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邹冰

季刊

2095-7092

ZJSL@chinajournal.net.cn

0571-86929028

310018

杭州下沙高教园东区学林街583号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Zhejiang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Colleg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钱塘江海塘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与传承

    杨丽婷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钱塘江海塘研究中,针对其工程技术的研究极为深入,但针对海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却相对薄弱;在海塘文化宣传方面,工作既不成规模,也不成体系,且由于缺少学术研究的支持,文化宣传也缺乏深度。对比西湖等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案例,分析上述钱塘江海塘文化遗产的研究与文化宣传现状,认为进行海塘文化的遗产研究可以促进申遗,申遗又可以推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因此,建议加强对钱塘江海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并且将宣传工作进一步规模化、系统化、深刻化,通过增加"海塘文化"的宣传途径、建设钱塘江海塘文化长廊等举措保护、传承钱塘江海塘文化遗产。

    钱塘江海塘文化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遗产保护

    喜报!我校首次获批省级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官网
    6页

    "互联网+"水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研究——以杭州市滨江区重要水文化遗产调查为例

    叶天波曹亮王喧峰王晶...
    7-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杭州市滨江区重要水文化遗产的实地调查,采用问询、查勘、测量、拍摄等方法,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物质类水文化遗产和非物质类水文化遗产信息进行统计整理,核实记录遗产的地理位置和保存使用状况等信息。同时通过问卷形式,调研周边居民对滨江区水文化遗产的熟悉程度,对水文化宣传的意愿,以及对水文化建设的意见。进而针对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一些现实问题,提出有实际运用价值的结论:建议加强群众宣传,利用河湖长制和世界水日等加强人们对河流、水资源的了解;利用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平台等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

    互联网水文化调查遗产保护

    中国大运河的价值认知研究

    张超
    11-1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沿用2 000余年的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时间、空间跨度最大的运河工程。漫长的建造、使用、维护过程,使中国大运河衍生出丰富的价值,并主要体现在科技价值、社会经济价值、政治文化价值3个方面,并在漕粮运输转运、商业运输、农业灌溉、防洪减灾、城市供水、城市景观营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系统总结中国大运河的遗产价值,可以为当前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大运河价值认知科技价值社会经济价值政治文化价值

    宋代台州地区水利建设与农业发展考论

    金城
    1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台州沿海修筑的海塘与堰、埭、砩、塘等小型水利工程共同组成的水网系统,推动了农业生产区域向滨海地带和开发难度更大的山地延伸。台州地区水利事业发展与人口增长、宋廷的政策支持及地方官员的重视都密不可分,是多重因素合力促进的结果。宋代台州地区农业耕地面积较此前进一步扩大,培育出众多适宜本地种植的优良水稻品种,不仅改进了农业耕作方式,而且还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助推了商业性的农业兴起,从而促进了台州社会经济发展。

    宋代台州水利建设农业发展

    复杂环境下引水隧洞开挖卸荷力学响应研究与支护评价

    康兰方冀玉豪张阳阳唐刚...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深圳市铁岗-石岩水库清水隧洞为依托,通过建立引水隧洞三维开挖模型,对比分析不同围岩区段力学响应规律,并对支护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无支护开挖时,初始开挖面竖向应力与位移在开挖后迅速增大,后趋于平稳,塑性区约为1。8倍洞径。沿轴线剖面的竖向应力在掌子面附近大幅度释放,位移曲线在掌子面附近收敛,塑性区约为1倍洞径。支护开挖时,围岩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初始开挖面应力与位移均大幅度减小,最大降幅分别为34%和79%。沿轴线剖面应力与位移分别减小55。0%和71。1%,塑性区除少量分布在Ⅲ类围岩区段外基本消除。研究结果与实际工程数据一致,可为相似隧洞设计与施工提供借鉴。

    引水隧洞开挖卸荷力学响应支护评价

    邻近水库软弱围岩小净距隧道开挖方案优化研究

    毕志刚焦治豪王晓卫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义东高速公路防军隧道为依托,对邻近水库软弱围岩小净距隧道开挖方案进行优化比选。运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NX建立开挖方案优化前后2种方案的隧道模型,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和现场监测数据对隧道围岩应力、位移和塑性区分布进行分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从力学角度出发,2种方案对围岩稳定性的控制效果相差不大。围岩条件较好时,留核心土法开挖对保证施工安全、降低施工成本、缩短工期均能起到较好效果。综合考虑施工地质条件及工法特点,采用变更后的留核心土法更加符合工程实际。

    邻近水库软弱围岩小净距隧道方案优化施工监测

    宁波市区污水处理的现状及对策

    王颖虞静静蒋鸿海夏珊珊...
    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宁波污水处理系统存在能力冗余不足、污水收集效能有待提高、污泥处置过度依赖第三方等问题,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和污水行业的发展趋势,从污水处理厂、收集管网、污泥、再生水等方面,对宁波污水行业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坚持市域统筹,推进水务一体化发展;优化源头收集,纵深推进系统提质增效;强化管网管理,提升排水管网收集效能;加强污泥处理,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宁波污水处理水环境

    复杂地质盾构穿越既有隧道扰动监测分析

    从建锋陶学红王亚峰苑壮...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复杂地质盾构穿越施工对既有隧道扰动较大的问题,以某新建地铁线路盾构施工上跨下穿既有地铁区间隧道工程为依托,通过测量机器人构建自动化监测系统对既有隧道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在软土地层进行盾构穿越施工会对既有隧道结构造成明显扰动,且盾构下穿比盾构上跨施工对既有地铁区间隧道扰动更加显著。盾构穿越施工对上下行区域隧道影响较为一致,均呈从穿越段向两侧逐渐收缩的趋势,上跨过程中道床沉降最大隆起量为5。1 mm,下穿过程中道床沉降最大隆起变化量为10。8 mm,下穿完工后道床沉降阶段最大变化量为-23。7 mm。建议在进行盾构上跨施工时,加强对既有隧道道床隆起现象的关注,盾构下穿施工需持续关注完工后的沉降情况,必要时进行注浆处理。

    复杂地质盾构穿越扰动自动化监测

    浙东引水工程环境效应评估及应对措施分析

    刘瑶赵新宇
    47-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浙东引水工程是一项综合调配利用水资源的重大工程。通过该工程对钱塘江、曹娥江和姚江的水文、水质两方面环境效应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工程环境负面效应较小,并针对后续的管理,提出了加强行政管理、合理调配水资源、划定保护区、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加强面源治理、提高中水回用率等七方面对策措施,为今后全省跨区域水资源配置运行、水环境保护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浙东引水水资源环境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