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保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

吴孔明

双月刊

0529-1542

zwbh1963@263.net

010-62819059

100193

北京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植物保护/Journal Plant Prote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63年创刊,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协主管,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主要报道农作物、果树、园林、蔬菜、花卉、中草药和牧草的病、虫、草、鼠害的发生与防治,新农药、械的应用技术及现代植保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新动向等内容。曾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科协优秀期刊奖,2003年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本刊已被《CAB (英国)》、《Agrindex (FAO)》、《美国化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生物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等国内外重要的数据库和科技文摘期刊收录,是我国《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的源期刊。  读者对象:植保科技人员、农林院校师生、农药企业、植物医生、各级农技干部、园林、园艺工作者、科技专业户和广大农民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小麦条锈病跨区域全周期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刘万才李跃王保通李好海...
    1-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一种跨区域流行的重大病害.1949年以来,我国小麦条锈病研究,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发病面积、流行程度、流行频率明显降低,但由于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新毒性小种不断产生和气候异常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其流行规律和成灾机制出现了新的变化,发生危害加重,严重威胁小麦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基于"十二五"以来我国在小麦条锈病菌毒性新小种产生、有性生殖、侵染循环和大区流行规律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作者在学习和实践以往病害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分区治理、综合防治的指导思想,制定了"以绿色防控为基础,以全周期管理为重点,以跨区域联防联控为保障"的防控策略,提出了精准监测预报、毒性小种变异监测、早期菌源控制、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和应急防控等关键技术,集成构建了全国小麦条锈病跨区域全周期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制定了越夏易变区、冬季繁殖区(越冬区)和春季流行区分区防控技术体系.经在小麦条锈病主要流行区大面积试验示范,取得了防控效果85%以上,化学农药用量减少10%以上,小麦单产提高5%以上的成效.2022年-2023年在全国小麦主产区大范围组织推广应用,有效控制了小麦条锈病严重流行势头,全国病害发生面积出现了新低,有效减轻了灾害损失,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小麦条锈病条锈菌跨区域全周期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大区流行

    我国芝麻田杂草防控现状及建议

    刘新涛赵辉倪云霞赵新贝...
    10-1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对我国主要芝麻产区杂草发生情况和防控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芝麻田杂草共计31科86种,使用的除草剂共15种,普遍存在阔叶杂草难防控等问题.芝麻田杂草防控难与科研基础薄弱和可用除草剂品种严重不足有关.针对上述情况,提出加大基础研究力度、重视除草剂筛选登记工作、加强抗除草剂育种、加速植保机械的研发及产业化、研究和推广注重芝麻田生态系统保护的标准化防控技术等建议.

    芝麻杂草防控现状建议

    我国黄毛鼠研究进展

    姜洪雪姚丹丹林思亮秦姣...
    17-2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毛鼠Rattus losea是分布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的重要农田害鼠.该鼠栖息地广,食性杂,盗食各种农作物,还是某些疾病的宿主和传播者.本文从形态特征、种群遗传学、生物学特性、种群生态学、抗药性、防治技术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黄毛鼠的研究进展.并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建立基于精准预测预报,研发生态优先、环境友好的防控新技术、新产品为核心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以期为黄毛鼠的可持续治理提供参考.

    黄毛鼠生物学特性种群动态抗药性防治技术

    新疆亚洲玉米螟暴发成灾驱动机制分析及其治理对策

    丁新华王小武付开赟贾尊尊...
    2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为新疆玉米生产中的主要害虫,2010年以来呈整体暴发态势,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产量损失,已成为制约当前新疆玉米高产稳产和粮食产能提升最重要的害虫,然而有关其暴发成灾的驱动机制尚不清楚.为此,本文通过分别概述近年来新疆气候、作物种植结构、栽培耕作措施以及亚洲玉米螟田间发生世代的变化情况,综合分析了上述变化对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存活、个体生长发育、取食偏好和种群增殖扩张等方面造成的具体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大量研究成果,系统解析了新疆绿洲生态区亚洲玉米螟种群暴发成灾的驱动机制.此外,本文还介绍了新疆植保科技工作者在亚洲玉米螟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的相关成果,简述了田间治理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防治成效,最终为亚洲玉米螟的持续有效治理提供一定参考.

    新疆亚洲玉米螟灾变机制驱动因素综合治理

    液泡氨肽酶Y编码基因PoAPE3在稻瘟病菌中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杨子锋黄琳婉翁书凝徐虎啸...
    3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氨肽酶是一类可以选择性剪切氨基酸残基的蛋白酶,液泡氨肽酶Y能够调控碱性氨基酸残基的剪切以及液泡的活性.本研究通过同源性比对获得酵母液泡氨肽酶Y在稻瘟病菌中的同源基因PoAPE3,利用基因敲除法获得PoAPE3基因敲除突变体(ΔPoAPE3),并构建回补体菌株进行生物学功能分析.表型测定结果表明,PoAPE3基因敲除突变体在产孢量、孢子萌发率、致病性、侵染过程等方面与野生型均无明显差异.突变体在完全培养基(CM)和稻秆培养基(SDC)上生长速率下降,且在应对胁迫剂H2O2时表现为更耐受,应对刚果红时表现为更敏感.以上结果表明PoAPE3参与调控稻瘟病菌的营养生长和对外界环境胁迫的应答过程.

    稻瘟病菌氨肽酶Y基因敲除功能分析

    云木香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大丽轮枝菌的抑制作用

    金利容许冬王玲丛胜波...
    4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药用植物云木香中分离得到41株内生细菌,采用细菌16S rRNA基因测序的方法对这些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这些云木香内生细菌分别属于6个属,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拉恩氏菌属Rahnella为优势菌属.采用对峙培养方法对这些菌株进行筛选,发现其中12株内生细菌对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具有抑制作用,其中有2株属于拉恩氏菌属Rahnella,7株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3株属于沙雷氏菌属Serratia.12株内生细菌对棉花黄萎病的温室防效评估结果表明,假单胞菌属菌株R1-6、R1-13和S1-2对棉花黄萎病的温室防效达到55%以上,具有潜在的生产利用价值.

    云木香内生细菌鉴定大丽轮枝菌抑菌活性

    黑肩绿盲蝽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

    许常玉刘玉娣侯茂林
    55-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的谱系地理和遗传结构,本文测定并分析了其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结果表明:黑肩绿盲蝽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6 835 bp(GenBank登录号:OK149286),包括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PCGs),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1个非编码区,呈闭合双链环状DNA分子结构.线粒体基因组中A+T含量高达76.8%,G+C含量为23.2%,呈现明显的AT偏向性;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均以通用密码子ATN作为起始密码子;蛋白质编码基因中呈现出明显的氨基酸偏好性,异亮氨酸含量占比最高,为10.78%;22个tRNA基因中有21个tRNA形成典型的三叶草式二级结构;系统发育树显示,盲蝽科的11个种聚为两大分支,黑肩绿盲蝽以99%的自展支持率位于其中的一个分支内.本研究结果将为黑肩绿盲蝽作为天敌昆虫来防治水稻害虫提供帮助.

    半翅目盲蝽科黑肩绿盲蝽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

    侵染苘麻的菜豆金色黄花叶病毒的鉴定及基因组结构分析

    杜江马振男崔丽艳王德富...
    6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引起我国山西晋中地区苘麻叶片表现皱缩和花叶症状的病原物及其基因组分子特征,本研究利用双生病毒简并引物扩增获得病毒基因组部分序列,经测序、比对后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病毒基因组序列,进而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引起苘麻叶片皱缩、花叶的病原物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将该分离物命名为 TYLCV-Abu,GenBank 登录号为 OP293347,但未扩增到β卫星.该病毒DNA-A基因组全长为2 782 bp,含有6个开放阅读框.TYLCV-Abu分离物与TYLCV茄子分离物KSQ1-3(GenBank登录号KC428753)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最高,为98.99%,其中C4和V2编码的蛋白变异较大.重组结果分析显示,分离物TYLCV-Abu是由TYLCV-F(GenBank登录号KY971326)和TYLCV-KSQ1-3重组得到,重组区域为其基因组2 617-2 782 nt区域.这是首次从苘麻样品中扩增到TYLCV全基因组序列并进行分析.

    苘麻菜豆金色黄花叶病毒属序列分析

    植保无人飞机喷雾防治小麦赤霉病雾滴沉积量的气象影响因子分析及预报模型构建

    徐敏周晴晴杨荣明徐忆菲...
    70-79,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阐明不同气象条件对植保无人飞机防治赤霉病过程中冠层雾滴沉积的影响规律,采用大疆T40四轴八旋翼植保无人飞机在不同麦区进行喷雾施药处理,利用诱惑红示踪剂、聚酯卡、水敏纸等采集雾滴,计算雾滴沉积量和覆盖率,并对实时记录的田间气象条件进行分级,其中温度分为A1(10℃≤ T<20℃)、A2(20℃≤ T<30℃)、A3(30℃≤T<40℃)等级,相对湿度分为 B1(30%≤RH<50%)、B2(50%≤RH<70%)、B3(70%≤RH<90%)等级,风速分为 C1(0 m/s≤V<1.6 m/s)、C2(1.6 m/s≤V<3.4 m/s)、C3(3.4 m/s≤V<5.5 m/s)等级.应用方差分析、主效应多重比较等统计方法,揭示不同气象等级组合条件对雾滴沉积量和覆盖率的影响趋势,并基于气象因子构建沉积量和覆盖率的预报模型.结果表明: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对雾滴沉积量的有利程度按等级排序分别为:A1≥A2>A3、B3>B2>B1、C1≥C2>C3.不同气象等级对覆盖率的影响规律与对沉积量的影响规律基本一致,其中相对湿度对雾滴覆盖率和沉积量影响显著,温度和风速的交互作用对覆盖率也具有显著影响.基于气象因子构建的冠层上层雾滴沉积量和覆盖率预报模型准确率分别为88.15%、82.82%,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30 μL/cm2、1.33%,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可应用于植保飞防气象预报服务.研究结果对植保无人飞机适时开展药剂喷洒作业、提高防治效果、减轻农药对农田生态环境的污染具有参考作用.

    气象条件植保无人飞机沉积量覆盖率

    小地老虎AiHSP19.3基因鉴定及其对高温和杀虫剂胁迫的响应

    邵云飞张今王莹莹江连强...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地老虎Agrotis ipsilon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小分子热激蛋白(sHSP)是细胞抵御外界胁迫的关键蛋白,本文旨在探索sHSP基因在小地老虎不同发育阶段以及在高温和杀虫剂胁迫下的响应模式.使用同源检索方法从小地老虎转录组中鉴定到了一个sHSP基因的cDNA序列,命名为AiHSP19.3.通过RT-PCR技术克隆该序列,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AiHSP19.3基因在小地老虎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中的转录模式,并分析了该基因在高温和杀虫剂胁迫下的转录水平.结果表明,小地老虎AiHSP19.3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为516 bp,编码含171个氨基酸,分子量为19.3 kD的蛋白,具有sHSP典型的α-晶状体结构域(ACD).在供试小地老虎的不同发育阶段和3龄幼虫组织中均能检测到AiHSP19.3的转录,其中在6龄幼虫和3龄幼虫脂肪体内转录水平最高.小地老虎幼虫经高温和3种杀虫剂(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及辛硫磷)处理后AiHSP19.3的转录水平显著提高,表明该基因可能在响应高温及杀虫剂胁迫中起到重要作用.

    小地老虎小分子热激蛋白高温杀虫剂转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