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检疫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

朱水芳

双月刊

1005-2755

zwjy@periodicals.net.cn

010-85773355-2273

100123

北京朝阳区高碑店北路甲3号

植物检疫/Journal Plant Quarant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植物检疫》创刊于1979年,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共同主办,是面向我国农业植物检疫、林业植物检疫和出入境植物检疫工作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期刊。该刊以宣传我国植物检疫的方针政策,普及植物检疫知识,提高植物检疫理论和技术水平,沟通国内外植物检疫信息,交流经验,探讨切磋植物检疫技术为宗旨。主要刊登植物检疫和危险性有害生物的研究报告,有害生物检测、鉴定、处理及防治技术,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市场检疫、疫情调查及监管技术与措施和国外植物检疫及其疫情动态等信息。本刊具英文要目,封面、封底刊登危险性有害生物的彩色图片。 本刊为双月刊,64页,设有应用研究、技术与方法、危险性病虫害与生物入侵、林木检疫、综述与专论、疫情调查与监管、经验交流、疫情动态与截获、国外检疫与处理等主要栏目。 本刊适合口岸出入境植物检疫、国内植物保护和植物检疫、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检疫科技和管理人员,农业、林业、农垦、储运、园林绿化、种子繁育和经营等部门的科技、管理和教学人员,熏蒸消毒及与出入境贸易有关单位的业务人员阅读。 主办: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主编:李怀林 出版: 《植物检疫>编辑部 发行: 《植物检疫》编辑部自办发行 地址: 北京朝阳区高碑店北路甲3号 (100025)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植物检疫》编辑部 电话:(010) 85745896,85773355转2273/2274;传真:(010)85745896 电子信箱:zwjy@chinajournal.net.c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潜在林业入侵害虫的预测与全过程风险评估方法综述

    徐钦望任利利骆有庆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业入侵害虫是影响中国森林健康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物因素.我国亟需建立潜在林业入侵害虫清单,并提前开展相关研究与管理工作.本文综述了预测潜在林业入侵害虫种类的方法与评估其入侵全过程风险的方法,为建立中国潜在林业入侵害虫清单、分析潜在入侵生物风险、提高中国生物入侵预防能力等工作提供参考.

    林业入侵害虫预测方法地平线扫描风险分析风险评估

    外来入侵物种红火蚁在我国的时空分布格局与扩散模式

    温宏伟王瑞郭建英陆永跃...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原产南美洲,是全球最危险的100种恶性入侵物种之一.自2004年广东省发现红火蚁入侵以来,对中国大陆多个省份的生态安全、人类生命健康等造成了严重危害,红火蚁的快速扩散蔓延是造成危害的关键,亟需通过研究其发生和扩散蔓延规律,制定高效的防控措施.基于此,通过查阅发生记录和实地调查明确了红火蚁在我国的分布范围、重建了2012年至2021年的时空扩散过程,查明了其不同年份新入侵地的分布格局;同时,通过连接数目统计方法,构建基于不同媒介的扩散模型,以识别红火蚁的扩散模式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截至2021年,红火蚁已扩散至华南、华中、华东和西南地区12个省份的579个县.自2012年以来入侵县的数量呈现出指数增长趋势.红火蚁在扩散过程中形成了空间聚集型分布格局,新入侵县与324国道和沪昆高速以及相邻县之间的公共边界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相关性(P<0.05).这种分布格局是由红火蚁婚飞主导的邻近县间连续式或填充式扩散和人为因素(苗木运输等)驱动的沿324国道和沪昆高速跨区域跳跃式扩散共同导致的.研究结果对制定和发展高效的源头治理、早期监测预警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红火蚁驱动因子扩散分布格局

    RT-RAA-CRISPR/Cas12a可视化检测番茄褐色皱纹果病毒

    赵振兴范奇璇王思元董铮...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番茄褐色皱纹果病毒(tomato brown rugose fruit virus,ToBRFV)严重威胁番茄等茄科园艺作物的生产安全.本研究根据其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及其同属病毒的差异序列,设计了特异性重组酶介导等温核酸扩增技术(recombinase-aided amplifcation,RAA)引物,并基于CRISPR/Cas12a的设计原则,设计了靶向RT-RAA扩增产物的CRISPR RNA(crRNA).通过优化获得了检测信号最强的反应体系,其中报告基因FQ终浓度为600 nmol/L、Cas12a和crRNA终浓度分别为200 nmol/L和1 000 nmol/L,最终总反应时间仅为30 min.该方法可特异性检测ToBRFV,对携带ToBRFV的番茄样品RNA检测灵敏度为RT-PCR和RT-qPCR的10 000和100倍,检测限为3.46 fg/μL.阳性样品验证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RT-RAA-CRISPR/Cas12a检测技术可以在不同来源的辣椒、番茄侵染的植物叶片、果实及种子中检测到To-BRFV,表明该技术可用于番茄褐色皱纹果病毒的快速、灵敏的可视化检测.

    番茄褐色皱纹果病毒RT-RAACRISPR/Cas12a可视化检测

    韩国松木包装中柳滑刃线虫的鉴定

    马欣欣方亦午郑国明顾建锋...
    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韩国进境的一批松木包装检疫时,发现一种滑刃属线虫种群.其形态特征与柳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salixae)]近似,核糖体28S基因D2-D3区序列与GenBank中该种线虫的相似度高达100%,系统进化树显示木包装截获的线虫种群均与柳滑刃线虫种群聚在一个分支上,鉴定为柳滑刃线虫.该线虫2017在伊朗被首次发现,并于伊朗其他省份被发现报道,在其他国家未见报道.这是我国首次截获该线虫.

    松木包装柳滑刃线虫鉴定

    进境荷兰风信子种球中Dickeya dadantii subsp.dadantii分离和鉴定

    徐飞龚静如于翠马丁...
    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荷兰进境风信子种球软腐症状组织处分离到一株分离物2018-5,对分离物进行PCR检测、荧光PCR检测、16S rRNA序列分析、多位点序列分析和致病性测试.分离物在NA平板上菌落淡黄褐色,扁平,圆形,边缘不规则.测试结果表明,常规PCR和荧光PCR检测均为阳性;16S rRNA、rpoS、rplB、recA、purA、gapA、gyrA、fusA、dnaX序列和达旦提狄克氏菌达旦提亚种(Dickeya dadantii subsp.dadantii)菌株NCPPB898(CP023467)的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9.93%,99.55%,100%,95.68%,99.35%,99.34%,99.37%,99.86%,99.59%;基于8个看家基因(rpoS、rplB、recA、purA、gapA、gyrA、fusA和dnaX)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分离物2108-5与Dickeya dadantii subsp.dadantii处于同一分支;人工接种风信子叶片和甘薯幼茎都能引起腐烂反应.根据试验结果将分离物2018-5鉴定为达旦提狄克氏菌达旦提亚种(Dickeya dadantii subsp.dadantii).

    风信子种球Dickeyadadantiisubsp.dadantii鉴定

    第18届国际植物检疫措施委员会通过了4项国际标准

    孙双艳
    33页

    基于RPA的菲利普木蠹象分子鉴定技术

    刘玮琦李兰梁靓刘振伟...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快速、灵敏检测菲利普木蠹象的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检测(RPA)方法,本研究利用菲利普木蠹象的COI基因序列,设计筛选特异性引物PH3,并对引物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设计的引物能够特异检测出菲利普木蠹象,该引物检测菲利普木蠹象的灵敏度为0.045 ng/μL.所建立的RPA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口岸一线对菲利普木蠹象的检测.

    菲利普木蠹象RPA技术分子鉴定

    吐鲁番葡萄病毒病的发生情况及病原鉴定

    王澍刘保军张李娅单佳祁...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吐鲁番葡萄病毒病发生情况及感染病毒种类,对吐鲁番葡萄种植区的葡萄病毒侵染情况进行调查,依据高通量测序结果,基于田间调查结合RT-PCR技术对采集的疑似葡萄病毒样本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吐鲁番葡萄病毒病的症状一般在6-7月份左右出现;采集的183份样品中共检测到5种病毒,分别为葡萄克孜尔萨帕克病毒(GKSV)、葡萄卷叶相关病毒4(GLRaV-4)、葡萄浆果内坏死病毒(GINV)、葡萄蚕豆萎蔫病毒(GFabV)、沙地葡萄茎痘相关病毒(GRSPaV),总检出率分别为8.20%、30.60%、18.58%、10.92%、25.68%,其中,GLRaV-4检出率为最高;葡萄病毒复合侵染发生普遍,有两种或3种复合侵染类型,总检出率分别为27.32%、8.74%.对吐鲁番葡萄病毒病进行调查与鉴定,明确了葡萄病毒种类,掌握了不同葡萄种植区葡萄病毒的发生现状及病毒携带情况,为吐鲁番葡萄病毒病的早期监测和防控提供理论指导.

    葡萄病毒病RT-PCR检测序列分析

    苹果蠹蛾防治药剂的筛选与复配研究

    张旭陆占军杜伟张建英...
    4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5种杀虫剂对苹果蠹蛾的毒杀作用,减少药剂使用量和延缓其抗药性发展.本研究采用浸泡果实法测定了5种杀虫剂对苹果蠹蛾3龄幼虫的生物活性及2种药剂以不同配比复配后的增效作用.5种药剂中0.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对苹果蠹蛾3龄幼虫的毒力最强,LC50为0.27 mg/L;其次为60 g/L乙基多杀菌素SC,LC50为0.93 mg/L;200 g/L四唑虫酰胺SC、10%溴氰虫酰胺OD和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的毒力较弱,LC50为6.52~10.34 mg/L.药剂复配结果表明:0.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与10%溴氰虫酰胺OD有效成分(1∶1)复配时对苹果蠹蛾3龄幼虫具有增效作用,共毒因子为20.38.最佳配比试验结果表明:0.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与10%溴氰虫酰胺OD配比为1∶2、1∶1和5∶1时均具有增效作用,其中配比为1∶2时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共毒系数为268.防治苹果蠹蛾时,单剂可选择0.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和60 g/L乙基多杀菌素SC,复配可选择0.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与10%溴氰虫酰胺OD有效成分(1∶2)的组合.

    苹果蠹蛾杀虫剂复配增效作用共毒系数

    长戟大兜虫的检疫鉴定

    万晓泳邓金花徐平邓艳凤...
    5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昆虫爱好者将长戟大兜虫作为宠物大量引入国内.虽然该虫尚未在野外定殖,但是作为外来物种,长戟大兜虫依然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有潜在危害.本文对长戟大兜虫的分类地位、分布、食性、鉴定特征、生活史进行了介绍,并与其他近缘种进行了鉴别比较,为海关部门制定相关管理策略提供参考.

    异宠长戟大兜虫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