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雷振扬

双月刊

1672-433X

xuebao@mail.scuec.edu.cn

027-67842094

430074

武汉市民院路5号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侧重民族学,也发表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学等方面的论文。民族学方面以研究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为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各民族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内涵、意义和着力点

    马成明周陈
    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现代化.各民族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指各民族人口沿着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方向不断发展进步,也指各民族共同努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各民族沿着中国式现代化方向不断发展进步,是"一个也不能少"的共同富裕目标的体现,是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各民族共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则是中华各民族平等地位的主人翁精神的体现,是各民族共同应对风险挑战、推动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事业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需要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主线,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基础,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围绕总体战略部署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推进各民族共同的现代化.

    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文化政策的演进发展及内在逻辑——以1954-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为中心的分析

    王可园王倩玉
    87-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政策是指导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和规范,对国家文化建设的方向和成效有重要影响.通过对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政策的演变和发展趋势.研究发现,中央政府对于文化政策的关注强度呈现"调整攀升-曲折起伏-U型波动-渐趋平缓"的阶段性特征.结合词频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不同阶段文化政策中的施政重心演变.中国文化政策的演进特点具体表现为文化建设的主题始终如一、内涵不断拓展、建设方略不断完善.全面回顾中国文化政策的发展历程和演进逻辑,总结中国在文化建设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对于新时代推进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政策政策演进文化建设政府工作报告

    融媒体时代鄂西北端公舞的破圈与突围

    杜鹏
    101-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鄂西北端公舞,作为融汇先秦时期楚国宫廷与民间巫术传统的中华文化瑰宝,凭借其精湛的手诀、活力四射的舞步与充满仪式感的身体语言,生动诠释了楚地先民对自然、生殖及图腾的崇拜,深深烙印着楚文化的独特韵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互联网浪潮的兴起,一方面在不断挤压着端公舞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媒介技术的变革推动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催生了端公舞新的发展机遇.要实现鄂西端公舞在新时代的破圈与突围,需聚焦于文化内核、技术创新与场景营造三个维度,通过多元融合的传播框架,建构新时代民族民间舞蹈传播新范式,以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端公舞民族民间舞融媒体时代媒介融合舞蹈传播范式

    新时代中国影视文化的使命担当

    王馨莹黄望莉
    11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影视文化作为人类所有文化样式中传播力最广泛、最丰富、最有效的形式之一,承载着增强一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使命,对建设文化强国具有独特作用和价值;在全球文化软实力国际竞争中,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影视文化对构建国家形象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独特作用和价值,中国影视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时不我待,新时代已赋予中国影视文化发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大的责任担当.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影视文化服务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发展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影视文化以其强大的文化感染力和传播力,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始终肩负着对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内在精神力支撑,对外塑造中国自信、包容、开放的国家形象的重要文化使命.当前世界百年大变局下,中国影视文化作为传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媒介,肩负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直面发展面临的问题挑战,内外兼修,解答好"中国如何由影视大国向影视强国迈进"的时代命题,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到影视文化发展工作的全过程,推进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是新时代中国影视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中国影视文化新时代文化使命根本遵循

    在公共空间拍摄、传播私密部位影像行为的刑法应对

    周遵友余云霞
    119-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今网络时代,偷拍裙底行为已然成为各国共性社会问题,一些国家和地区对此类行为已经制定并实施了专门的罪刑规范.在我国,某些情况下的偷拍裙底行为可以构成侮辱罪、强制猥亵侮辱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也可以构成淫秽物品犯罪、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和寻衅滋事罪,但这些罪名都无法准确、充分地评价典型的偷拍裙底行为.考虑到我国既有的法律规定、现实状况和域外的立法经验,应当秉持"积极刑法观",以性隐私权为保护法益,遵循刑事立法所要求的必要性、类型性、明确性和协调性原则,在《刑法》中增设一个能够惩治偷拍裙底行为的轻罪——"拍摄、传播私密部位影像罪".

    轻罪偷拍裙底私密部位私密影像性隐私权刑法

    公民个人信息的法益属性与刑法保护路径

    崔仕绣
    131-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在创造巨大红利之余,也带来新的风险隐患.个人信息被无端泄露和非法使用,使公民其他法益遭受侵害或威胁,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成为当代法治发展和数据秩序维护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刑法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法益属性不甚清晰,难以体现刑事规范价值.智慧社会背景下,个人信息法益不再拘泥于传统业态下的单一属性,而演变为兼具个人、社会和国家法益属性的综合形态.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发展路径应注重平衡和协调政府、企业合理使用信息与个人信息保护需求之间的关系,依据敏感程度对个人信息划分层级,以便于动态管理和及时保护.此外,还应进一步强化前置法律规范、行业规则与刑事法律之间有关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条款的连贯性、递进性和发展性,以促进法秩序内部的统一、协调与规范.

    智慧社会公民个人信息法益属性刑法保护

    公共资源交易统一平台运行:遏制腐败的基本逻辑与实现机制

    王丛虎刘巧兰
    140-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资源交易是腐败的重灾区,整合建立的统一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已不单纯是汇聚各类公共资源交易项目的载体,更承载和发挥着遏制腐败的重要功能.统一平台运行下的公共资源交易在腐败治理上遵循了行政、经济和技术的基本逻辑,即分别达成促进权力制约、降低成本费用、技术赋能治理的内在变革.公共资源交易统一平台运行遏制腐败功能的实现,依托于技术嵌入形成的标准化、留痕存证、信息公开透明和智慧监督等一系列运行机制.下一步应该继续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并致力于统一平台运行机制的优化,以最大限度发挥反腐效用.

    公共资源交易统一平台运行腐败治理逻辑反腐机制

    供应链数字化、制度压力与企业ESG表现

    李波王权鼎
    148-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企业ESG表现(环境、社会、公司治理)是衡量其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准.随着外部环境逐步紧逼企业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从制度压力视角探究供应链数字化与企业ESG表现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以2013-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究供应链数字化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并基于制度理论,丰富了强制性、模仿性、规范性同形制度压力指标,分析了三种同形制度压力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供应链数字化显著促进了企业ESG表现,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强制性同形制度压力、模仿性同形制度压力均显著正向调节了供应链数字化促进企业ESG表现的效应,而规范性同形制度压力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背景下,从多维制度压力视角,为实现数字供应链推广普及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协同推进,提供一定的经验启示.

    供应链数字化企业ESG同形制度压力

    洪业对杜甫诗英译经典化的建构

    李响朱源
    158-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学家洪业兼具东西双重文化背景,立足中国诗学传统英译杜甫诗,确立了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形象,为杜诗英译的经典化发挥了承前启后的枢纽作用.研究发现,洪业吸纳史学新知,结合翻译实际,将中国传统杜诗阐释范式"知人论世"发展为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翻译思想,并在此指引下运用"诗史互证"的方法编译诗文,为英语世界呈现了杜诗的"事情本身".洪业从中国诗学立场出发,在英语世界成功建构杜甫"全人"形象的译介策略,确立了杜诗的阐释传统,推动了杜诗的经典化进程,为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例.

    洪业杜甫经典化知人论世中华文化

    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时尚价值变迁——以《人民日报》"时尚"报道为中心的考察

    马庆王泽尤
    169-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人民日报》二十年间(2002-2021年)以"时尚"为主题的271篇新闻报道,结合彼时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入新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考察中国社会时尚价值变迁的轨迹及原因.研究发现:时尚类新闻报道是反映社会流行风尚、塑造民众价值观的重要渠道.《人民日报》作为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风向标,在新世纪以来的20年里,主要运用消息、评论和通讯的新闻体裁记录了中国社会的时尚变化,引领了社会时尚价值,其主题由最初报道物的消费时尚、生活方式时尚发展到当前以传播文化创新为主的时尚.这种从鼓励消费到创新文化的变化,既符合时尚传播本身的价值追求,更可洞见政府在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对进一步理解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时尚价值《人民日报》新时代文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