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肖传实 王斌全 吕吉元

月刊

1672-1349

zxyjhxnxgbzz@vip.163.com

0351-4639124

030001

太原解放南路85号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on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CSTPCD
查看更多>>《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是2003年1月创刊的,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共同主办,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可冀院士任总编,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及神经科专业委员会知名专家任编委的医学期刊,编委人数41 ,其中博导18 人,硕导 14 人,心血管有 22 人,神经科有 11 人,是国内唯一一种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疾病学术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铁死亡角度治疗心力衰竭中药的筛选

    施敏魏佳明袁惠郭志华...
    193-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从铁死亡角度筛选治疗心力衰竭的中药,为心力衰竭的治疗开辟新途径。方法:在 GEO数据库中检索与心力衰竭相关的符合条件的数据集,利用 R软件进行 limma差异分析获得心力衰竭的差异表达靶点,在 FerrDb平台收集与铁死亡相关靶点,将铁死亡靶点与心力衰竭差异表达靶点取交集后构建蛋白互作(PPI)网络,并对该网络进行拓扑学性质分析,利用 R软件对共同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借助 HERB数据库检索共同靶点对应的天然药物成分和中药,利用 AutoDock软件对天然药物成分及其所对应靶点后进行分子对接。结果:GEO数据库筛选出数据集 2 个,通过 limma差异分析后得到 14 093个靶点,得到与铁死亡相关靶点 214 个,铁死亡与心力衰竭差异表达靶点取交集得到共同靶点176个,利用共同靶点构建 PPI网络与拓扑学性质分析得到关键靶点抑癌基因(TP53)、原癌基因(JUN)、泛素 C(UBC)、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MAPK)14、MAPK3、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蛋白 3(STAT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GO及 KEGG富集分析显示心力衰竭的发病从铁死亡角度或与细胞对化学应激的反应、对氧化应激的反应、次级溶酶体、黑色素体、自噬体、线粒体外膜、基底质膜核、氧化还原酶活性、铁离子结合、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叉头转录因子(FoXO)信号通路等相关。检索HERB数据库结果显示,黄连素、醉茄素 A、血根碱等近 80种天然药物成分以及白鲜皮、半枝莲、苍术、穿心莲、防风等 100 余种中药或可通过作用于关键靶点治疗心力衰竭。分子对接结果显示 JUN与黄连素、MAPK14与醉茄素 A、MAPK3与血根碱结合较好。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研究发现,黄连素、醉茄素 A、血根碱等天然药物成分以及黄连、防己、黄柏、延胡索、牛膝、吴茱萸、黄芪、丹参等中药或可作用于 TP53、MAPK14、MAPK3、JUN、STAT3等靶点治疗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铁死亡生物信息学靶点中药

    活血益心方干预急性冠脉综合征气虚血瘀证的代谢组学研究

    冯娟朱翠玲段飞孙彦琴...
    201-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活血益心方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气虚血瘀证的作用机制。方法:13 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血清代谢物,并将两组病人与非冠心病人群的代谢谱进行对比分析,筛选出差异代谢物,预测与疾病治疗相关的代谢通路。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人群具有特异的代谢谱,与非冠心病人群代谢谱存在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活血益心方干预后,急性冠脉综合征人群血清熊去氧胆酸、鞘氨醇、甲基丙二酸等 9种物质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去甲肾上腺素、丙酮酸、L-色氨酸等 21种物质表达水平明显下调。差异代谢物通路分析发现,活血益心方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 2型糖尿病、低氧诱导因子(HIF)-1信号通路、环磷酸腺苷(cAMP)信号通路、烟酸和烟酰胺代谢、胆固醇代谢、泛酸和辅酶 A生物合成、三羧酸循环、心肌细胞的肾上腺素能信号传导、氧化磷酸化。结论:鉴定出 30 个潜在生物标志物,涉及 2型糖尿病、HIF-1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等 15条代谢途径,主要参与心肌细胞的氧化应激、心肌细胞的兴奋-收缩偶联、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和乙酰化反应等生物学过程。本研究利用代谢组学技术揭示了疾病和中药复方干预后机体到底发生了什么,从代谢终端产物层面阐述了活血益心方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作用机制,为后续试验的开展和新药的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急性冠脉综合征活血益心方代谢组学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中医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况松桃牛涣宁连妍洁李思耐...
    212-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中医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并进行可视化分析。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 1991年 1月 1日—2023年 1月 1日的文献信息,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后使用可视化软件 CiteSpace 6。1。R6 对年度发文趋势、作者、机构合作网络、研究热点、发展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中文文献 950篇,英文文献 9 篇,核心作者共 32位,发文较多的机构分别是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省中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该领域研究热点是辨证论治、临床研究、实验研究。英文文献尚未形成稳定合作团队,主要研究机构均在国内,研究热点偏向基础研究。结论:中医药治疗 DCM领域已逐渐步入稳定发展阶段,近 30年间国内各研究团队及机构形成稳定且研究热点偏向不同,临床试验研究、名医经验挖掘及中药干预细胞凋亡途径为主要热门,运用生物信息及计量算法等技术对既往研究进行进一步归纳总结,找寻中医药有效组分及治疗靶点是未来发展趋势,建议各团队及机构间加强合作交流,增强国际影响力,以推动中医药治疗DCM领域的持续发展。

    扩张型心肌病中医药治疗CiteSpace可视化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葛兰心宁软胶囊治疗冠心病的疗效与机制

    孙琳洁俞佳利李屹龙宋徽...
    220-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葛兰心宁软胶囊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筛选出葛根总黄酮、绞股蓝总皂苷、山楂的有效成分,借助 PubChem、GeneCard等获得本方及疾病靶点,绘制韦恩图后得到共同靶点,筛选得到关键靶点。构建药物-疾病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图并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以Cytoscape 3。9。1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葛兰心宁软胶囊与冠心病的交集靶点 59个,血清清蛋白(ALB)、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蛋白激酶 B1(AKT1)、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A(VEGFA)等在药物-疾病相互作用中尤为重要。GO分析显示作用机制可能与基因表达的正向调控有关,KEGG分析获得 155条相关通路,其中与冠心病相关的主要是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通路。结论:葛兰心宁软胶囊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抗冠心病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葛兰心宁软胶囊治疗冠心病的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冠心病葛兰心宁软胶囊网络药理学机制研究

    醒脑静注射液"异病同治"急性脑梗死与急性脑出血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彭景陈星吕秋艺宋蕾...
    231-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异病同治"急性脑梗死(ACI)与急性脑出血(ACH)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与中医药综合数据库(TCMID)获得醒脑静注射液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同时利用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数据库(PharmGkb)、治疗目标数据库(TTD)和药物靶标数据库(DrugBank)等数据库获取 ACI和 ACH潜在的基因靶点,在 DIAGRAMS平台内绘制共同靶点韦恩图。采用 Cytoscape 3。9软件构建醒脑静注射液"药物-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图。利用STRING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并进行拓扑分析。通过 R/BioConductor对共同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共得到醒脑静注射液药物活性成分 68种,对应靶点基因 583个,ACI潜在靶点 3 597 个,ACH潜在靶点 3 959 个,三者共同靶点 299个;PPI网络核心蛋白包括血管内皮生成因子 A(VEGFA)、JUN转录因子(JUN)、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 3(STAT3)、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清蛋白(ALB)、胱天蛋白酶 3(CASP3)、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1(AKT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3、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皮生长因子(EGF)、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 2(PTGS2)、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等;其主要生物学通路涉及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MAPK信号通路、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TNF信号通路、凋亡、IL-17 信号通路等。结论:醒脑静注射液通过抗氧化应激、抗炎症反应、抗细胞凋亡和促血管生成等作用机制达到"异病同治"ACI和 ACH的疗效。

    急性脑梗死急性脑出血醒脑静注射液网络药理学异病同治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清宫医案集成》治疗不寐的用药规律

    吴弦宇闫龙美邢雅璇许志杰...
    239-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数据挖掘技术为基础,探讨《清宫医案集成》中治疗不寐的用药和配伍规律。方法:将《清宫医案集成》中治疗不寐的处方进行整理,在古今医案云平台提供的 Excel 2010软件模板上建立处方数据库,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对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筛选出 345首处方、275 味药物;经关联规则分析,对纳入的中药数据进行中药配伍关联分析,筛选出共现频次≥40次的中药,同时设置置信度≥0。6、支持度≥0。2,最终得到 13 条关联规则数据。高频药物间生成 5组聚类组合,核心处方包括白术、白芍、茯神、当归、甘草。结论:《清宫医案集成》中清代宫廷御医治疗不寐,具有气血同治、调心安神、重视肝脾的用药特点。

    不寐《清宫医案集成》古今医案云平台用药规律数据挖掘

    鼻疗法治疗偏头痛发作期的用药规律研究

    安玉秋曹克刚
    24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鼻疗法治疗偏头痛发作期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医学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双人筛选文献并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对纳入文献药物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出鼻疗法治疗偏头痛发作期的临床研究文献 38 篇,涉及中药处方 38 首和 32 味中药,药物总使用频次181次。7味中药使用频次≥6次,依次是川芎、冰片、白芷、细辛、羌活、薄荷、制远志,药物功效以解表药、活血化瘀药、开窍药、温里药最为多见,性味以辛温多见,药物归经多见肺经。关联规则分析中,支持度大于 40%,得出关联药对 5 组,均以川芎为后项,配伍白芷、冰片、细辛。核心药物聚类分析大致分为 2个类别。结论:通过数据挖掘鼻疗法治疗偏头痛发作期的用药规律,一定程度上为临床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思路。

    偏头痛发作期鼻疗法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用药规律

    麝香通心滴丸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

    李蒙刘用张健真郝学增...
    250-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麝香通心滴丸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心肌细胞和血管的保护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将 60 只雄性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I/R组、麝香通心滴丸组(SXTX组)和阳性组,每组 15只。SXTX组以 18。90 mg/(kg·d)的浓度灌胃;阳性组以尼可地尔 1。35 mg/(kg·d)的浓度灌胃;Sham组和 I/R组给予等体积去离子水灌胃。各组均灌胃 1 周后,行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松解手术,除 Sham组外其余各组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30 min后,再灌注 120 min,构建心肌 I/R模型。通过心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心肌 Masson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组织及血管改变;电镜观察心肌细胞和血管的超微结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血管相关蛋白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情况。结果:与 Sham组比较,I/R组大鼠心肌细胞坏死和血管损伤明显,心肌组织中 HIF-1α表达增加;与 I/R 组相比,SXTX组心肌细胞和血管病理结构损伤减轻,缺血区心肌组织 VEGF含量明显增加。结论:麝香通心滴丸预处理可保护大鼠心肌细胞和血管 I/R损伤,可能与上调 VEGF蛋白表达、促进缺血区微血管新生有关。

    缺血/再灌注损伤麝香通心滴丸保护作用低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实验研究

    苦参素通过JAK2/STAT3通路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炎症反应

    苗卫光杨丽孙志涛李伟伟...
    254-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苦参素对心肌缺血再灌注(MIR)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并以 Janus 激酶 2(JAK2)/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 3(STAT3)通路为切入点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44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维拉帕米(6 mg/kg)组和苦参素低剂量(25 mg/kg)、中剂量(50 mg/kg)、高剂量(100 mg/kg)组,每组 24只。造模前 7d开始每日 1次腹腔注射给药。末次给药 30 min后,通过阻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30 min构建MIR大鼠模型。再灌注 24h后,观察心电图ST段变化,通过生物机能系统测定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左心室内压最大升高速率(+dp/dtmax)和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浆心肌酶[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活性;通过 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心肌梗死率和心肌组织病变;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心肌组织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 JAK2/STAT3 通路蛋白和高迁移率族蛋白 B1(HMGB1)表达。结果:苦参素预处理可明显降低 MIR大鼠心电图 ST段高度、LVEDP、心肌梗死率、血浆 CK-MB、LDH活性、心肌组织 TNF-α、IL-1β、IL-6含量及磷酸化 JAK2(p-JAK2)/JAK2、磷酸化 STAT3(p-STAT3)/STAT3 表达比值和 HMGB1 相对表达量,可明显升高 LVSP、+dp/dtmax、-dp/dtma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苦参素上述作用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苦参素高剂量组作用最强。除+dp/dtmax、-dp/dtmax外,苦参素高剂量组对其他指标的作用均优于维拉帕米组(P<0。05)。结论:苦参素可能通过抑制JAK2/STAT3通路活化而减轻 MIR大鼠炎症反应,对 MIR大鼠心脏功能起保护作用。

    心肌缺血再灌注苦参素Janus激酶2/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3通路炎症反应心脏功能实验研究

    磁液悬浮离心血泵左心室辅助植入实验麻醉的探讨

    荣彦生王鹤昕薛玉良王洪武...
    261-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实验动物的成活率与麻醉相关的死亡率,探讨合适的改进措施及合适的大动物麻醉方法。方法:回顾 2010年8月—2018年 1月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实施的磁液悬浮离心血泵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 36只小尾寒羊的实验,统计实验羊 6h拔管率与麻醉相关的死亡率,通过尸检组织学病理特征分析麻醉相关死亡原因。结果:回顾分 3 个阶段,2010 年 8月—2013年 8月,共 16只羊完成麻醉,其中 1 只羊麻醉采血,15 只羊实施了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实验,长期成活 2 只,麻醉相关死亡 8只,6h拔管率 13%,麻醉相关死亡率 50%;2014年 11月—2015年 3月,共 8 只羊完成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实验,麻醉相关死亡 3只,通过改进麻醉方案,麻醉相关死亡率降低至 38%,术后 6h拔管率 43%,长期带泵存活 3只;2017年 10月—2018年 1月,共12只羊完成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实验,继续优化麻醉策略,无麻醉相关死亡,术后 6h拔管率 83%,8只羊术后顺利恢复无并发症,6只存活达到了研究设定的 90 d。结论:通过改进麻醉方案,优化麻醉策略,全身麻醉插管,静吸复合麻醉可以提高大动物实验成功率。

    磁液悬浮离心血泵左心室辅助优化麻醉策略全身麻醉插管静吸复合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