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外健康文摘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外健康文摘
中外健康文摘

张选国

周刊

1672-5085

jkwz55@163.com;jkwz66@163.com

010-59648692,59648695

100025

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中路62号D801

中外健康文摘/Journal World Health Digest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凤尾草总黄酮对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吴殿斌陶萍
    19-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凤尾草总黄酮对宫颈癌小鼠的抑瘤作用及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在体外利用M T T法检测凤尾草总黄酮对U14细胞增殖的影响,建立U14宫颈癌腹水瘤小鼠的模型,考察凤尾草总黄酮对肿瘤的抑制作用和对小鼠存活时间的影响,利用试剂盒测定荷瘤小鼠血清中的I L-4和IFN-γ的水平。结果:凤尾草总黄酮在体外和体内均有显著的抑瘤作用,抑制宫颈癌U14细胞的生长,提高荷瘤小鼠血清IFN-γ和降低IL-4的水平。结论:凤尾草总黄酮能够抑制U14细胞的生长,其抗肿瘤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发挥抗肿瘤的作用。

    凤尾草总黄酮抗肿瘤细胞因子

    成人呼吸道感染病毒的荧光检测

    罗程
    20-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成人呼吸道感染病毒的荧光检测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从2010年1月到2012年1月收治的400例成人呼吸道感染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检测法将这些患者的痰作为标本进行七种病毒的检验。结果:对这400例患者进行检测,发现其中有60例患者检测结果为阳性总的阳性率为15%。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最多,有28例患者检验出该病毒占患者总数的7.00%。其次是流感病毒A型,感染这一病毒的患者有26例占总数的6.50%。接下来依次是副流感病毒3型、副流感病毒1型、腺病毒、流感病毒B型和副流感病毒2型,分别为16、12、6、3、2例占患者总数的4.00%、3.00%、1.50%、0.75%以及0.50%。还有2例是混合感染,占总数的0.50%。对于感染患者的年龄进行分析发现,47-56患者病毒的检出率最高,而30-40岁之间的患者病毒的检出率最低。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肺炎、哮喘的这些患者均有病毒检测出,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毒的检出率最高。结论:成人呼吸道一旦遭受了感染,那么很可能会有病毒的存在。年龄的不同病毒检出的可能性也存在显著地差异,各个年龄段的患者都应该加强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毒的检出率最高,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最为普遍。

    成人呼吸道病毒感染荧光检测

    小切口治疗肘管综合症的疗效分析

    吴俞萱马昊曲巍
    2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以小切口手术方法治疗肘管综合症的疗效结果,并结合传统手术方式治疗肘管综合症的疗效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对50名肘管综合症患者分别分组采用小切口术式和传统术式进行治疗。使用尺神经功能评定标准对病例合理分类,通过对在院天数,手术耗时,术后疗效,术后并发症等几方面进行对比,讨论小切口手术方式治疗肘管综合症的手术指征及治疗效果。结果:小切口手术治疗方式与传统手术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但在手术耗时,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方面,小切口手术方式明显优于传统手术方式。结论:以小切口手术方式治疗肘管综合症应该严格把握手术指征,该手术方式具有创口小,手术耗时短,术后创面恢复快,术后并发症较少等优点。

    肘管综合症小切口尺神经损伤

    婴幼儿闭合性上肢损伤诊治分析

    温海林王美勇
    2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婴幼儿闭合性上肢损伤的诊断较为困难,明确诊断关系到积极有效的治疗,因而详细询问有关受伤的部位、性质,以便对损伤进行快速估计并应注意合并性损伤的存在。尽可能地明确诊断,应首先肯定有无骨折,对可疑者应留观或住院治疗,切忌草率处理,以免误诊漏诊。本文就我院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92例婴幼儿闭合性上肢损伤诊治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目的:提高婴幼儿闭合性上肢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92例婴幼儿闭合性上肢损伤的诊治情况,总结经验教训。结果:桡骨小头半脱位59例,锁骨骨折20例,肱骨髁上骨折13例,其中保守治疗86例,手术治疗6例,治愈92例。结论:婴幼儿闭合性上肢损伤应高度重视,准确的诊断、积极的治疗是救治该类患儿的关键。

    闭合性上肢损伤婴幼儿

    肾内科病人安全隐患原因及对策

    陈尚芳赵大琴
    2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加强肾内科住院病人护理安全的措施。方法通过对肾内科病人住院期间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提出相应的对策,做好肾内科病人安全的有效预防。结果采取积极措施,增强了护理人员及患者和家属的防范意识,减少或避免了现存或潜在危险因素的发生。结论做好肾内科病人的安全护理,降低危险因素的发生率,创造安全的就医环境,提高肾内科病人的生活质量。

    肾内科病人安全隐患护理管理

    循证护理在降低脊柱损伤合并截瘫的并发症中的应用

    陆再英
    2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降低脊柱损伤合并截瘫的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自2013年8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脊柱损伤合并截瘫患者78例,将这78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39例,分别命名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给予循证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对比2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6%,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3.0%。结论:循证护理方法能够有效的降低脊柱损伤合并截瘫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该种护理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循证护理脊柱损伤截瘫并发症心理护理泌尿系统感染

    甘南州市售食品致病菌监测与分析

    杨巧玲王辉艳
    2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甘南州市售食品中致病菌的污染状况和污染水平,确定高危食品的种类,为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对2010-2011年15类食品中致病菌进行监测分析。结果644份食品样品中,检出致病菌113株(17.55%),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90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11株,沙门氏菌6株,腊样芽胞杆菌4株,创伤弧菌1株,阪崎肠杆菌1株。熟肉制品、豆制品的污染情况最为严重,检出率分别为63.75%、41.94%,金葡菌为主要致病菌。结论甘南州市售食品中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等6种致病菌的污染,熟肉、豆制品污染尤为严重,建议有关部门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食品致病菌监测

    应用二尖瓣成形环治疗二尖瓣反流25例分析

    韦成信曹健斌李逢昌李富骊...
    27-2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总结应用二尖瓣成形环行二尖瓣成形手术治疗二尖瓣反流行的临床经验及疗效。方法:2011年4月至2013年12月,25例二尖瓣中重度反流患者进行二尖瓣成形手术,男11例,女14例;年龄18~65(52±4.1)岁。病因包括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3例,瓣叶弹性纤维退行性变致瓣叶脱垂、腱索断裂或冗长致瓣叶脱垂17例,感染性心内膜炎5例。合并房颤13例,三尖瓣中重度反流11例。结果:无住院死亡患者。术后随访1~31个月,平均(15.2±13.6)个月。同术前相比,患者术后二尖瓣反流情况明显减轻,左心房和左心室内径明显缩小,射血分数明显增加,心功能状态明显改善。结论:联合应用二尖瓣成形环对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发症少,恢复效果好,术后无需长期抗凝,是治疗单纯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理想手术方式。

    二尖瓣反流二尖瓣成形二尖瓣成形环

    黄芪注射液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

    陈愔音梁玉梅黄安兰
    28-2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15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肾病组(DC组)及黄芪注射液组(HC组),每组各5只大鼠。所有动物实验前禁食12d,DC组及HC组大鼠以60mg/kg的链尿佐菌素(STZ)单侧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NC组则注射同等溶度的缓冲液,HC组建模后每天注射黄芪注射液40ml,1次/d,持续注射7d。稳定3d后收集各组大鼠尾部静脉血液,测定血糖浓度,当血糖浓度>16.7mmol/L时则为糖尿病大鼠造模成功。各组大鼠普通饮食喂养3周后,收集各组大鼠24h尿液,采用磺基水杨酸法测定各组大鼠24h尿蛋白水平,当大鼠24h尿蛋白定量≥30m g时则确认为糖尿病肾病模型造模成功。在实验2、4、6周测量各组大鼠血糖、24h尿白蛋白、24h尿肌酐、血清肌酐、尿素氮等指标。结果:DC组大鼠实验后2、4、6周其血糖、24h尿白蛋白、24h尿肌酐、血清肌酐、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NC组及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C组与NC组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能有效改善早期DN大鼠血糖血脂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

    黄芪注射液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尿微量白蛋白

    股骨近端锁定板和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李勇
    29-3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锁定板和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11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55例采用的是股骨近端锁定板治疗,60例应用PFNA治疗,比较两者手术方案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评分,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结果 PFN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均有与股骨近端锁定板组(P<0.05),但是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锁定板术与PFNA具有各自的优点和适应证,临床上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