线治疗,每周埋线1次,干预4周,造模同时给予埋线治疗.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TC、TG、HDL-C和LDL-C水平,用HE染色及油红染色观察大鼠肝脏病理变化,用非靶代谢组学分析各组大鼠血清代谢物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TC、TG及LDL-C水平升高(P<0.01),血清HDL-C水平下降(P<0.01),肝脏脂肪、脂滴增加.与模型组比较,丰隆组和丰隆加三阴交组血清TC、TG及LDL-C水平降低(P<0.01),而丰隆加足三里穴组血清TC、TG及LDL-C水平无明显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埋线组大鼠肝脏脂肪堆积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丰隆加三阴交组改善程度最为显著,丰隆组次之,丰隆加足三里穴组改善效果最差.丰隆加三阴交组和丰隆组对胆碱代谢通路影响较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丰隆加足三里组对此通路无明显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埋线丰隆穴及丰隆加三阴交穴均可改善NAFLD大鼠血脂水平,但丰隆加足三里未能显著改善NAFLD大鼠血脂水平,提示丰隆配伍三阴交对NAFLD大鼠具有协同作用,但丰隆配伍足三里可能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代谢组学揭示了胆碱代谢通路可能是其协同和拮抗作用的内在机制.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埋线疗法丰隆代谢组学

    以"揣穴"为基础探讨针刺治疗的临床价值

    李静怡夏德鹏冯程程王任阳...
    9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刺为一种通过刺激腧穴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汇聚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即疾病在人体表面的反应点,同时也是针刺疾病的刺激点."揣穴"是对腧穴定位的进一步研究与拓展,有利于更好地了解腧穴的本质.《灵枢·九针十二原》曰:"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神气""游行""出入"等体现了穴位明显的动态属性.所言"节"者,为脏腑神气游行出入之处,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反应点,故腧穴位置并非一成不变,其会随患者体质以及疾病的发展过程而变化,因此探索如何精准"揣穴"进而提高疾病治愈率便成为了笔者接下来所研究的内容.

    揣穴定位古今文献解剖实验研究针刺

    庄礼兴教授针药结合治疗磷酸盐尿性间叶性肿瘤术后疼痛

    李虹竹赖国安林诗雨陈广贤...
    9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总结庄礼兴教授针药结合治疗磷酸盐尿性间叶性肿瘤术后疼痛经验.庄礼兴教授认为本病病机为脾肾阳虚、寒湿阻络,岭南火针治疗以温阳祛寒、调神止痛为主,取阿是穴、神门、内关、三阴交、足三里、申脉、照海、章门和京门频频浅刺,督脉、膀胱经循经散刺,配合中药内服以附子汤为主方温阳除湿.针药结合,标本兼顾,疗效显著.

    磷酸盐尿性间叶性肿瘤岭南火针名医经验庄礼兴

    针刺防治血管性痴呆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冉易霖刘勇韩鹏
    99-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VD是一种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目前被认为是唯一有可能预防的痴呆类型.研究表明,针刺防治VD具有肯定的疗效,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学习和记忆能力等,且与口服药物治疗相比具有副作用小的优势,但其作用机制尚有待探讨.本研究梳理近年来针刺防治VD的相关文献,发现针刺可能通过改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中枢胆碱能神经通路障碍与中枢神经兴奋性毒性等作用机制对VD起治疗作用.

    血管性痴呆针刺作用机制

    近5年针灸治疗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临床特点及机制研究进展

    勾明会肖奇蔚房繄恭
    103-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OR)是导致不孕的重要原因.目前,现代医学对DOR的治疗缺少共识性方法.针灸治疗DOR极具潜力.本研究总结近5年针灸治疗DOR的国内外临床及实验研究近况,包括针灸治疗DOR的取穴规律、刺灸法应用特点以及针刺对DOR患者生殖内分泌、卵巢组织形态、免疫系统、颗粒细胞凋亡、相关信号通路以及DOR患者妊娠及活产的影响,以期促进针灸在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疾病的拓展应用.

    卵巢储备功能减退针灸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