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杨辉祥

月刊

1002-2201

029-85234213

710062

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校内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教学刊物。紧密结合中学教材进行交流、研究,内容力求新意,中学教师阅后可立即用于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模拟雷电条件下氮气和氧气反应的数字化实验探究

    王宇凤魏敏盛磊叶红...
    4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计放电条件下N2和O2反应的实验装置,利用氧气传感器测量放电前后O2浓度的变化,先减小后增大并超过起始空气中O2浓度,停止放电后O2浓度继续增大,通过分析氧气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氮氧化物性质资料,说明N2和O2在放电条件下反应生成NO,NO再和O2反应生成NO2.

    氮气氧气数字化实验

    新研究将金属废料转为制氢催化剂

    《科技日报》报社
    42页

    融合项目式教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以"酸洗废液处理"为例

    陈博沈剑
    4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轧钢厂废水处理问题,结合项目式教学模式提炼目标主题,引导学生通过所学知识提出项目、分析任务、解决问题、总结回顾,展开围绕这一项目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小组任务分配、学生自主探究方案设计、教师指导、文献研究、实验探究、成果汇报、教师评价、撰写报告等环节展开,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学生体会化学在生产中的重大意义和价值,在实践和问题解决中落实核心素养.

    真实情境废水处理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式教学

    落实模型认知素养的教学——以"神通广大的活性氢"为例

    帖昕瞳金忠敏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课标和新教材强调"结构决定性质"是认识化学世界的重要观念,并推动高中化学转向"立德树人"的素养培育.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虽纷繁复杂,但规律性较强,是发展学生"模型认知"素养的重要载体.涉及"活性氢"的反应是浙江省选考有机推断题中的热点和难点.以高三有机推断复习为例,尝试把握选考动向、融合"模型认知"素养培育到教学中.

    "双新"背景模型认知浙江省选考有机推断活性氢

    基于"三学"理念的跨学科项目式教学——以"自制便携制氧杯"复习课为例

    宋香寒万莉
    5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三学"理念的化学学科化内涵和评价目标进行解读,并设计以"自制便携制氧杯"为主题的跨学科项目教学案例,开展一系列项目任务并进行展示与评价,旨在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最终指向核心素养的发展.

    项目式教学跨学科氧气的制法复习课

    北极永久冻土已成温室气体净来源

    《科技日报》报社
    57页

    新课程背景下"物质结构与性质"试题命制策略

    黄满霞贺珊珊左京平李井亮...
    5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真实情境、指向实际问题解决的试题有助于帮助学生将认知思路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同时赋予化学知识实际应用价值,承担起诊断和指导教学的功能."物质结构与性质"是新课标新增内容,相关试题的命制策略一直是一线教师研究的方向.展示一道以"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为任务的"物质结构与性质"试题的命制过程,从中提炼试题命制策略,展现命题过程中的思考,助力一线教师对"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教学和评价研究.

    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物质结构与性质命题策略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模拟题命制探索——以"化学有机合成试题"为例

    王晓军
    6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命题评价的理论框架,是命题评价的准绳和量尺.以"一核四层四翼"为理论框架,对其进行化学学科操作性界定,依据界定的学科"一核四层四翼"框架,梳理北京卷有机合成题基本情况,命制区域模拟题,针对模拟题中暴露出的问题开展教学改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模拟题有机合成大概念

    由一道选考题引发的对金属电化学腐蚀的教学思考

    胡照琴肖中荣
    67-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2024年1月浙江省化学选考第13题"破损镀锌铁皮在氨水中发生析氢腐蚀"问题,探究镀锌铁皮发生腐蚀的真实现象和本质原因,对金属电化学腐蚀的教学进行思考.

    电化学腐蚀析氢腐蚀吸氧腐蚀教学思考

    研教结合模式的工作室团队"捆绑式"发展研究及思考

    李志新万红王祝伟韩新英...
    7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志新高中化学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以研教结合的形式,让团队成员形成学习共同体,实现了团队的"捆绑式"发展.介绍工作室成立并运行三年来的发展情况,工作室通过课堂教学研究、LICC课堂教学观察、专家引领、课题研究等形式,实现了教师专业化成长.通过三年的团队研修,每一位成员在课堂教学、教师梯队建设、课题研究、论文写作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工作室的活动中,每一位成员由个体走向集体,实现个人长期的发展,从而推动工作室的健康发展.

    工作室建设"捆绑式"发展教师成长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