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社会科学
浙江社会科学

俞伯灵

月刊

1004-2253

zjsk@vip.163.com

0571-87053204

310025

杭州市省府大院二号楼

浙江社会科学/Journal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发表国内外社科工作者的优秀成果,也是反映浙江社科学术研究动态的窗口。注重探讨现实中的一些重大的焦点式的理论问题,力求体现学术性、时代性和探索性的特点。自创刊以来,质量稳步上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化改革的特质分析——以三次重要全会为中心的考察

    徐国斌代玉启
    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在中国共产党接续推进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不断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特质:在持续性与动态性的统一中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议题,在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中遵循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则,在聚焦性与系统性的统一中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治理模式,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中彰显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意蕴.这些特质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深化改革进程中的政治智慧和实践能力,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支撑.

    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特质

    创新网络、数字化导向与企业数字化转型

    刘淑春秦山敏潘李鹏
    1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2011-2021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创新网络广度和创新网络强度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拓展创新网络广度、提升创新网络强度有助于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机制分析表明,拓展创新网络广度、提升创新网络强度有利于强化数字化导向,进而推动了企业数字化转型,而高管团队异质性在这一过程中起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拓展创新网络广度、提升创新网络强度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效果在大企业中更为明显.

    创新网络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导向

    数字产业集聚的创新效应

    赵放蒋国梁
    2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中国省级层面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产业集聚的创新效应.研究发现:数字产业集聚提高了数字产业创新能力,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产业集聚能够通过吸引研发投资和创新人才提高数字产业创新能力;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的地区,数字产业集聚对数字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作用更强;同时,本文还发现,数字产业集聚提高了传统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能力.

    数字产业集聚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分析法学的法律规范性研究批判

    郑永流周洲
    3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代分析法学看来,法律规范性与法律存在着概念上的必然关联,是法律规范的先天属性,法律具有规范性意味着法律能够为人们提供行动理由.分析法学就法律规范性提出了"承认论""道德论"和"证立论"三种方案,但这些方案均无法解决"行动—理由"悖论,故并不能真正论证法律的规范性.分析法学的法律规范性研究之所以未竟其功,直接原因在于其元理论思维方式将语言置于比人们的行动和实践更原初的地位,忽视了法律规范性最终是在实践情境中生成的.根本原因是当代分析法学始终未摆脱的沉思传统和理智主义认识论的桎梏.

    规范性法律的规范性分析法学理智主义认识论

    生成式AI训练数据的法律风险及其元规制

    王海洋
    5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依托于海量的训练数据来实现模型的迭代升级,训练数据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决定着生成式AI的性能和泛化能力.然而,训练数据本身潜藏着来源合法性、质量可信性、规模偏离性等风险,自我规制与政府规制路径都难以契合生成式AI的市场布局与更迭速度,亟须在包容审慎理念下对生成式AI训练数据予以元规制.在元规制理念下,国家通过规范引导模型研发者将经设计的数据保护与科技伦理理念内嵌于生成式AI的训练数据中,促成数据保护从利用环节延伸至研发环节,通过可信的数据来源、数据分类分级、数据影响评估等措施促成模型研发者自我观照式的内省,并经由数据保护的监管沙盒实现自我规制的规制.

    生成式AIChatGPT训练数据元规制

    民营企业主主观地位认同的社会后果

    谢昕琰
    6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与社会的同频共进是高质量发展的应许之意.现有研究挖掘出了影响企业主主观地位认同的各种因素,但并未回答主观地位认同会带来怎样的社会后果.本文认为,企业主的主观地位认同会对相关的社会关系产生影响.基于对中国民营企业调查的实证分析发现,提高主观地位认同,民营企业主更容易接受分权的治理模式,并且员工福利更高,同时更愿意投入慈善捐赠.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管理信心的改变是主观地位认同产生作用的主要机制.

    民营企业主主观地位认同社会后果经济社会学

    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的社会交往模式与特征

    刘金龙
    7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社会资本理论,本文利用2018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分析了民营企业家的市场地位对其社会资本的影响.研究表明,高市场地位的民营企业家更倾向于与企业家和专业技术群体互动,形成了社会空间中的比较优势.同时,市场地位与社会资本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在民营企业家市场地位从低到高的连续变化中,中间层级的民营企业家拥有更为多样化的社会资本结构,而高层级的民营企业家则趋向于拥有更为专门化的社会资本.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社会资本在不同市场地位民营企业家中的分化现象,也提示我们关注社会资本在社会圈子封闭化中的作用,对优化营商环境具有重要启示.

    民营企业家社会资本市场地位社会网络

    世界历史的"普遍文明形态"图景

    吴宏政于宜含
    91-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果把"文明形态"作为世界历史的书写范式,世界历史进程就表现为各民族的"特殊文明形态"扬弃为"普遍文明形态"的过程.一方面,人类物种的生存方式不同于其他物种的"自然状态",总是要摆脱自然状态而进入"文明状态",亦即以"特殊文明形态"的方式存在;另一方面人类也只能借助于"普遍文明形态"才能保证该物种的永久生存.按照唯物史观,自阶级社会以来,人类文明形态是由社会形态加以定义的.但资本主义以往的文明形态都是"特殊文明形态",而只有共产主义才是"普遍文明形态".那些能够把握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的民族,该民族的文明形态便能够扬弃其特殊性,从而为创造人类"普遍文明形态"奠定基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性质继承了马克思的文明观,打开了"普遍文明形态"的图景,为创造"普遍文明形态"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世界历史普遍文明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明包容性的文化哲学考察

    付粉鸽
    101-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和突出的特征品性.作为民族文化基因、精神根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就包容性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实生物,道生气化思想为其提供了形而上的本原论根据;阴阳的消长变化,无独必有对、仇必和而解的主张为其提供了现实的运动论支撑;自信而不妄自尊大、自觉而不自以为是的并行不悖态度为其提供了思维方式引导;中和位育、生生不息的发展取向为其提供了价值追求.和而不同、并育共生的充满包容智慧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和谐发展开拓了宽阔的道路,为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滋养.

    包容性中华文明和而不同以道观之中和位育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超越形态的哲学叙事

    连婉廷洪晓楠
    108-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是对中华文明的继承性和创新性发展,也是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批判性和反思性超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全新的文明逻辑变革并定向了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路向,创造出体现中华文明特色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蕴中华文明基因、富含范式变革禀赋、践行以人为本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笃行包容互鉴和平发展,创造出具有内生性、创新性、主体性、共生性以及世界性的文明形态.在借鉴西方文明的基础上,也对西方现代的断裂性、帝国性、抽象性、对立性以及排他性文明实现了全面超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打通传统与现代之间区隔的文明图景和哲学叙事,为推进中华民族文明进程指明了方向,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力量.

    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