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病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病理学报
植物病理学报

彭友良

双月刊

0412-0914

zwblxb@cau.edu.cn

010-62732364

100193

中国农业大学植保楼406室

植物病理学报/Journal Acta Phytopath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学术性刊物。反映中国植物病理科学的研究水平和发展方向。栏目有研究论文、研究简报、综述及讨论、博士学位论文摘要。读者对象为农业科学及生物科学的教学、科技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茄链格孢菌和马铃薯互作后期候选效应蛋白的筛选与鉴定

    姜佳田梦君聂庭彬杨志辉...
    116-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引起的马铃薯早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为揭示A.solani与寄主马铃薯的互作机制,本研究利用RNA转录组测序技术和signalp-4.1、tmhmm-2.0c、phobius101和ProtComp v3等生物学软件,结合效应蛋白特征分析,筛选出A.solani与寄主马铃薯互作过程不同时期的效应蛋白,获得了137个差异表达的候选蛋白,并对其中4个候选蛋白(Gene03396、Gene06670、Gene02858和Gene06508)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鉴定.RNA-seq结果显示,3个候选蛋白编码基因(Gene03396、Gene06670和Gene02858)在互作的3个时期(3、4和5 dpi)与无互作时(0 dpi)相比表达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为上调表达模式;Gene06508的表达量呈现下降趋势,为下调表达模式.MEME在线软件分析发现这4个候选蛋白没有共同的基序(motif).烟草过表达结果显示:Gene03396和Gene02858可直接诱导烟草细胞坏死,Gene06670可抑制由细胞凋亡促进基因BCL2-associated X(BAX)诱导的程序性细胞死亡(PCD)反应,表明效应蛋白是通过激发寄主免疫反应或抑制寄主防御反应来发挥作用.亚细胞定位发现Gene03396定位在细胞膜;Gene06670和Gene02858可能定位在细胞间隙.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鉴定A.solani的效应分子以及揭示其致病分子机理提供了依据.

    马铃薯茄链格孢菌烟草瞬时表达效应蛋白互作机制

    小麦对杨树叶锈菌非寄主抗性的组织学观察及基因表达特征分析

    张策郭庆辰庞慧慧张思源...
    127-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杨树叶锈病严重危害杨树生长,种植抗病品种是应对该病害的有效途径.由于病菌变异导致抗性丧失,挖掘新的持久抗病资源成为亟待解决的生产问题.植物非寄主抗性因其广谱和持久的特点为抗病育种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开展了小麦接种杨树叶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Mlp)后的组织学观察和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特征等研究.结果发现,杨树叶锈菌在小麦叶片上可以正常萌发,但只有3.7%的芽管可以识别小麦气孔并侵染,少数侵染点可以侵染形成类似气孔下囊乃至侵染菌丝.侵染点位置早期产生的大量活性氧和胼胝质,有效阻止了病菌的进一步侵染,且没有发现明显的细胞坏死,表明小麦对杨树叶锈菌的防卫反应属于Ⅰ型非寄主抗性.小麦茉莉酸(JA)合成途径中的基因LOX1和AOS1,以及JA信号途径下游的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la基因均受杨树叶锈菌侵染诱导表达,表明JA介导的抗病信号途径参与小麦对杨树叶锈菌的非寄主抗性.本研究为深入揭示小麦对杨树叶锈菌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小麦非寄主抗性杨树叶锈病茉莉酸活性氧

    大麦抗蠕孢叶斑病遗传资源鉴定及主要抗病类型分析

    苟金玉孙丹尚佳薇童朝阳...
    137-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麦蠕孢叶斑病是由兼性寄生麦根腐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引起的重要叶部病害,在世界大麦种植区域均有发生,尤其在气候温暖湿润地区最具破坏性,能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也是我国东北春麦区目前首要真菌流行病害.蠕孢叶斑病主要在大麦生育中后期流行为害,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本研究利用2个来自东北麦区强致病力优势菌株Z 12028和Z 15525对350份大麦种质资源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接种鉴定,仅1份材料2013F61903苗期高抗Z12028菌株,未发现对叶斑病免疫的材料.针对2个强致病力菌株,从中获得9份全生育期抗病材料,即ZDM00009、ZDM00013、ZDM00094、ZDM08888、ZDM01414、ND14049、ND B112、Newdale 和垦啤麦 9 号;ZDM00074、Bowman、Stander等14份材料(4.3%)仅在苗期抗病,成株期却感病;72份材料(28.3%)属于成株抗病类型.对Z 12028和Z 15525菌株具有成株抗性的品种所占比例分别为28.1%和29.5%.因此,抗蠕孢叶斑病的大麦种质资源中保留成株抗性的材料明显多于全生育期抗性类型.本研究结果能为发掘大麦抗叶斑病新基因提供重要抗源材料.

    大麦叶斑病生育期苗期抗性成株抗性全生育期抗性

    钙对两种病原菌引起西洋参根腐病的抑制作用

    王仪王尧尧张铭鑫彭娜...
    147-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西洋参根腐病是西洋参最主要的地下病害,严重降低西洋参的产量和质量.为了减少农药使用,探究营养元素钙对西洋参根腐病的防治作用及可能的生理生态机制,本研究设置田间盆栽试验,以引起西洋参根腐病的2种病原菌Fusarium solani和Ilyonectria mors-panacis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添加量的氧化钙(0、0.5、1.5和4.5 g·kg-1)对西洋参根生长发育的影响和对病害的防治效果,以及对根内营养元素、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钙对西洋参根腐病的作用出现"低促高抑"的现象.与对照相比,土壤中添加氧化钙达到4.5 g·kg-1时,接种I.mors-panacis、F.solani引起的根腐病病情指数分别降低87.69%(P<0.05)、66.67%(P>0.05),此时根内钙含量分别提高101.28%和61.50%(P<0.05),根内氮磷含量与接种F.solani组病情指数呈正相关.接种2种病原菌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组成存在明显差异.钙主要影响土壤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组成,高钙(4.5 g·kg-1)情况下亚隔孢壳属(Didymella)、茎点霉属(Pho-ma)的相对丰度均降低;而钙对细菌群落影响较小.综上,高剂量钙可以降低西洋参根腐病65%以上,其潜在的机制与增加根内钙含量、降低氮、磷含量以及减少土壤中潜在病原菌属的相对丰度有关.研究结果将为合理施用钙肥减轻西洋参根腐病提供理论依据.

    西洋参根腐病FusariumsolaniIlyonectriamors-panacis矿质营养土壤微生物群落

    人参灰葡萄孢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的优化及再生菌株致病性研究

    张晓妍谢昭王秀华卢宝慧...
    160-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获得人参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高质量和足够数量的可用于遗传转化的原生质体,本文研究了菌龄、酶系组成、渗透压稳定剂种类及酶解温度、时间等因素对其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参灰葡萄孢JA-6在PDA培养基上25 ℃培养36 h,崩溃酶、蜗牛酶、细胞溶壁酶的浓度分别为1%、0.1%、1%,28 ℃,120 r·min-1酶解3 h,渗透压稳定剂为0.6 mol·L-1 KC1+50 mmol·L-1CaCl2缓冲液的条件下,酶解5 g·mL-1的人参灰葡萄孢菌丝可以获得1.06×107个·mL-1原生质体.将原生质体涂布于再生培养基RM后,得到再生菌株的菌落形态、生长速率、分生孢子产量和致病力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PEG介导法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转入制备好的原生质体中,其后代荧光信号能稳定遗传.本研究优化并确定了人参灰葡萄孢原生质体制备的条件,在此条件下制备的原生质体的质量和数量能够满足其遗传转化的要求.

    灰葡萄孢原生质体制备条件再生菌株致病性

    基于转录组分析的禾谷镰孢菌对SDHIs杀菌剂的胁迫响应机制

    李新蕾朱孟坤李伟曹淑琳...
    170-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研究中,杀菌剂的作用机制和病原菌的抗药性机制是关注的重点,而病原菌如何响应并减轻化学药剂胁迫的机制往往被忽略.本研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了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对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SDHIs)杀菌剂的胁迫响应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样品相比,氟唑菌酰羟胺和苯并烯氟菌唑处理后病原菌共同上调表达的差异基因有1180个,共同下调表达的差异基因有937个.已知SDHIs杀菌剂作用于病原菌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物Ⅱ,本研究重点分析了与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现F.graminearum通过上调表达琥珀酸脱氢酶、泛醇-细胞色素C还原酶、延胡索酰乙酰乙酸水解酶(FAH)、ABC、MFS转运蛋白等基因,下调表达SWI/SNF复合物等基因来响应SDHIs杀菌剂的胁迫.其中,FgFAH基因在SDHIs杀菌剂胁迫后被诱导表达,其敲除突变体对SDHIs杀菌剂的敏感性增强,表明该基因介导了 F.graminearum对SDHIs杀菌剂胁迫的响应调控.研究结果将为研究病原菌对化学药剂胁迫的响应机制奠定基础,并为将来开发杀菌剂的协同增效药剂提供研究思路.

    禾谷镰孢菌琥珀酸脱氢酶杀菌剂线粒体电子传递链转录组分析

    烟粉虱对甘薯种薯带毒率及病毒病发生的影响

    王爽赵付枚田雨婷乔奇...
    180-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病毒病是影响甘薯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限制因素.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和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是危害我国甘薯的主要病毒.甘薯种薯感染SPCSV是甘薯苗期病毒病严重发生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分析了甘薯田烟粉虱发生量和带毒率对种薯带毒率及病毒病发生的影响,建立了甘薯种薯感染病毒风险和苗期病毒病发生风险的早期预警方法.结果表明,甘薯田烟粉虱发生量和SPCSV带毒率与种薯SPCSV带毒率密切相关,在田间烟粉虱发生量和带毒率较高的情况下,即使种植不含任何病毒的脱毒试管苗,也会引起较高的种薯带毒率,但不会引起甘薯地上部植株的严重显症.甘薯种薯SPCSV带毒率以及SPCSV和SPFMV复合带毒率与苗期病毒病显症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可以利用种薯带毒率预测甘薯苗期病毒病显症率.

    甘薯田烟粉虱甘薯褪绿矮化病毒甘薯羽状斑驳病毒烟粉虱带毒率种薯带毒率

    不同发病级别小麦黄花叶病病毒含量的分析

    杜梦园刘迪陈莉侯艳红...
    188-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WYMV)在不同发病级别、不同组织部位含量的差异,从小麦黄花叶病发病的田块,选取发病典型的级别为0、1、2和3级的小麦样本;取无病毒田块的健康小麦样本为空白对照,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RT-qPCR)技术,分别对小麦的根、茎、叶进行小麦黄花叶病毒含量的绝对定量.结果表明,在感病样品中,小麦根部的WYMV含量都显著多于叶部(P<0.05),发病0级小麦根部的病毒含量是叶部病毒含量的13.97倍.在不同发病级别的小麦组织中,随着发病级别的加重,根、茎、叶中的病毒含量都是显著增加的(P<0.05).根中的病毒含量先是快速增加而后缓慢增加,0级到1级,根中病毒量增加3.95×106 copies·μL-1,而1级到3级,病毒增加量仅为1.45×106 copies·μL-1;茎和叶中病毒含量呈现匀速增加的趋势,且茎中病毒含量与发病级别呈强正相关性(R2=0.996 7).本研究明确了感病小麦根部WYMV的含量最多,同时发现在尚未显症的发病0级小麦中,根部WYMV含量远大于对照组;茎部WYMV的含量与症状关系最为密切,茎部病毒含量越高,小麦显症越明显.

    小麦小麦黄花叶病毒绝对定量发病级别

    辣椒霜霉病病原鉴定

    李欣谢学文张竹青石延霞...
    195-198页

    Peronospora capsicipepperdowny mildew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湖北十堰八角莲叶斑病病原菌分离及鉴定

    蔡高磊周炀张泽志宋伟...
    199-203页

    Dysosma versipellisleaf spotAlternaria alternataHubei prov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