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雷振扬

双月刊

1672-433X

xuebao@mail.scuec.edu.cn

027-67842094

430074

武汉市民院路5号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侧重民族学,也发表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学等方面的论文。民族学方面以研究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为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区域旅游资源极化及因应对策——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

    高华峰吕彦卓
    79-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资源禀赋决定了区域旅游发展路径选择和发展水平.以恩施州省级度假区和4A级及以上景区为样本,运用核密度、最邻近指数方法,分析恩施州各县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化特征、旅游相关因子发展水平,结合旅游相关因子分析,确定高等级旅游景区协调因子指标,采用耦合协调度方法分析各县市旅游相关因子的协调程度,评价恩施州旅游发展条件.恩施州应以系统观为指导,发挥优势因子带动作用,综合提升区域耦合协调度水平,创建区域旅游协同品牌,减轻旅游景区的空间极化,以推进旅游协同发展,以旅游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极化分布耦合协调度

    东北边疆地区人口迁移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杨玉文张云霞
    8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东北边疆地区35个县域2000年至2019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人口迁移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人口迁移对东北边疆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产生负面影响,尤其对产业高级化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人口迁移会通过消费需求、政府支出、投资需求间接影响产业转型升级,影响程度依次降低;人口迁移对产业转型升级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对边疆民族地区和边疆非沿海地区的影响更为显著.从抑制东北边疆地区人口流失、促进其产业优化升级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东北边疆地区人口迁移产业转型升级

    贵州现代乡村表演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呈现——以贵州"村BA"与"村超"为例

    朱全国肖艳丽
    98-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社会表演学与人类表演学的角度来看,贵州"村BA"与"村超"已经成为现代乡村表演的代表性存在.贵州"村BA"与"村超"之所以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种现象级的表演形式,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它们满足了疫情后人们缓解焦虑、增强信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心理需求;二是它们兼具民族传统体育、休闲体育、世界性与全民性、文化综合体等多种属性,满足了不同层面人们的精神需求;三是国家主流媒体的推动,互联网与各种自媒体以及完善的地方融媒体中心的热切关注,使其广泛传播.各个民族积极参与、团结和谐,展示了民众无处不在的家国情怀与对党的拥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村BA"与"村超"的成功案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一种由内而外的新思路.

    现代乡村表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村BA村超民族文化

    民族地区物质文明的现代化——基于习近平关于民族地区物质文明现代化相关论述的阐释

    张雪
    107-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地区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物质文明现代化占据决定性地位.物质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从"物质生产现代化"和"物质生活现代化"两个方面对民族地区物质文明现代化进行论述,认为民族地区物质文明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需要着重注意"两不变",即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不变、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不变.

    物质生产现代化物质生活现代化两不变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传统民间游戏的传播困境及创新策略——基于媒介环境视角

    陈超董天
    115-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纸质媒介的式微到电子媒介、数字媒介的兴起,社会主导媒介的表达形式开始从文字符号向图像符号转变,形成了媒介环境的图像化趋势.从中国传统民间游戏的传播现状来看,其创造性转化与活态化传承有融入现代文化传播体系的必要性,也有融入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可能性.未来中国传统民间游戏想要突破现有传播困境,则要坚持以图像符号传播为核心、以数字媒介传播为主导、以大众文化传播为导向;通过传统民间游戏资源的资本化、产品化,打造文化产业链,最终实现中国传统民间游戏的活态化传承与创新性发展.

    传统民间游戏传播困境创新策略媒介环境

    人类学的道德转向

    黄娟
    125-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人类学视角来理解道德问题面临两个主要的挑战:其一是将道德等同于社会的倾向;其二是道德相对论,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社会/文化边界的模糊化带来的研究困境.近二十年来,人类学研究的道德转向回应了这两个挑战,探讨道德如何在人类学领域"问题化",反思社会解释框架的局限性及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文化差异的表述危机,关注道德的独特性和人们实践道德生活的丰富性,将道德理解为社会-历史-文化场景中"自由的反思实践",重视其主体性、反思性与多元性,体现了学界对人的主体性的觉醒和人类学研究主体的觉醒.

    "道德等同于社会"倾向道德相对论人类学的道德转向社会-历史-文化场景自由的反思实践

    南非人类学两种范式的冲突与融合

    王昊午
    134-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非人类学研究受到了来自英国和德国的两种不同学术传统的影响,围绕这两种传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分支:以英语为主要媒介的社会人类学(social anthropology)和使用阿非利卡语的阿非利卡民族学(volkekunde).这两种学术传统不仅表现出了研究关注点以及研究方法、理论上的差异,学科的价值取向也渐行渐远.社会人类学强调普遍性,倾向于自由主义,反对殖民与种族隔离;阿非利卡民族学强调文化特殊性,并受到阿非利卡民族主义的裹挟,成为种族隔离制度的思想与理论来源.这些差异最终导致两个学科分支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轨迹,走向了不同命运.

    人类学南非学科史种族隔离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毛铖曹迎新
    143-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是农村"三块地"改革中的关键与难点,备受学界关注.纵观现有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研究,成果丰富,多重视角中的改革实践路径、多元维度中的改革影响因素、多样向度中的改革作用机制,是研究的热点关切.从小范围探索到大范围试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实践将会"由点到面"继续向前推进,并适时进入推开阶段.基于对研究现状的综合分析和对稳慎推进改革的基层实践需求的实证调查,未来有关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研究应当重点关注改革过程中的农民主体性参与、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助推农业强国建设、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助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共同富裕实现,以及改革实践过程的评估与成效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实践路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

    我国个人破产庭外程序的制度构建

    张红梁诗童
    152-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个人破产程序包括庭外程序和庭内程序,二者相辅相成.在我国个人破产的制度构造和司法实践中,庭内程序趋于完备,庭外程序有待完善.个人破产庭外程序的性质认定应当以民诉基本法理为依据,采取和解程序.为减轻司法压力,同时提高申请门槛,个人庭外程序宜采取和解前置主义,未经庭外和解不得进入庭内程序.我国个人破产庭外程序以债务咨询和债务人教育作为前置要件,并设立破产管理机构作为行政机构主导程序开展.个人破产庭外程序的开展分为申请、和解和履行三个阶段,破产事务管理机构应对每个阶段进行监督,确保庭外程序与庭内程序的有效衔接.为保障个人破产庭外程序实施的可行性,还应健全社会配套制度,与个人破产庭外程序形成良性互动.

    个人破产庭外程序和解前置主义破产事务管理机构社会配套制度

    习近平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重要论述的核心意涵和实践进路

    彭艺璇
    161-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经济思想交汇之重要场域,系统阐述了法治在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上的重大作用.习近平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重要论述的核心意涵包括科学构成、鲜明特征和价值导向三个方面:在科学构成上,需要从主体维度、客体领域、科学含义、内在要求四个层面加以阐释;在鲜明特征上,体现了历史性与时代性、实践性与理论性、整体性与区域性、本土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在价值导向上,致力于促进主体自由发展、维护公平竞争环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确保静态动态安全、全面落实人权保障.从实践进路上,应从优化立法制度供给、创新监管执法方式、强化司法文明建设、增强营商守法能力四个维度系统推进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习近平法治思想法治化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