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外医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外医学研究
中国医院管理杂志社
中外医学研究

中国医院管理杂志社

师帅

旬刊

1674-6805

zwyxyj01@163.com,zwyxyj.com@163.com

010-83637135

100071

北京市丰台区文体路5号院

中外医学研究/Journal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查看更多>>《中外医学研究》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黑龙江省卫生厅主管,中国医院管理杂志社主办的医学专业综合性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6805、国内统一刊号:CN 23-1555/R,旬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14-83。本刊发表文章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并全文录入“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电子版。本刊以促进国内外医学学术交流和医学科学发展为宗旨,以推广现代医学先进技术、交流临床防病治病经验、普及医学科技新知为己任,服务广大医药卫生科技人员。本刊的办刊方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积极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热补法针法配合补阳还五汤在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陈昕孙国举赵国福缑朝辉...
    124-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热补法针法配合补阳还五汤在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月酒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 80 例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0 例。对照组进行常规针刺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观察组则进行热补法针法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步态参数[距离参数(步长、跨步长及步速)与时间参数(步频、站立相百分比与摆动相百分比)]及关节运动指标(踝关节背屈跖屈、旋转及内翻外翻)。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Barthel指数、步态参数及关节运动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3 个疗程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显著优于对照组,摆动相百分比、踝关节旋转及内翻外翻角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步长、跨步长、步速、步频、站立相百分比及踝关节背屈跖屈角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补法针法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效果较好,且可显著改善步态参数及关节运动状态。

    热补法针法补阳还五汤卒中后偏瘫步态参数关节运动

    掌侧动脉静脉化血管吻合在末节断指再植中的应用

    李健华
    128-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掌侧动脉静脉化血管吻合在末节断指再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 2022 年 3 月—2023 年 3 月清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 70 例手指末节离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 35 例。对照组采用背侧静脉血管吻合方式实施断指再植治疗,观察组采用掌侧动脉静脉化血管吻合方式实施断指再植治疗。比较两组断指成活情况、断指功能、疼痛程度、并发症、断指血运。结果:两组断指成活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氧饱和度、经皮氧分压均大于对照组,断指微循环检测值、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6 h、12 h、24 h,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动脉静脉化血管吻合和背侧静脉血管吻合均可以获得较高的成活率,但相比较而言,掌侧动脉静脉化血管吻合在末节断指再植中的临床效果显著,更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断指的血运情况,促进断指功能的恢复,且安全可靠。

    掌侧动脉静脉化血管吻合背侧静脉血管吻合末节断指断指再植

    不同方式治疗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

    黄幸红戴英苗黄贤好张翠娟...
    132-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方式治疗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效果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 2021 年 7 月—2022 年 12 月阳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 100 例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且有妊娠意愿,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组和宫颈冷刀锥切术(CKC)组,各 50 例。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总有效率及妊娠结局。结果:LEEP组术中出血量和切口深度小于CKC组,且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CK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EEP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CKC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CK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EEP组妊娠患者的流产率、早产率、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剖宫产率均低于CK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患者对其妊娠率的影响情况与CKC相当,但LEEP创伤更小,疗效更好,且并发症和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更低,因此对有生育求的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患者可优先选用LEEP治疗。

    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宫颈环形电切术宫颈冷刀锥切术临床疗效妊娠结局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辅助全身麻醉在腹腔镜胃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陈三星
    136-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辅助全身麻醉在腹腔镜胃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 年 1 月—2023 年 1 月在麻城市妇幼保健院进行腹腔镜胃癌手术的 102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全身麻醉)及观察组(ESPB复合全身麻醉),各 51 例。比较两组术后 2 h、8 h、12 h、24 h运动、静息状态下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伯格曼舒适度量表(BCS)评分及炎症指标;比较两组麻醉前(T0)、麻醉后(T1)、术毕(T2)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比较两组恢复质量(恢复室停留时间、拔出导管时间、意识清醒时间、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结果:术后 2 h、8 h、12 h、24 h,观察组运动、静息状态下VAS评分、白细胞介素-6(IL-6)低于对照组,BCS评分、白细胞介素-10(IL-10)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两组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观察组MAP高于对照组,H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观察组HR、MAP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恢复室停留时间、拔出导管时间、意识清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手术患者采用ESPB复合全身麻醉,可减少血流动力学波动,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减轻术后炎症反应、疼痛程度,提高舒适度。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全身麻醉腹腔镜胃癌手术恢复质量炎症反应

    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在脊柱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余立钦
    141-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在脊柱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22 年 1 月—2023 年 1 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收治的 86 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3 例。对照组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观察组行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椎体恢复情况、脊柱功能、疼痛评分、创伤应激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 3 个月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椎体后缘高度百分比高于对照组,Cobb角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 3 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 7 d 皮质醇(Cor)、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在脊柱骨折中疗效更佳,可减轻患者手术创伤,降低应激反应,加快脊柱功能恢复,且并发症风险低。

    脊柱骨折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脊柱功能术后并发症疼痛

    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相关因素分析及干预策略

    岳一婷李红梅郭锦丽黄永波...
    145-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分析影响患儿术后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探讨干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6 月—2022 年 6 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经手术治疗的 90 例(113 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的临床资料,全身麻醉下采用闭合复位术或切开复位术治疗,术后随访 18~36 个月。分别于术前、末次随访时摄骨盆正位X线片,观察手术前后患儿影像学指标变化,采用Mckay髋关节功能评定法评估临床疗效;根据术后髋关节是否恢复正常X线表现将患儿分为恢复组和未恢复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患儿术后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结果:末次随访时,患儿髋臼指数(AI)、sharp角小于术前,中心边缘角(CEA)、髋臼深度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儿Mckay分型优 92 髋,良 12 髋,中 9 髋,优良率为 92。04%(104/11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年龄、患侧、术后规律康复训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24 个月(OR=1。029、P=0。026)、双侧脱位(OR=1。148、P=0。011)、术后未接受规律康复训练(OR=1。726、P=0。025)是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术后髋关节恢复正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手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可有效改善髋臼覆盖,提高髋关节功能;年龄≥24 个月、双侧脱位、术后未进行规律康复训练可能是影响患儿术后髋关节恢复正常的危险因素,治疗过程中应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强化术后康复训练,以进一步促进患儿康复。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术切开复位术髋关节功能影响因素干预策略

    电刺激联合PNF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

    朱虹
    149-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电刺激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8 月—2023 年 3 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收治的 84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 42 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电刺激联合PNF干预,两组均连续干预 12 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上肢功能、上肢肌力、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干预后,两组Fugl-Meyer运动量表(FMA)-上肢功能评分高于干预前,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上肢肌力评分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FMA-上肢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MAS-上肢肌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院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Barthel指数(BI)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联合PNF技术可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肌力的提升,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肢体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脑卒中偏瘫电刺激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上肢功能

    坐式八段锦联合踝泵运动对肺栓塞患者血栓相关指标与心肺功能指标的影响

    凌志华梁统婵钟凤梅
    153-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坐式八段锦联合踝泵运动干预对肺栓塞患者血栓相关指标、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 2021 年3 月—2023 年 3 月在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诊疗的 144 例肺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72 例。两组均接受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踝泵运动干预,观察组给予踝泵运动联合坐式八段锦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前及干预 2 个月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流峰速度、血流平均速度、血流量)、心肺功能[血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心肌肌钙蛋白I(cTnI)、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 1 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水平。结果:干预后,两组血流峰速度、血流平均速度、血流量水平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HMGB-1、cTnI水平低于干预前,FEV1、FEV1/FVC%水平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HMGB-1、cTnI水平低于对照组,FEV1、FEV1/FV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栓塞患者采用坐式八段锦联合踝泵运动干预可改善其血流动力学水平,提高心肺功能。

    肺栓塞坐式八段锦踝泵运动心肺功能

    糖尿病合并腕管综合征的影响因素研究

    王向槐向建南刘英
    157-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腕管综合征(CTS)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 2018 年 6 月—2021 年 6 月长沙市中医医院收治的 228 例 2 型糖尿病患者。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测量所有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变异性指标。根据患者是否合并CTS将其分为病例组(合并CTS)及对照组(未合并CTS)。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异性指标,分析 2 型糖尿病合并CTS的影响因素。结果:228 例患者中合并CTS 67 例,发生率为 29。4%。病例组病程长于对照组,心率、HbA1c变异系数(HbA1c-CV)、HbA1c标准差(HbA1c-SD)、HbA1c平均数(HbA1c-M)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A1c-CV、HbA1c-SD和HbA1c-M为CTS独立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糖化血红蛋白变异性与糖尿病CTS有关,可预测糖尿病患者CTS的发生。

    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腕管综合征

    2019-2022年泉州市围产儿死亡现状分析

    朱伟翔
    160-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 2019-2022 年泉州市围产儿死亡现状。方法:选取 2019-2022 年泉州市妇幼保健院 21 332 例围产儿。收集围产儿、孕产妇信息。分析围产儿死亡情况及死亡原因。分析不同产妇年龄、产妇居住地、胎儿性别、胎数、胎儿孕周及出生体重围产儿死亡率。分析死亡围产儿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019-2022 年存活围产儿 21 076 例,死亡围产儿 256 例(包含死胎死产数 233 例,新生儿死亡 23 例),围产儿死亡率为 12。0‰。围产儿死亡原因主要为:出生缺陷 186 例(72。7%)、脐带因素 30 例(11。7%)、出生窒息 18 例(7。0%)、早产 14 例(5。5%)、宫内感染 4 例(1。6%)。低龄组围产儿死亡率最高,为 29。2‰。不同产妇年龄围产儿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乡村围产儿死亡率约是城镇围产儿死亡率的 1。43 倍。性别不明的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男女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胎及多胎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单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产儿中早产死亡率明显高于足月、过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重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正常、超常体重围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6 例死亡围产儿中,伴有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者 44 例,占 17。2%;无合并症或并发症者 212 例,占 82。8%。结论:2019 年—2022 年泉州市围产儿死亡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出生缺陷是泉州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据围产儿死亡相关因素分析(孕妇年龄、胎儿体重、胎数等)结果,开展婚前孕前体检,提高产筛与诊断水平,可以减少出生缺陷发生率,从而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围产儿死亡出生缺陷保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