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保护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保护学报
植物保护学报

彩万志

双月刊

0577-7518

zbxb@cau.edu.cn

010-62732528

100193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植物保护学报/Journal Acta Phytophylac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62年,1986年挂靠在中国农业大学。它始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开展学术交流,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的办刊宗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新闻出版方面的政策和法规,重视编辑出版方面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实施,不断提高刊物质量,并注意加强与国内外的信息交流。刊登了大量植物保护学科各方面,包括农作物病害、虫害、草害、鼠害、农药等,信笺应用或与应用联系较紧密的未曾发表过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及研究简报等。为传播科技信息、推动我国乃至世界的植物保护学科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环磺酮的除草活性及对玉米的安全性评价

    汪雅妃柴茵胡伟殷凡...
    369-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环磺酮在我国玉米田的应用技术和前景,采用温室盆栽法测定环磺酮的杀草谱和对常见杂草的除草活性以及对不同玉米品种的安全性,并通过田间药效试验验证其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100g(a.i.)/hm2田间推荐剂量下进行茎叶处理时,环磺酮可以有效防除玉米田常见禾本科、莎草科和阔叶杂草,其中对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鳢肠Ecliptaprostrata的活性较高,鲜重抑制率可达90%以上;对6种常见玉米田杂草稗Echinochloa crus-galli、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圆叶牵牛Ipomoea purpurea、反枝苋、碎米莎草Cyperus iria和青葙Celosia argentea的生长抑制中量GR50分别为8.44、17.16、9.37、8.68、9.40和32.51 g(a.i.)/hm2,在供试剂量下环磺酮的除草活性均高于对照药剂硝磺草酮;田间推荐剂量下环磺酮对除黑糯301品种以外的11个玉米品种均较为安全,提高到2倍推荐剂量时,对不同玉米品种的生长抑制均增强;环磺酮对郑单958、珍珠糯8号、苏科甜1506和中糯2号4个玉米品种以及稗、马唐、圆叶牵牛、反枝苋、碎米莎草和青葙6种杂草之间均具有较好的选择性,选择性指数为10.40~29.14.田间药效试验表明,126g(a.i.)/hm2环磺酮处理茎叶后第28天,对玉米田杂草稗、马唐、狗尾草Setaria viridis、香附子Cyperus rotundus、圆叶牵牛、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的总株防效为86.51%,鲜重防效为87.81%,且对供试玉米品种彩甜糯102安全.

    环磺酮除草活性安全性田间药效

    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对褐飞虱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

    刘健丽李学文欧阳钰莹郭齐汤...
    377-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rice ragged stunt virus,RRSV)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分别比较带毒褐飞虱与未带毒褐飞虱的若虫发育历期、成虫寿命、性比、翅型及产卵量,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技术分析RRSV侵染后褐飞虱体内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Vg)与其受体(vitellogenin receptor,VgR)以及海藻糖代谢途径中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情况.结果显示,带毒褐飞虱的若虫历期显著高于未带毒褐飞虱的若虫历期,分别为17.56 d和15.90 d;带毒褐飞虱的成虫寿命、雌虫比例和短翅比例均高于未带毒褐飞虱的,但两者间均无显著差异;带毒褐飞虱较未带毒褐飞虱单雌日产卵量显著提升,分别为11.26粒和6.45粒;带毒褐飞虱的Vg、VgR和海藻糖转运蛋白基因(trehalose transporter,TRET)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未带毒褐飞虱的.表明RRSV侵染会显著延长褐飞虱若虫发育历期,同时可能通过上调Vg、VgR以及TRET的表达量以促进褐飞虱生殖.

    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褐飞虱生长发育繁殖力

    敲除OsLRR-RLK18基因提高水稻对褐飞虱的抗性

    唐璎瑛蒯鹏邱晨吕静...
    383-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富亮氨酸重复类受体蛋白激酶(leucine-rich repeat receptor-like kinase,LRR-RLK)编码基因OsLRR-RLK18在调控水稻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防御中的作用及机理,以野生型水稻品系、OsLRR-RLK18基因敲除纯合水稻品系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水稻品系的株高和根长、不同水稻品系对褐飞虱生物学参数的影响及褐飞虱为害后不同水稻品系中防御信号分子含量和防御化合物含量.结果显示,敲除OsLRR-RLK18基因后水稻株高和根长降低,褐飞虱为害后期诱导的茉莉酸、茉莉酸-异亮氨酸和脱落酸含量显著增加,但水稻组成型(未受褐飞虱为害)和为害早期的水杨酸和过氧化氢含量降低,引起水稻多种挥发物组分释放量增加,木质素、对香豆酰腐胺及樱桃苷、刺苞菊苷和大波斯菊苷3种类黄酮含量下降,最终导致褐飞虱卵孵化率和产卵量显著降低.表明OsLRR-RLK18基因参与了水稻对褐飞虱为害的防御反应,在调控水稻对褐飞虱的抗性中发挥着一定作用.

    水稻褐飞虱诱导防御反应抗虫性基因

    瓜实蝇蜕皮激素合成通路Halloween基因鉴定及Shade的功能分析

    王韵马梦李伟军王进军...
    394-4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世界检疫性害虫瓜实蝇Zeugodacus cucurbitae蜕皮激素合成通路中Halloween基因的功能,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技术克隆鉴定Halloween基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技术分析其在瓜实蝇中的时空表达模式,并利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解析蜕皮激素合成通路基因Shade对瓜实蝇变态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共鉴定到5个瓜实蝇蜕皮激素合成通路相关Halloween 基因,即 ZcSpook(缩写为 ZcSpo)、ZcPhantom(ZcPhm)、ZcDisembodied(ZcDib)、ZcShad-ow(ZcSad)和ZcShade(ZcShd),这5个Halloween基因均具有细胞色素P450家族特有的保守结构域;系统发育分析显示瓜实蝇Halloween基因与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的同源基因亲缘关系较近.这5个基因主要在瓜实蝇幼虫前胸腺复合体中高表达,且在幼虫化蛹前和性成熟的成虫中表达量较高.利用RNAi沉默瓜实蝇ZcShd基因24 h和48 h后,该基因表达量分别下调80.54%和60.59%,且在蜕皮化蛹过程中有16.66%的幼虫出现不同程度的皱缩、变色表型,有33.33%的幼虫死亡,有33.33%的幼虫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化蛹受阻,表明该基因参与调控瓜实蝇蜕皮过程,具有成为实蝇新型控制剂防控靶标的潜力.

    瓜实蝇Halloween基因细胞色素P450蜕皮激素发育时空表达

    2015-2021年亚洲玉米螟对Cry1Ie杀虫蛋白的敏感性监测

    王月琴静大鹏刘凯强王振营...
    405-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田间种群对Cry1Ie杀虫蛋白的敏感性,于2015-2021年连续7年从黄淮海夏玉米区和北方春玉米区7省14地采集亚洲玉米螟田间种群,采用人工饲料混合法评价其对Cry1Ie杀虫蛋白的敏感性.结果表明,Cry1Ie杀虫蛋白对54个亚洲玉米螟田间种群的抑制中浓度LC5.介于0.65~6.28μg/g之间,其中对2016年齐齐哈尔种群的LC50最低,对2017年肇东种群的LC50最高;LC95介于4.99~70.29 μg/g之间,其中对2015年合肥种群的LC95最低,对2017年松原种群的LC50最高.在LC50水平上,相较于室内对照种群,最敏感种群和最不敏感种群分别为2018年铁岭种群和2017年肇东种群,抗性倍数分别为0.26和1.17.虽然各地理种群对Cry1Ie杀虫蛋白的敏感性存在差异,但均处于敏感水平,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表明Cry1Ie杀虫蛋白可用于亚洲玉米螟田间种群的防治.

    亚洲玉米螟Cry1Ie杀虫蛋白地理种群LC50抗性监测敏感性

    采用饲喂法和微注射法评价Cry2Aa蛋白对二化螟盘绒茧蜂的安全性

    董欣鑫李梦雨马伟华蔡万伦...
    413-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价转Cry2Aa基因水稻T2A-1对二化螟盘绒茧蜂Cotesia chilonis的安全性,采用饲喂法和微注射法综合评价转Cry2Aa基因水稻T2A-1对二化螟盘绒茧蜂的影响.结果表明,寄生饲喂转Cry2Aa基因水稻T2A-1的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后,二化螟盘绒茧蜂体内未检出Cry2Aa蛋白,其每茧块茧数、茧长、雄成虫寿命和雌雄比分别为20.00个、2.58 mm、2.34 d和3.10,均显著小于对照,而卵及幼虫的总历期、蛹期、雌成虫寿命、茧质量和成虫质量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寄生微注射Cry2Aa蛋白的二化螟后,除卵及幼虫的总历期和蛹期外,二化螟盘绒茧蜂其他生命表参数和体内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活力均与阳性对照之间差异显著;寄生微注射Cry2Aa蛋白的二化螟后,二化螟盘绒茧蜂所有生命表参数及体内POD、SOD和GR活力均与阴性对照之间无显著差异.表明饲喂法中转Cry2Aa基因水稻T2A-1对二化螟盘绒茧蜂产生的影响是由寄主介导效应引起的,而非Cry2Aa蛋白本身,因此转Cry2Aa基因水稻T2A-1对二化螟盘绒茧蜂安全.

    转Cry2Aa基因水稻寄主介导效应生命表参数二化螟盘绒茧蜂二化螟

    亚洲小车蝗响应高效氯氰菊酯胁迫的转录组 及抗性相关基因分析

    高海燕杨旭兵闫锋孙彦楠...
    421-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亚洲小车蝗Oeaaleus asiaticus响应高效氯氰菊酯胁迫的抗性相关基因和代谢通路,解析亚洲小车蝗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机制,利用Illumina Hiseq 40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高效氯氰菊酯(LD10=0.008 μg/头)处理48 h前后的亚洲小车蝗3龄蝗蝻进行转录组测序,采用BLAST、edgeR以及Trinity等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功能注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及代谢通路分析.结果显示,从亚洲小车蝗中共筛选到743个响应高效氯氰菊酯胁迫的差异表达基因,包括208个上调基因和535个下调基因,其中有168个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到GO数据库的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和生物学过程三大功能分类中,162个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到20条不同的代谢通路中,主要涉及核糖体、碳代谢、糖酵解/糖异生和氨基酸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其中多个代谢通路与昆虫抗药性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与昆虫抗药性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有47个,包括编码谷胱甘肽S-转移酶、乙醇脱氢酶、细胞色素P450基因家族、热激蛋白、羧酸酯酶、黏蛋白、多功能氧化酶以及羰基还原酶等蛋白的基因,推测这些基因在亚洲小车蝗响应高效氯氰菊酯胁迫的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亚洲小车蝗转录组高效氯氰菊酯抗药性差异表达

    啶氧菌酯对意大利蜜蜂幼虫生长发育及免疫应答的影响

    段辛乐王如意熊曼琼王梨竹...
    432-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啶氧菌酯对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幼虫生长发育和免疫应答的影响,使用田间推荐浓度(113、150、225和281 mg/L)的啶氧菌酯连续饲喂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记录处理后工蜂幼虫的存活率、化蛹率、蛹重、羽化率和羽化初生重,并测量幼虫体内发育相关基因、营养相关基因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不同浓度啶氧菌酯对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存活率、蛹重和羽化初生重均有显著影响,且具有显著的浓度效应;150、225和281 mg/L啶氧菌酯处理后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的化蛹率和蛹的羽化率均较对照显著下降.不同浓度啶氧菌酯均可诱导幼虫体内蜕皮激素受体(ecdysone receptor,Ecr)基因、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Vg)基因、蜜蜂防卫素(defensin 1,Def1)基因和膜翅抗菌肽(hymenoptaecin,Hym)基因的表达量上调,且大部分与对照差异显著;不同浓度啶氧菌酯均可显著抑制幼虫体内胰岛素样肽(insulin-like peptide 1,ILP1)基因的表达量;281 mg/L啶氧菌酯分别显著抑制和显著增加幼虫体内蜜蜂抗菌肽(apidaecin,Api)基因和蜂蛾抗菌肽(abae-cin,Aba)基因的表达量,225 mg/L和281 mg/L啶氧菌酯可诱导幼虫体内ILP2的表达量显著上调,显著抑制幼虫体内储存蛋白(hexamerin,Hex)基因Hex70b的表达量,其他浓度处理对幼虫体内Api、Aba、ILP2和Hex70b无显著影响.表明啶氧菌酯对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有慢性毒性,长时间暴露会扰乱幼虫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应答.在生产实践中应当考虑啶氧菌酯对意大利蜜蜂的潜在风险.

    啶氧菌酯意大利蜜蜂幼虫生长发育免疫

    金龟子绿僵菌对苜蓿生长的影响及对苜蓿抗蚜性的诱导作用

    刘蓉蔡霓农向群王广君...
    442-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在促进植物生长和提高植物抗性方面的作用,以金龟子绿僵菌拌土种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于室内测定植株的生长参数、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的取食选择性及其发育历期和繁殖力.结果表明,金龟子绿僵菌处理后7 d,植株株高比对照显著增加了 0.87 cm;处理后14 d,植株分枝数为3.88个,根长为54.67 mm,均显著高于对照.株龄14 d的植株接入苜蓿斑蚜,至株龄28 d时,金龟子绿僵菌处理的植株株高、分枝数和根长均较对照显著增加;同时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选择性试验结果显示,24 h内选择并驻留在金龟子绿僵菌处理植株叶片上的苜蓿斑蚜数量较对照显著减少28.57%.以金龟子绿僵菌处理的植株叶片饲喂苜蓿斑蚜,1~4龄若虫的发育均有所减缓,各龄若虫的发育历期均较对照叶片饲喂的各龄若虫有所延长,而成虫寿命较以对照叶片饲喂时显著缩短了30.09%,总生命历期显著缩短了 18.83%.表明金龟子绿僵菌促进了紫花苜蓿植株的生长,同时增强了植株对苜蓿斑蚜的耐害性、排趋性与抗生性.

    金龟子绿僵菌促进植物生长诱导抗虫性紫花苜蓿苜蓿斑蚜

    球孢白僵菌与杀螨剂混配对二斑叶螨的毒力测定及其田间防治效果

    王好岭王桂萍张伟丽董紫旭...
    450-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与杀螨剂混配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的防控作用,采用Munger cell法测定球孢白僵菌ZJU435与联苯肼酯、乙唑螨腈按照不同有效成分比混配后对二斑叶螨的室内毒力及其增效作用,并测定不同药剂组合对二斑叶螨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杀螨剂对二斑叶螨的室内毒力大小排序为乙唑螨腈>联苯肼酯>球孢白僵菌ZJU435,LC50分别为2.68、9.31和29.37 mg/L;球孢白僵菌ZJU435与联苯肼酯、乙唑螨腈分别以1∶9、3∶7、5∶5、7∶3、9∶1的有效成分比混配后均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其中球孢白僵菌ZJU435与联苯肼酯、乙唑螨腈均以9∶1有效成分比混配时的共毒系数最高,分别为324.61和391.80,增效作用最显著.以9∶1有效成分比混配时,12.50、9.50和8.00 mg/L球孢白僵菌+联苯肼酯混配处理后第10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4.13%、81.94%和77.96%,8.60、3.60和2.40 mg/L球孢白僵菌+乙唑螨腈混配处理后第10天对二斑叶螨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9.38%、83.08%和79.95%.表明球孢白僵菌ZJU435与低剂量联苯肼酯、乙唑螨腈混配可提高对二斑叶螨的防治效果,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二斑叶螨球孢白僵菌ZJU435联苯肼酯乙唑螨腈毒力测定田间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