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孙国军

月刊

1673-2596

cfxbs@163.com

0476-2205717

024000

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赤峰学院学报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Zhaowuda Mongolian Teachers College
查看更多>>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主管、赤峰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哲学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理论月刊。刊号为ISSN1673-2596(国际标准刊号);CN15-1341/C(国内统一刊号)。现任主编孙国军教授。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办刊宗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家和自治区有关出版法规为准绳,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学术民主、质量第一的原则,以推动学术进步,优化学术生态为己任。学报注重学术性、思想性、高校性、前瞻性,在推动学术进步的同时,促进学院专业学科建设。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系《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辟有“红山文化研究”、“契丹辽文化研究”、“哲学研究”、“历史学研究”、“文学研究”、“法学研究”、“新闻与传播学研究”、“艺术研究”等特色栏目与固定栏目。2008年被评为全国教育院校优秀期刊;在2008年自治区新闻出版局、自治区高校学报研究会开展的“内蒙古自治区首届高校精品学报评选活动”中,《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荣获 “优秀学报”称号。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前身为《昭乌达蒙族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0年创刊。 2003年,赤峰学院成立,原《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名为《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2008年,经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局批准,学报由双月刊改为月刊。 更名后的《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致力于“红山文化研究”、“契丹辽文化研究”等特色栏目建设,依托学科优势与地域优势,培育学报特色,打造期刊品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辽诗话价值探微

    于清赫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辽代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辽代文学,尤其是辽诗话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由于史料散佚太多,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学著作中,它的作品以及关于它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针对这种现状,本文依据现存辽诗话著作和散章,按照其产生发展顺序对辽诗话的基本内容和构成进行了系统的说明,初步探讨了辽诗话的特点,梳理和分析了辽诗话在政治、文化、民俗、宗教等方面的史料价值,以期为辽代文学和辽诗话的研究打下基础.

    辽代辽诗话史料价值

    新质生产力赋能赤峰辽文化深度开发与利用研究

    赵丽丽
    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新时代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赤峰是辽文化的故乡,文化资源丰富,遗存较多,具备深入挖掘的潜力.通过探讨赤峰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开发利用现状及问题分析,提出以新质生产力为抓手,从产品、企业、产业三个维度深入开发,推动赤峰辽文化高质量发展,丰富赤峰辽文化研究的内涵,并为目的地文化产业提档升级提供思路借鉴.

    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文旅融合

    铸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路径研究

    曹舒淇
    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世界,是全体中华民族共同依托、共同传承的文化精神、道德规范、情感观念等精神文化属性的总和,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共同进步的动力之源[1].本研究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指示为根本指导思想,系统阐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特征及其价值意义;结合具体事例,分析现阶段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存在的不足,指出暴露出的相关问题;坚持正确的思想和观念引领,汇总相关理论和资源,系统化地探究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具体路径.

    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院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秦征范浩阳
    1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赋予民族院校的使命与责任.民族院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充分挖掘经管类专业课程蕴含的丰富思政教育元素,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设计教学目标、挖掘思政元素、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院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院校课程思政

    中华传统纹饰回形纹的嬗变研究

    张嘉兴李婧杰
    2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形纹是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精神文化符号,蕴含着中华民族共有的美好生活诉求.文章在前人对回形纹的研究基础上,结合不同阶段的社会背景探究回形纹发展历程,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思想、审美、文化、民族交流和经贸等因素对回形纹发展的影响,总结出回形纹在中华民族历史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

    回形纹发展历程样式

    从合金成分所见明代铸币改革

    赫昕楠孙国军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嘉靖年间(1522-1566)是我国铸币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一时期我国的钱币材质由青铜转变为黄铜.虽然这一问题很早就被前人所注意,但之前的研究大多是将青铜材质与黄铜材质分开进行研究.本文将以合金成分作为切入点并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将青铜材质与黄铜材质放在一起进行考虑,以求揭示这次铸币改革的原因以及对明代社会乃至我国封建社会钱币体系的影响.

    明代合金成分政治经济

    浅析四篇关于门阀士族的研究名作

    谭童予
    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以门阀士族为中心的时代,门阀士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重要统治阶层.门阀士族的形成、发展及其衰落是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唐长孺、胡如雷、韩昇、严耀中四位学者对此各抒己见,虽观点与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又存在一脉相承、相互启发的关系.梳理他们的四篇名作,对于史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门阀士族特色一脉相承相互启发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的生成逻辑与价值意蕴

    刘丽娟
    3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心任务内涵极为丰富,其背后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一体化的三维建构.以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结近现代发展经验教训、继承创新党已有的思想理论成果为主要构成的历史逻辑;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理论、党的指导思想为理论先导的理论逻辑;以三件大事为基础、解决实际问题为现实需要、三大规律为内在要求的现实逻辑是梳理分析党的中心任务的重要视角.中心任务的话语及其实践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聚焦驱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创新人类探索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三个层面,是深入理解并落实中心任务的重要思路.

    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生成逻辑价值意蕴

    数字科技时代动态商标的入法路径与规则构建研究

    冯一凡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科技时代的推进,商业标识从传统静态商标向多元动态商标发展,大量市场经营者开始创设动态商标,动态商标也承载着越来越高的商誉.但是我国现行《商标法》以传统静态商标为法理基础,暂无与其相关的法律条文,导致动态商标在申请注册以及后续保护的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法律困境.保护动态商标满足数字科技时代的现实需求,契合《商标法》的内在精神,亦是商标国际化的大势所趋.基于此,建议将动态商标纳入我国《商标法》保护的客体范围之内,界定动态商标显著性、非功能性等实质性要件,并从商标时长与书面文件等方面构建动态商标申请注册的程序性要件.

    数字经济动态商标《商标法》入法路径规制构建

    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商业化维权本质探析

    张淑丽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当下,随着我国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维权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商业化维权应运而生.商业化维权的商业属性以及网络环境下诉讼的特殊性,为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商业化维权带来了诸多问题.例如商业化属性对于维权正当性的影响、如何确定管辖、构成要件和赔偿尺度等.本文将探讨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维权的概念、当前的司法现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等,并基于笔者的实践经验,提出处理意见及对策.

    知识产权商业维权正当性司法实践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