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病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病理学报
植物病理学报

彭友良

双月刊

0412-0914

zwblxb@cau.edu.cn

010-62732364

100193

中国农业大学植保楼406室

植物病理学报/Journal Acta Phytopath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学术性刊物。反映中国植物病理科学的研究水平和发展方向。栏目有研究论文、研究简报、综述及讨论、博士学位论文摘要。读者对象为农业科学及生物科学的教学、科技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云南省草莓角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抗性评价

    彭梦林何依璐姚博魏方俊...
    582-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莓角斑病是云南近几年发生的重要细菌病害之一,本实验通过从病斑处分离得到的细菌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致病性检测、16S rDNA、hrpB基因分子鉴定,鉴定其中1株分离菌为草莓黄单胞菌(Xanthomonas fragariae).生理生化指标检测表明,致病菌能利用D-麦芽糖、D-海藻糖、D-纤维二糖、蔗糖、D-松二糖等碳源26种,能与萘啶酮酸、林肯霉素等7种化学敏感物质反应,致病菌盐耐受性弱,对酸敏感,能利用L-乳酸、柠檬酸等有机酸.不同草莓品种对草莓黄单胞菌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红颜'和'甜查理'为高抗品种,病情指数分别为5.95和4.76,高抗品种占比为14.28%;中抗品种为'波特拉'、'全明星'、'越秀'、'白雪公主'、'京藏香'、'香野',中抗品种占比为42.85%.本研究明确了草莓角斑病病原菌,提供了部分草莓品种抗性信息,以期为深入研究该病害发生规律、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草莓病原菌分离鉴定草莓黄单胞菌抗性评价

    甘肃和青海小麦条锈菌UV-B辐射敏感性测定

    李婷婷赵雅琼金社林姚强...
    591-6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位于西北地区的甘肃和青海是我国小麦条锈病病原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Pst)重要的越夏区和菌源基地,也是Pst毒性变异频率较高地区,该区域海拔高,紫外线辐射强度大.为了解紫外线对Pst存活力和毒性变异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分离自甘肃和青海部分地区21个Pst菌株夏孢子的相对萌发率和UV-B辐射LT50值(UV-B致死中时间,即在一定UV-B辐射强度下夏孢子相对萌发率为50%时所需辐射时间),探索了相应菌株对UV-B辐射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3个UV-B辐射强度(150、200和250 μw·cm-2)下,分离自甘肃和青海的全部Pst供试菌株的夏孢子相对萌发率均与UV-B辐射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0 1).3个UV-B辐射强度下的夏孢子相对萌发率和LT50值的比较结果表明,Pst菌株对UV-B辐射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来自于青海的Pst菌株之间对UV-B辐射的敏感性差异高于来自于甘肃的Pst菌株.研究结果为探索紫外线对Pst存活力和毒性变异的影响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为小麦条锈病的监测和防控提供了一定依据.

    小麦条锈病相对萌发率LT50值UV-B辐射敏感性

    玉米南方锈病鉴别寄主筛选及其在病菌致病型研究中的应用

    李磊福孙秋玉吕娟娟张克瑜...
    607-6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引起的玉米南方锈病是一种暴发性和气传性的大区流行性病害,流行年份可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病害流行主要是由病原菌毒性优势小种所致,但我国目前尚缺乏玉米南方锈菌生理小种的研究,给该病害的预测预报及防治带来许多困难.本研究在温室对采自不同地区玉米南方锈菌的分离物在含已知抗性基因的自交系及骨干自交系上进行了苗期抗性鉴定,根据基于生物间遗传学方法计算的不同玉米自交系毒力频率,筛选出具有鉴别能力的'CML470'、'齐319'、'F939'、'W2D'、'P138'、'昌-470'、'X178'和'黄早四'8个自交系,构建了一套玉米南方锈菌鉴别寄主谱,并对我国玉米南方锈菌致病型进行了研究,共发现14种致病型,其中1号致病型(只能侵染黄早四)的频率最高,为0.58,其在2016年和2017年均被发现,且分布区域广,在海南,广西,广东,山东等7个省份均存在,是目前我国玉米南方锈菌的主要流行致病型,由此确定为我国玉米南方锈菌的一个新的生理小种,命名为南中1号生理小种(NZI),这也是我国大陆第一个正式命名的玉米南方锈菌生理小种.

    多堆柄锈菌鉴别寄主谱毒力频率致病型生理小种

    甘薯斑驳坏死病发生的温度效应和防控药剂筛选

    王容燕高波李秀花陈书龙...
    617-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终极腐霉Globisporangium ultimum var.ultimum引起的甘薯斑驳坏死病是我国新报道的一种病害,在甘薯收获末期与贮藏前期造成严重危害.为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分别在离体与活体条件下测试了终极腐霉的适宜生长温度以及甘薯斑驳坏死病发生的温度效应,在此基础上评价了 10种杀菌剂对终极腐霉的毒力以及对甘薯斑驳坏死病的防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终极腐霉在离体条件下适宜的生长温度为30 ℃.在薯块上甘薯斑驳坏死病发生的最佳温度为20 ℃.在离体15 ℃、20 ℃、23 ℃、25 ℃条件下测试,精甲霜·锰锌在15 ℃时的毒力高于其它温度;吡唑醚菌酯和霜脲·锰锌在23 ℃、25 ℃时的毒力低于15 ℃、20 ℃时的毒力,氟菌·霜霉威在25 ℃时的毒力低于15 ℃、20 ℃、23 ℃,而氟噻唑吡乙酮、喹啉铜在不同温度下毒力差异不大.在20 ℃条件下薯片上的活体测定结果表明,6种杀菌剂对甘薯斑驳坏死病的保护作用明显高于治疗作用,其中精甲霜·锰锌、氟菌·霜霉威的保护作用和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其它4种杀菌剂.

    甘薯斑驳坏死病终极腐霉杀菌剂毒力

    两株芽胞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

    刘雅洁罗书介蒋晓惠张清霞...
    625-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引起的作物根结线虫病分布广泛,危害严重.为了筛选根结线虫病的生防资源,本研究从扬州蔬菜田土壤中分离了两个具有较高杀线虫活性的细菌菌株HJ03和HJ04.综合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进化分析结果,将这两株菌分别鉴定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沙福芽胞杆菌(Bacillus safensis).HJ03和HJ04培养液处理M.incognita二龄幼虫24 h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7.3%和79.3%,其无细胞培养滤液处理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5.9%和80.1%,两种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培养24 h即可获得较好的杀线虫效果,更长的培养时间不能显著增加致死率;以OD600=1.2的1倍菌液为原液,稀释2倍后致死率分别为77.7%和78.6%,和原液相比下降不显著,稀释5倍致死率显著下降.抑制线虫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HJ03和HJ04能抑制卵孵化,相比LB处理的对照相对抑制率分别达到71.1%和64.0%;可显著减少番茄根尖1 cm周围二龄幼虫数量,抑制率分别达到90.9%和87.6%;能显著抑制二龄幼虫侵染,接虫1周后抑制率分别达到85.4%和85.2%;可显著抑制根结形成,接虫40 d后根结指数分别为1.1和1.6,相比LB培养基处理的对照(3.3)明显下降;可抑制卵囊形成,接虫60 d后的抑制率分别为75.7%和73.1%;可显著减少线虫诱导寄主产生的巨细胞的大小.此外,HJ03和HJ04还能促进番茄种子萌发和植株生长.本研究丰富了作物根结线虫病的生防资源,为进一步开发线虫生防菌剂奠定了基础.

    南方根结线虫芽胞杆菌生物防治促生

    芒果炭疽病病原亚洲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sianum)特异性PCR检测

    鲁萌萌唐利华黄穗萍陈小林...
    638-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亚洲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sianum)是一种能引发芒果炭疽病的优势病原菌.为建立一种能快速诊断该病原菌所引起的芒果炭疽病的PCR检测方法,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种类炭疽菌的全基因组DNA序列,获得了 1条C.asianum特异性序列,设计并筛选得到 1 对特异性引物:caf1(5'-CCGTCAGACGGAATTATCAGC-3')和 car1(5'-CCGATCCTGTCTTT-GAAATGG-3').结果表明,引物caf1/car1可以从C.asianum中扩增出长度为419 bp的特异性目标条带,灵敏度可达到1 pg·μL-1.利用该引物能够从人工接种C.asianum YN55-1的芒果叶片以及田间发生炭疽病的芒果叶片样品中快速稳定地检测出长度为419 bp的目标条带.本研究建立的特异性PCR检测方法为C.asianum导致的芒果炭疽病的田间监测和快速诊断提供了技术支持.

    芒果炭疽病PCR检测亚洲炭疽菌

    砀山酥梨炭疽病病原鉴定和检测及致病性分析

    周贝贝高正辉杨雪石旺鹏...
    648-653页

    'Dangshan Su'pearanthracnosepathogen identificationPCR detectionpathogenicity

    北京地区红王子锦带叶斑病病原分离与鉴定

    赵娟张洁乔广行李莹菲...
    654-657页

    Weigela floridaAlternaria alternataleaf spotpathogenicity testspecies identification

    引起西瓜苗期病害的丝核菌融合群鉴定

    梁佳媛赵灿蔡伊博吴学宏...
    658-663页

    watermelonseedling diseaseRhizoctoniaanastomosis grouppathogenicity

    五倍子树炭疽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徐小文李科张子一黄敏...
    664-668页

    Rhus chinensismorphologyanthracnosephyloge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