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肿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肿瘤
肿瘤

高玉堂

月刊

1000-7431

tumorsci@yahoo.com.cn

021-64436792

200032

上海市斜土路2200弄25号

肿瘤/Journal Tumor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肿瘤专业的学术刊物,主要报道肿瘤基础研究、实践研究、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OAS1通过增强mTOR信号通路促进胰腺癌细胞的增殖

    朱昱恒魏健蕾段宗浩马薛诗语...
    215-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2',5'-寡腺苷酸合成酶1(2',5'-oligoadenylate synthase 1,OAS1)在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中的表达情况、临床意义以及其对PDAC细胞增殖能力的调控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利用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和癌症基因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等公共数据库分析OAS1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验证OAS1在PDAC患者组织芯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实验检测OAS1 mRNA和蛋白质在不同PDAC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利用siRNA干扰OAS1在Patu-8988与PDC0034细胞系中的表达,随后通过CCK-8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探究OAS1对PDAC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筛选OAS1调控PDAC的可能机制;利用siRNA干扰OAS1在Patu-8988与PDC0034细胞系中的表达的同时对细胞予以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信号通路激动剂MHY1485处理,通过测定细胞存活能力和细胞中总胆固醇含量来验证OAS1调控PDAC细胞增殖的潜在分子机制.结果:数据库分析结果提示OAS1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PDAC组织芯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相比于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OAS1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且其高表达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呈正相关(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实验结果显示,OAS1在PDAC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普遍高于正常胰腺导管细胞;进一步在Patu-8988与PDC0034细胞系中干扰OAS1表达后,PDAC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下降(P<0.001).GSEA结果提示OAS1 可能通过影响mTOR信号通路和胆固醇稳态相关通路来影响PDAC细胞的增殖;干扰OAS1表达后,PDAC细胞中的mTOR信号通路可能被抑制且细胞的胆固醇含量下降,用mTOR信号通路激动剂MHY1485处理细胞可部分逆转OAS1干扰造成的增殖抑制和胆固醇减少.结论:OAS1在PDAC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且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OAS1可能通过促进mTOR信号通路的激活调节胰腺癌细胞的胆固醇代谢,进而促进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功能.

    胰腺导管腺癌2'-5'-寡腺苷酸合成酶1mTOR信号通路细胞增殖胆固醇代谢

    TP53缺失型乳腺上皮类器官模型的构建

    钟丽静张曼雪赵莎莎向冬喜...
    229-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细胞生长因子和小分子组分对小鼠乳腺上皮类器官生长可能存在的影响,构建TP53(tumor protein 53)缺失型(knockout,KO)小鼠乳腺上皮类器官模型以研究疾病的发生.方法:配置含有不同生长因子成分的类器官培养基(B1~B12),测试它们对原代乳腺上皮细胞形成类器官影响的差异.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和记录乳腺上皮类器官的数目和大小,用CCK-8试验检测乳腺上皮类器官的增殖能力.基于TP53条件性基因敲除转基因小鼠构建TP53缺失型乳腺上皮类器官,分析TP53野生型(wild-type,WT)和TP53 KO乳腺上皮类器官生长情况的差异.结果:头蛋白(noggin)介导的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和骨形态发生蛋白质(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信号通路是乳腺上皮类器官形成的必要条件.完全培养基(B11)中形成的类器官数目优于其他培养基(B1~B6),并能长期稳定地维持乳腺上皮异质性特征.B12培养基中的小鼠乳腺类器官大多分化为基底型乳腺上皮细胞,这可能与Wnt-3a的添加有关.B11培养基培养下的TP53 KO乳腺上皮类器官较TP53 WT乳腺上皮类器官增殖速度更快,类器官的直径更大.结论:B11培养基能用于构建稳定、可持续传代的体外乳腺上皮类器官模型;Wnt-3a可能是基底型乳腺上皮类器官形成的关键因子.

    类器官乳腺上皮细胞细胞因子小分子抑制剂TP53缺失

    结直肠癌肝转移与肿瘤微环境关系的研究进展

    黄翌楚姜雷
    241-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而肝转移是导致CRC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CRC患者的死亡病例中约有49%的患者死于肝转移,其中约 25%的患者在行根治性切除手术后发生肝转移.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各种细胞因子(如趋化因子、外泌体)与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是肿瘤细胞发生转移的必要条件.迄今为止,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CRLM)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但是有研究表明CRLM不仅仅发生在CRC晚期,而在部分CRC早期患者中就已伴发肝转移.本文分别从基因组学、病理学和TME等方面对CRLM的发生机制进行综述,并详细阐述了CRLM的最新分子调控机制以及TME相关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的作用机制.最后对CRLM免疫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以期为CRLM患者的综合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结直肠癌肝转移肿瘤微环境免疫细胞细胞因子

    自噬在结直肠癌中的双重作用和研究现状

    杨成香李艳
    252-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自噬是一种在应激条件下细胞内自我降解的过程,在不同条件下对CRC的发生与发展、复发和转移以及治疗敏感性可表现出抑制或促进的双重作用.本文概述了自噬参与CRC发生、发展、复发和转移的机制,以及其对免疫微环境和治疗效果的影响,总结了干预CRC的潜在自噬相关靶点,以期为CRC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结直肠癌自噬肿瘤发生复发转移免疫微环境

    三级淋巴结构中高内皮细胞微静脉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意义

    晏洁王鹏健贾敬好
    262-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级淋巴结构(tertiary lymphoid structure,TLS)是位于非典型淋巴器官部位的异位淋巴组织.成熟的TLS由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区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和高内皮细胞微静脉(high endothelial venule,HEV)组成.HEV可独特性地介导淋巴细胞的归巢并促进TLS的形成.TLS是肿瘤微环境中直接启动抗肿瘤免疫应答的部位,同时也是免疫细胞进行方向性输送的关键部位.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中,TLS和肿瘤相关高内皮细胞微静脉(tumor-associated high endothelial venule,TA-HEV)与患者良好的临床预后相关.本文综述TLS与HEV的结构组成、功能特征、动态发展及调整机制等,从多个维度分析2者对患者预后及免疫治疗应答的预测价值,并探讨诱导TLS和HEV作为肿瘤治疗手段的应用潜能.

    结直肠癌三级淋巴结构高内皮细胞微静脉免疫检查点阻断肿瘤微环境

    人工智能在胃肠道肿瘤诊断、治疗及预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罗云李桂红
    269-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改变未来医学的重要工具之一,在肿瘤学领域体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AI技术在胃肠道肿瘤(gastrointestinal tumors,GT)的诊断检出、TNM分期、腹膜转移预测、分子分型预测、预后风险判断、新辅助疗效评估、内镜及病理检查诊断、精准智能诊疗以及机器人手术系统的智能化应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GT诊治及预后提供了新型的手段.然而,AI在临床上的应用也存在不足,例如,AI依赖于高标准、高质量的大数据,AI的建模数据可能存在偏倚,AI的应用存在着一些伦理问题的限制等.本文分别从肿瘤检出、TNM分期、腹膜转移、分子分型、预后风险判断、新辅助治疗、内镜及病理诊断、精准智能诊疗和机器人手术系统几方面介绍了AI在GT的诊治中发挥的作用和展现的潜力,并讨论了目前AI在临床应用中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

    胃肠道肿瘤人工智能诊断治疗预后

    胰腺导管腺癌KRAS突变的分子机制与靶向疗法探索

    陈涌智黎彦璟刘颖斌
    278-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胰腺导管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高且发病率逐年上升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而KRAS(KRAS Proto-Oncogene,GTPase)基因突变是其发生与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不同KRAS突变型的胰腺导管腺癌在分子特征和临床表现上存在显著差异.鉴于KRAS基因突变在胰腺导管腺癌进展中的关键作用,针对KRAS突变的靶向药物的开发一直是研究热点.本文全面综述不同KRAS突变型胰腺导管腺癌的分子特征和临床特点,并详细探讨针对这些突变型开发的靶向药物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展望未来治疗策略的发展方向.

    胰腺导管腺癌KRAS基因靶向药物

    外泌体在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陈麒董樑薛蔚
    290-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泌体是活细胞释放的具有典型脂质双分子层结构的一种细胞外囊泡,直径为 30~200 nm.通过传递生物大分子和调控相关信号通路,外泌体能参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包括肿瘤细胞增殖、新生血管形成、肿瘤微环境重构、转移生态位建立及耐药等.前列腺癌相关的外泌体对促进前列腺癌向去势抵抗表型的转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总结外泌体在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诊断与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前列腺癌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外泌体

    影像学检查对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状态评估的研究进展

    李玲潘战宇
    296-3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减少腋窝淋巴结的手术切除是乳腺癌外科治疗的明显趋势.近年来,随着Z0011、NSABP B-32和AMAROS等几项以外科手术为干预方式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10年数据的公布,腋窝淋巴结的清扫在越来越多的乳腺癌患者中得到了避免.然而,这些研究的入组标准均为临床评估腋窝淋巴结阴性的患者,经前哨淋巴结活检证实为无腋窝淋巴结转移或存在1~2个腋窝淋巴结阳性的患者.在术前如何准确预测并筛选出腋窝淋巴结阴性的患者,以减少对患者进行不必要的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是目前乳腺癌外科领域仍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乳腺X线摄影检查、超声成像、CT、MRI和PET-CT等影像学检查已被广泛应用于乳腺癌患者中,在腋窝淋巴结状态的术前评估方面也表现出很大的应用潜力.本文基于以上影像学检查手段对乳腺癌患者术前腋窝淋巴结状态评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影像学检查

    滚环扩增技术在肿瘤检测及药物递送方面的应用

    由佳恩谭盈盈阳鸿旅黄一潇...
    306-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滚环扩增(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RCA)是一种以环状DNA单链为模板,由DNA聚合酶介导的高效等温酶促反应,具有简便、快速、高效等优点,能在短时间内快速产生大量具有重复碱基序列的超长单链DNA.由于DNA的可编码性,可以根据需要去设计模板DNA序列,从而产生大量功能性的产物,在生物检测、药物递送等领域发挥出独特优势.本文概述了RCA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分类,并着重介绍了近几年RCA技术在肿瘤检测及药物递送方面的应用,最后讨论了该技术的应用前景和所面临的挑战.

    滚环扩增肿瘤标志物肿瘤早期检测药物递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