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作物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作物杂志
作物杂志

姚杰

双月刊

1001-7283

zwzz304@mail.caas.net.cn

010-82108790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内

作物杂志/Journal Crop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作物学会和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主办的农作物综合性技术类期刊,于1985年创刊,刊名由方毅题字。该刊自创刊以来直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流畅的叙述传播着作物科学知识,及时报道和推广科研成果,为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物。本刊融技术性、学术性、信息性和知识性于一体。读者对象为农业科研人员、农业大专院校师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及农民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腐殖酸与不同耕作措施对盐碱土碳库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杨彦明周祎张子健赵洋...
    157-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盐碱地作物苗期遇降雨或漫灌容易使土壤结皮,导致碳库代谢受阻、微生物生存环境恶化.为阐明施用腐殖酸后苗期深松、镇压措施对碱土碳库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利用大田试验,设旋耕+腐殖酸(HA)、旋耕+苗期浅松+腐殖酸(QHA)、旋耕+苗期镇压+腐殖酸(ZHA)3个处理,以旋耕不施腐殖酸为对照(CK),通过测定土壤pH、电导率(EC)、有机碳(TOC)、无机碳(SIC)及细菌、真菌群落结构揭示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增施腐殖酸可有效降低土壤pH,使土壤SIC含量小幅降低,同时增加TOC含量,且以浅松处理增幅最显著,达40.36%.增施腐殖酸可导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小幅降低,浅松、镇压会进一步增加降幅;增施腐殖酸使K+显著提高,增加K+/Na+,极大减少Na+伤害,提高作物的耐盐性.相关性分析发现,微生物与环境因子关系密切,其中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浮酶菌门(Planctomycetes)、Mortierellomycota、Rozellomycota与土壤 pH 呈显著正相关;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Mortierellomycota、Glomeromycota、Mucoromycota 与 SIC呈显著正相关;Rozellomycota与pH、SIC呈显著正相关;Firmicutes、Ascomycota与TOC呈显著正相关,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与MBC呈极显著正相关,Chytridiomycota与活性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综合分析各项指标发现,增施腐殖酸配合苗期浅松(QHA)处理下盐碱土碳库及微生物群落结构最优.

    腐殖酸盐碱土碳库微生物群落结构

    氮钾肥互作对杂交稻产量和辐射利用效率的影响

    熊昕邓俊尚李岩盛添...
    166-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籼型杂交稻(Y两优900和荃优华占)为供试材料,设置90(N1)、120(N2)和180(N3)kg/hm23个氮肥量和120(K1)、160(K2)和210(K3)kg/hm2 3个钾肥量处理,研究氮钾肥互作对杂交稻产量、干物质积累和辐射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钾肥互作效应显著,Y两优900和荃优华占在N2K3和N3K3处理下产量最高,分别达到9.33和9.66t/hm2.分析产量构成发现,在低氮水平下,增施钾肥对结实率影响显著,其中K2较K1处理提高了 3.2%,而K3较K1处理提高了 5.6%;在中氮和高氮水平下,增施钾肥对每穗颖花数和结实率均有显著影响.此外,增施钾肥提高了2个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冠层光截获率、拦截辐射量和辐射利用效率,相关分析表明,以上指标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因此,适量增钾减氮栽培有利于改善杂交稻的光合辐射利用率,从而增加干物质积累量,进而提高结实率和产量.

    杂交稻产量氮肥钾肥辐射利用率

    氮肥追施时期和比例对强筋小麦籽粒灌浆及其生理机制的影响

    刘哲文郭丹丹常旭虹王德梅...
    174-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氮肥追施时期和比例对小麦籽灌浆特性及其生理机制的影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试验基地,以2个强筋小麦品种泰山27和中麦578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了 5个拔节期和孕穗期氮肥追施比例处理,分别为 100%∶0%(N1)、75%∶25%(N2)、50%∶50%(N3)、25%∶75%(N4)、0%∶100%(N5).结果表明,2个品种在N3处理下旗叶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籽粒灌浆速率均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拔节期和孕穗期一次性追施氮肥处理;籽粒总淀粉含量在N4处理降至最低.综合考虑,拔节期和孕穗期氮肥追施比例为50%∶50%(N3)是充分发挥强筋小麦品种植株光合性能、籽粒灌浆特性及品质指标的适宜氮肥运筹方式.

    冬小麦光合生理籽粒灌浆品质

    烯效唑与褪黑素复配对红小豆萌发和根系形态的影响

    刘佳吴天一朱嘉宇邓绍珠...
    180-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通过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种子提升幼苗质量,设置了烯效唑浓度为2、4、8、16和32 mg/L,及上述浓度烯效唑与100µmol/L褪黑素复配包衣处理,以无药剂溶液包衣为对照,研究不同浓度烯效唑及其与褪黑素复配对红小豆种子萌发、根系形态特征和抗氧化酶活性、糖类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8mg/L烯效唑(S8)及其与褪黑素复配(S8M)处理红小豆发芽指数较对照均显著提高,发芽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随着烯效唑浓度提高,根系中果糖、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均表现为S8最高,而根系蔗糖和淀粉含量则未表现出明显规律.与其他处理相比,S8及S8M处理更有利于同时促进抗氧化酶活性维持较高水平,显著提高根系活力.相关性分析表明,上述生理指标和根系形态指标存在显著和极显著相关关系.综合分析认为,8 mg/L烯效唑包衣及其复配100 μmol/L褪黑素包衣处理均可促进红小豆萌发和根系发育,有利于出苗整齐和壮苗形成.

    红小豆烯效唑褪黑素萌发根系形态建成

    施氮量对二系杂交小麦品质的影响

    郝小聪李欣宇侯起岭杨吉芳...
    187-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杂交小麦品质的影响,选择4个小麦杂交组合和1个常规品种,设置4个氮肥水平,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顺义小麦基地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组合(品种)间各品质性状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氮肥水平对籽粒容重、蛋白质含量、面筋指数、硬度、湿面筋含量、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均有影响,其中对容重、面筋指数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但组合(品种)间各性状受施氮水平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出粉率和吸水率受施氮水平影响很小.减少施氮量处理下,常规品种京冬17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稳定时间显著下降,面筋指数显著增加;BH3768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稳定时间呈下降趋势;京麦21、BH3606和BH9613的容重显著增加;京麦21的面筋指数显著增加,形成时间显著降低,处理间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无显著差异;BH3606的籽粒硬度、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呈下降趋势;BH9613在各处理中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无显著差异,但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呈明显上升趋势.京麦21和BH9613的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不受施氮水平影响,BH9613的面团形成和稳定时间随氮肥减施呈增加趋势,不同于其他组合(品种).

    施氮量二系杂交小麦磨粉品质蛋白质含量面团品质

    苏打盐碱胁迫对水稻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王晓蕾张云鹤牟金猛高大鹏...
    193-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水稻品种长白9和吉农大667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法,设置普通黑土(CK)、轻度(LS)、中度(MS)和重度盐碱(SS)4个处理,测定水稻的干物质、叶面积、产量、叶片叶绿素含量、气体交换参数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探究不同程度苏打盐碱胁迫下水稻光合生理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随着盐碱程度的加剧,水稻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中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干物质和产量均显著下降,胞间CO2浓度(Ci)显著上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中K点的WK和J点的VJ以及QA初始还原速度(Mo)均显著上升,水稻叶片性能指数(PIABS)显著降低,量子产额与效率(φPo、φRo、ΨEo)随盐碱程度的加剧呈下降趋势,热耗散比率(φDo)呈上升趋势.与CK相比,苏打盐碱胁迫下长白9品种2年的产量平均下降了 16.85%~48.85%,吉农大667下降了 17.00%~53.10%;水稻的产量构成中结实率、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等均显著下降.

    水稻苏打盐碱胁迫光合作用光系统Ⅱ叶绿素荧光

    解磷菌协同秸秆替代磷肥对苦荞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郝亚妮裴红宾高振峰张轶珺...
    204-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苦荞节磷栽培,采用盆栽试验,以苦荞品种晋荞6号为试验材料,设置秸秆[0g/kg 土壤(J0)、4g/kg 土壤(J1)]和有机磷降解菌 Bacillus vallismortis gz4-1 的菌液浓度[0(P0)、104(P1)、106(P2)、108(P3)、1010(P4)cfu/mL]两因素复合处理,以正常施肥为对照(CK),研究了有机磷降解菌B.vallismortis gz4-1与秸秆配施对苦荞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秸秆相比,解磷菌—秸秆复合处理可显著提高苦荞根系质量、主根长、总根长和产量,且随着菌液浓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解磷菌—秸秆复合处理以菌液浓度P2和P3效果较优,且在P2浓度下苦荞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茎粗、根系活力、酸性磷酸酶活性和果穗数达到最优生长值,但在P3浓度下苦荞根系鲜重和干重、主根长、总根长、株高、茎叶鲜重和干重、叶面积、单株粒重、千粒重、产量和黄酮含量达到最优生长值.另外,同CK相比,解磷菌协同秸秆替代磷肥在P2、P3解磷菌浓度时还可促进苦荞生产并显著提高产量.因此,推荐解磷菌—秸秆复合处理时的解磷菌较优接种浓度为106~108 cfu/mL.

    苦荞有机磷降解菌磷肥替代秸秆磷吸收

    基于生物炭施加不同水分管理稻田土壤氮素淋失研究

    余华伟朱士江孙爱华李虎...
    214-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水分管理模式下施加生物炭对稻田土壤氮素淋失规律的影响,设置3个生物炭施加水平(B0:不施生物炭:B1:炭土比2%;B2:炭土比4%)和3种水分管理模式(W1:常规水分管理;W2:轻度水分亏缺;W3:重度水分亏缺),通过3年田间试验,分析不同处理下土壤氮素的淋失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水分管理模式下稻田土壤NH4+浓度变化趋势相近,均在分蘖结束后的第35天达到最大值;相同生物炭施加水平下,水分亏缺程度与NH4+和NO3-的累积淋失量呈负相关,水分亏缺程度越大,稻田土壤含氮离子累积淋失量越小,其中B1处理下,W3水分管理模式的NH4+、NO3-累积淋失量分别比W1减少26.87%、22.40%;B2处理下,W3水分管理模式的NH4+、NO3-累积淋失量分别比W1减少21.09%、18.27%.相同生物炭施加水平下,稻田土壤氮素淋失量随水分亏缺程度的增大而减小.

    生物炭水分管理稻田土壤氮素淋失节水灌溉

    燕麦刈割期农艺与品质性状差异及其与再生性能的关系

    张璐李登明翟晓宇武俊英...
    220-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50个燕麦材料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燕麦农艺性状及饲草品质对其刈割再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农艺性状中旗叶叶面积和饲草干物质量变异较大(CV>15%),叶绿素含量变异较小(CV=6.69%);品质性状中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钙和磷含量变异较大(CV>15%).相关分析显示,旗叶叶面积、叶绿素含量、粗蛋白、粗脂肪、可溶性糖、钙、磷含量均与燕麦再生性能呈显著正相关.对燕麦产量和品质分别进行聚类分析显示,在气候环境较差的地区,建议种植产量较高的陇燕3号、G138、Haywire、远杂1号、蒙燕1号、坝莜18号、定燕2号、G142、G144、林纳和燕科2号品种;在水热资源充沛的地区,建议种植品质较高的青引3号、青引 1号、燕科2号、贝勒、莫妮达、白燕8号、加燕7号、白燕19号、燕科1号、内燕5号和坝莜3号品种.

    燕麦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再生性能

    早稻叠盘出苗育秧机插的秧苗质量及产量研究

    邵美红朱德峰程思明程楚...
    229-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早稻机插育秧的出苗不整齐、成秧率低及秧苗质量差等问题,研究早稻机插叠盘出苗育秧(T)与传统育秧(不叠盘,NT)的秧苗质量及产量差异.结果表明,与NT处理相比,T处理出苗提前4~6d,出苗率提高22.8%.T处理的秧苗成秧率为75.0%,较NT处理(61.7%)显著提高13.3个百分点.与NT处理相比,T处理的秧苗株高降低1.4cm,叶龄和绿叶数分别增加0.26和0.27;株高、叶龄及绿叶数均匀度分别提高7.9、9.2和3.3个百分点;产量提高10.7%,产量提高主要是有效穗数和穗总粒数的提高.

    早稻机插秧叠盘出苗育秧成秧率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