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保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

吴孔明

双月刊

0529-1542

zwbh1963@263.net

010-62819059

100193

北京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植物保护/Journal Plant Prote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63年创刊,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协主管,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主要报道农作物、果树、园林、蔬菜、花卉、中草药和牧草的病、虫、草、鼠害的发生与防治,新农药、械的应用技术及现代植保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新动向等内容。曾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科协优秀期刊奖,2003年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本刊已被《CAB (英国)》、《Agrindex (FAO)》、《美国化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生物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等国内外重要的数据库和科技文摘期刊收录,是我国《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的源期刊。  读者对象:植保科技人员、农林院校师生、农药企业、植物医生、各级农技干部、园林、园艺工作者、科技专业户和广大农民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氯氟醚菌唑在黄瓜上的残留及膳食风险评估

    刘荣荣郭庆刘慧君吴小虎...
    225-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价氯氟醚菌唑在黄瓜中残留产生的膳食摄入风险,于2017年-2018年进行了 2年12地规范残留试验,建立了黄瓜中氯氟醚菌唑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检测方法,并对我国一般人群进行了膳食摄入风险评估.样品经乙腈提取,C18净化,UP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1~1 mg/kg添加水平下,氯氟醚菌唑的平均回收率为90%~108%,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为3%~12%,定量限(limit of quantification,LOQ)为0.01 mg/kg.400 g/L氯氟醚菌唑悬浮剂按有效成分150 g/hm2施药3次,于末次施药后1、3、5 d采样测定,黄瓜中氯氟醚菌唑残留量为<0.01~0.64 mg/kg.膳食摄入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我国一般人群的氯氟醚菌唑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national estimates of daily intake,NEDI)为0.217 0 mg,风险商(risk quo-tient,RQ)为 6.9%,表明氯氟醚菌唑在黄瓜中残留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造成不可接受的风险.

    氯氟醚菌唑黄瓜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残留风险评估

    高效氯氰菊酯和吡丙醚在芥蓝中的残留消解及膳食暴露风险评估

    唐红霞李玉博张颂函吴竞...
    232-238,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高效氯氰菊酯和吡丙醚在芥蓝上施用后的残留行为和膳食暴露风险,研究基于规范田间残留试验、目标农药在芥蓝上残留分析方法,得到芥蓝中2种农药的残留水平,结合我国膳食结构不同性别/年龄组食物消费量及体重数据评估了高效氯氰菊酯和吡丙醚对各类消费人群的长期和短期膳食摄入风险.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和吡丙醚分别在0.01~1.0 mg/L和0.005~1.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决定系数(R2)≥0.996 7.在3个添加水平下,芥蓝中2种农药的平均回收率为70.6%~113.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5%~8.5%,定量限均为0.01 mg/kg.10%高氯·吡丙醚微乳剂以推荐高剂量施药,高效氯氰菊酯和吡丙醚在芥蓝中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半衰期分别为3.9~10.1 d和4.8~6.3 d.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最后一次施药3、5、7、10 d后,芥蓝中高效氯氰菊酯的最终残留量≤0.904 mg/kg,吡丙醚的最终残留量≤0.202 mg/kg.膳食风险评估表明,我国不同人群的长期慢性暴露风险最大值为27.26%;短期急性暴露风险最大值为67.17%,表明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人群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芥蓝高效氯氰菊酯吡丙醚膳食摄入评估

    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枸杞中的残留消解及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杨静马小龙季莉魏新举...
    239-243,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50%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在枸杞上的残留情况,评估其残留量对人体的膳食摄入风险,建立了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枸杞上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分析枸杞中农药的最终残留量,估算农药慢性摄入风险.结果表明,在0.01~1.0 mg/L的范围内,2种农药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9.在0.01、0.1、1.0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平均回收率为80.7%~106.6%,相对标准偏差为1.4%~4.6%.储藏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冷冻条件下储藏11个月,噻虫嗪和噻虫胺在枸杞中均稳定.中国居民摄入噻虫嗪和噻虫胺的慢性暴露风险分别为16.6%和3.8%,远低于100%,慢性膳食暴露风险低.

    枸杞噻虫嗪噻虫胺风险评估

    青蒿中番茄斑萎病毒和烟草花叶病毒的分子鉴定及相关序列分析

    钟静李婷婷韩天华李学卫...
    244-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和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是2种重要的植物病原病毒,对多种经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均造成严重影响.2021年-2022年,在云南省丽江市烟草种植区不同烟区采集叶片黄化、皱缩以及无症状的青蒿Artemisia caruifolia样品共计14份,利用免疫金标速测卡和RT-PCR对其病原病毒进行检测.利用免疫金标速测卡检测结果显示,在所检样品中有9份样品检测出TSWV,检出率为64.28%,有3份样品检测出TMV,检出率为21.43%,2种病毒复合侵染的检出率同样为21.43%;利用RT-PCR对复合侵染的3份样品进行分子检测,结果显示,在3份复合侵染青蒿样品中获得3条TSWVN基因序列、3条TMV cp基因序列和2条TMV RdRp部分序列.TSWV青蒿分离物与分离自云南的TSWV-2分离物相似性最高,为99.6%;TMV青蒿分离物与分离自辽宁的TMV-Shenyang分离物和分离自云南的TMV-Yongren-1相似性最高,均大于99.4%.这是首次发现TSWV和TMV 2种不同属病毒复合侵染青蒿.

    番茄斑萎病毒烟草花叶病毒青蒿复合侵染

    荻草谷网蚜ABCG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

    于苗苗张思宇宋国锋陈巨莲...
    256-263,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荻草谷网蚜 Sitobion miscanthi是严重威胁我国小麦生产安全的迁飞性害虫.蜕皮激素是参与蚜虫翅型分化调控的内激素,在有翅成蚜体内保持高滴度,且诱导后代产生更高比例的无翅蚜,其进出靶细胞需要经过细胞膜上特定蛋白的转运.ATP结合盒转运蛋白家族G亚家族(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G,ABCG)中的ABCG1是通过跨膜转运昆虫类固醇、对蜕皮激素信号进行负调控的功能蛋白之一,在蚜虫中尚未见报道.本文克隆了荻草谷网蚜ABCG1(SmisABCG1)基因,并进行了序列比对、系统进化分析以及不同组织部位和发育时期表达模式分析.结果显示,SmisABCG1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全长为1 851 bp,编码616个氨基酸,含7个跨膜结构域,符合ABCG蛋白家族典型结构特性,基因登录ID:OP626323.昆虫间ABCG1较保守,该蛋白系统进化关系与各自物种间亲缘关系的远近保持一致.其中,SmisABCG1与来自豌豆蚜、禾谷缢管蚜、棉蚜、花生蚜和雪松长足大蚜等的ABCG1氨基酸序列高度一致(>87%),以上蚜虫聚为一支.与SmisABCG1亲缘关系最近的是豌豆蚜的ABCG1,其次是半翅目的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与膜翅目的新疆菜叶蜂、阿里山潜蝇茧蜂以及鞘翅目的赤拟谷盗、蜂箱小甲虫亲缘关系较远.该基因在伪胚胎和成蚜阶段高表达.包含伪胚胎的有翅、无翅成蚜整蚜SmisABCG1的转录水平无显著差异,但其在来自有翅成蚜的伪胚胎中的转录水平高于无翅成蚜伪胚胎,证实无翅成蚜自身的转录水平较高,而有翅成蚜较低.进一步分析显示这一差异主要是无翅蚜胸部显著高表达所导致.基于该蛋白对蜕皮激素负调控,与有翅成蚜转录水平低,但蜕皮激素水平更高相符合.

    荻草谷网蚜ABC转运蛋白蜕皮激素基因克隆表达谱

    赫氏真厚螺的检疫鉴定

    王沛胡美玲姜娇张卫红...
    264-26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赫氏真厚螺Euhadra herklotsi是一种重要的园艺有害生物.本文采用贝壳形态、生殖系统解剖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福建口岸截获的一种蜗牛进行检疫鉴定,结果表明,该蜗牛为赫氏真厚螺,并与近似种的形态鉴别特征进行了比较,讨论了蜗牛序列比对鉴定方法的适用性,为国境口岸防御该蜗牛的入侵提供了科学依据.

    赫氏真厚螺贝壳形态生殖系统解剖分子特征植物检疫

    玉米白斑病的症状识别与诊断

    何鹏搏何鹏飞吴毅歆陈倩...
    268-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宽颈附球孢菌Epicoccum latusicollum Qian Chen,Crous & L.Cai引起的玉米白斑病正在我国局部地区流行,导致重大损失,并有扩大流行范围的趋势.为了增加植保及玉米抗病育种工作者对玉米白斑病的了解,本文描述了该病害的症状特点、病原菌特征,总结了发生规律、病害循环及分离鉴定和诊断技术.玉米白斑病菌能在病残体上越冬,种子带菌是其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风夹雨、昆虫及农事操作人员活动是近距离传播途径.7月中下旬至9月中下旬是白斑病流行高峰期,病菌与玉米适宜生长温度基本一致,具有扩散传播的风险.

    玉米白斑病宽颈附球孢菌病害症状发生规律诊断

    云南怒江番茄种植新区番茄病毒检测及病毒种传特性

    刘玉莹熊志琦苏晓霞王田田...
    272-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病毒病对番茄生产造成严重危害,近年来在番茄种植新区发生严重,疑似为种子带毒传播.本研究通过对云南省怒江州番茄种植新区的番茄病毒病样品采用RNA-seq高通量测序,RT-PCR验证的方法检测病毒种类;对番茄病果种子进行超薄切片制样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将病果种子播种后对种苗进行RT-PCR带毒检测.结果表明,RNA-seq高通量测序及RT-PCR检测到的病毒有番茄环纹斑点病毒(tomato zonate spot orthotospovirus,TZSV)、番茄黄斑驳相关病毒(tomato yellow mottle-associated virus,TYMaV)、辣椒脉斑驳病毒(chili veinal mottle virus,ChiVMV)、南方番茄病毒(southern tomato virus,STV).透射电镜观察到种胚细胞及胚乳细胞中分布典型的正番茄斑萎病毒属Orthotospovirus病毒粒体.病果种子播种28 d后的种苗具有病毒病症状,通过RT-PCR检出TZSV、ChiVMV、STV,检出率分别为60%、100%、80%.上述研究结果为TZSV通过种子传播提供了有利的证据,并为源头防控番茄病毒病提供了依据.

    番茄番茄病毒病毒检测RNA-seq种传病毒

    梨小食心虫在桃树和核桃间转移规律初步研究

    魏杨陈国祥李佩璇阿地力·沙塔尔...
    280-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掌握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在新疆和田县桃园和核桃园间的转移为害和种群动态变化规律,以期确定核桃园内梨小食心虫的最佳防治时间,同时在桃园和核桃园设立监测点,通过对梨小食心虫在桃园和核桃园间的发生动态监测以及在核桃园内产卵情况和蛀果率调查,明确了梨小食心虫在桃园和核桃园间的转移规律.研究发现梨小食心虫在和田县桃园1年发生5代,越冬代成虫于3月下旬开始出现,各代高峰期分别在4月上旬、5月中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9月上旬,以第1代和第2代发生为害严重,具有世代重叠现象.梨小食心虫在核桃园1年发生2代,成虫产卵于核桃果实和叶片,主要以幼虫为害果实.于6月下旬开始从桃园向核桃园转移,8月下旬又从核桃园转移至桃园,具有明显的寄主转移规律.7月初为核桃园内梨小食心虫的防治关键期.

    梨小食心虫发生动态寄主转移核桃

    青稞种质资源对条纹病的抗性鉴定

    康胜华侯璐
    286-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条纹病是青藏高原青稞生产上的重要种传病害之一,常采用药剂拌种防治,但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控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为发掘抗条纹病的优良青稞种质资源,本研究以田间鉴定和利用2个菌株室内人工接种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231份青稞种质资源进行了抗条纹病评价,获得免疫性遗传资源材料20份,高抗类型材料18份,中抗类型材料44份,分别占鉴定总资源数的8.7%、7.8%、19.1%;其他149份青稞资源材料对条纹病表现为感病,其中36份材料为中度感病类型,113份材料为高度感病类型,感病材料占总鉴定材料的64.5%.

    大麦条纹病抗病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