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肖传实 王斌全 吕吉元

月刊

1672-1349

zxyjhxnxgbzz@vip.163.com

0351-4639124

030001

太原解放南路85号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on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CSTPCD
查看更多>>《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是2003年1月创刊的,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共同主办,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可冀院士任总编,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及神经科专业委员会知名专家任编委的医学期刊,编委人数41 ,其中博导18 人,硕导 14 人,心血管有 22 人,神经科有 11 人,是国内唯一一种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疾病学术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冠心病与中心动脉压分量的关系

    邢孟格聂连涛李世锋李中健...
    1077-1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与中心动脉压分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10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病人181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将病人分为正常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与三支病变组。比较4组一般资料及中心动脉压各分量的差异性,通过岭回归分析冠心病的影响因素。结果:4组病人性别、年龄、外周收缩压、心率、中心收缩压、中心脉压、P1高度、心率周期、射血时间百分比、反射波高度及反射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线性诊断中,7个自变量系数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大于10,说明自变量之间存在严重的共线性,为消除共线性的影响,采用岭回归分析方法。岭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1高度、反射指数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心率周期和射血时间百分比是冠心病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P1高度、反射指数升高是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心率周期与射血时间百分比升高则是冠心病发生的保护因素。

    冠心病中心动脉压前向波反射指数心率周期

    高血压病人血压昼夜节律与心脏结构及功能的相关性

    林丽云迪里夏提·斯提李昂杨志...
    1081-1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高血压病人血压昼夜节律与心脏结构及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人1 553例,所有病人接受血液检查、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组、非杓型组及反杓型组,分析动态血压参数指标与心脏结构及功能的相关性。结果:1 553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中,杓型血压者占46。40%,非杓型血压者占30。10%,反杓型血压者占23。50%。3组左房内径(LAD)、室间隔厚度(IVST)、血流频谱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E/A)、射血分数(EF)、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后壁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24h舒张压(24hDBP)、24h脉压(24hPP)、日间收缩压(dS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夜间脉压(nP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SBP-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hDBP-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BP-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BP-SD)、24 h平均动脉压(24 hMAP)、日间平均动脉压(dMAP)、夜间平均动脉压(nMAP)、24 h脉压指数(24 hPPI)、日间脉压指数(dPPI)、夜间脉压指数(nPP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杓型组、非杓型组24 hDBP、24 hMAP高于反杓型组,而24 hPP、24 hPPI低于反杓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组、反杓型组24 hSBP-SD、24 hDBP-SD低于杓型组(P<0。05),反杓型组 24 hSBP-SD 高于非杓型组(尸<0。05)。LVMI 与 24 h 收缩压(24 hSBP)、24 hDBP、24 hPP、dSBP、dDBP、日间脉压(dPP)、nSBP、nDBP、nPP、nSBP-SD、nDBP-SD、24 hMAP、dMAP、nMAP 呈正相关(P<0。05)。E/A 比值与 24 hSBP、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BP-SD)、24 hPP、dPP、nSBP、nMAP、24 hPPI、nPP、dPPI、nPPI呈负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病人中,反杓型和非杓型高血压对心脏结构及功能的损害高于杓型血压;收缩压水平与LVMI密切相关,脉压水平与E/A密切相关。

    高血压血压昼夜节律心脏结构心脏功能相关性

    高血压心脏损害病人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血压、Hcy、心脏彩超指标的相关性

    陈然乔金莹肖彬郑光美...
    1086-10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心脏损害病人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血压、Hcy、心脏彩超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19年6月于十堰市人民医院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心脏损害的161例病人的病例资料,中医辨证分为肝阳上亢证、痰浊上扰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瘀血阻络证,比较不同中医证型病人的24 h平均血压、血压负荷值、左心房内径、左室后壁厚度、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析中医证型与24 h平均血压、血压负荷值、左心房内径、左室后壁厚度、Hcy水平的相关性。结果:161例高血压心脏损害病人中以肝阳上亢证为主,为51例,占31。7%;不同中医证型病人的24 h平均舒张压、日间舒张压负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水平、心脏彩超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阳上亢为引发高血压的常见病机,高血压病心脏损害中医证型与24 h平均舒张压、日间舒张压负荷值有相关性。

    高血压病心脏损害中医证型心脏彩超动态血压

    心力衰竭病人心衰宁治疗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模型的构建

    夏向臣郑涛岑悦陈瑶...
    1089-10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心力衰竭(HF)病人心衰宁治疗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的影响因素,建立并验证其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收集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8月-2022年10月接受心衰宁治疗的380例HF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依照7:3的比例分为建模队列266例,验模队列114例,同时,根据病人治疗后是否发生MACE,将建模队列分为MACE组(93例)、非MACE组(173例)。比较建模队列MACE组、非MACE组病人一般资料、Q-T间期离散度(QT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B型钠尿肽(BNP)、清蛋白(ALB);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HF病人心衰宁治疗后MACE发生的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校准曲线评估预测事件与实际事件的一致性,决策曲线分析模型的有效性。结果:建模队列MACE组、非MACE组病人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心功能分级、高血压、糖尿病、LVEDD、AL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ACE组QTd、BNP水平高于非MACE组(P<0。05),而LVEF和LAD低于非MACE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QTd、LVEF、LAD、BNP均是HF病人心衰宁治疗后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P<0。05)。建模队列建立列线图模型,列线图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4,验模队列ROC曲线下面积为0。986。建模队列、验模队列所生成的列线图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拟和度检验P>0。05,预测事件与实际事件的一致性较高。建模队列、验模队列预测模型的决策分析曲线证实了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有效性。结论:QTd、LVEF、LAD、BNP均是HF病人心衰宁治疗后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表现出良好的预测能力,预测事件与实际事件的一致性较高,可作为预防HF病人心衰宁治疗后MACE发生的预测模型。

    心力衰竭心衰宁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影响因素

    外周血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联合前白蛋白对AMI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病人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

    米黑热古丽·艾尼瓦尔李超
    1094-10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SHR)、前白蛋白(PA)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急性左心衰竭(ALHF)病人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4月北京儿童医院新疆医院收治的317例AMI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并发急性左心衰竭将其分为急性左心衰竭组(113例)和非急性左心衰竭组(204例)。采集病人外周血样,检测入院即刻血糖水平、空腹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PA水平,计算SHR。跟踪随访急性左心衰竭组病人治疗后12个月内的生存情况,根据病人有无发生心源性死亡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分析AMI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病人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外周血SHR和PA对 AMI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病人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急性左心衰竭组外周血SHR高于非急性左心衰竭组(P<0。05),外周血PA水平低于非急性左心衰竭组(P<0。05);急性左心衰竭组病人随访12个月内预后不良发生率为35。40%,预后不良组年龄、SHR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外周血PA水平、左室射血分数及再灌注、β受体阻断剂、他汀类药物治疗占比均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外周血SHR高及左室射血分数、外周血PA水平低均是AMI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病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再灌注、β受体阻断剂、他汀类药物治疗是AMI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病人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P<0。05);外周血SHR、PA水平单项及二者联合预测AMI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病人预后不良的敏感度分别为75。00%、67。50%、92。50%,特异度分别为89。04%、93。15%、86。30%,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2,0。798,0。913,二者联合预测的敏感度和AUC均高于单项预测(P<0。05)。结论:AMI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病人外周血SHR明显升高,PA水平明显降低,二者均与病人预后不良有关,对预后具有预测价值,但联合预测更有助于临床评估病人预后情况。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竭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前白蛋白预后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清circCDYL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朱小琴邓仁生
    1099-1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血清环状RNA CDYL(circCDYL)表达水平,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收治的108例AMI病人作为AMI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志愿者11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法检测受试者血清circCDYL表达水平。随访2年,根据circCDYL表达水平分为低表达组(53例)和高表达组(55例),比较两组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血清circCDYL与AMI病人总MACE发生率的关系;根据随访期间预后情况分为MACE组(48例)和非MACE组(60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MI病人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circCDYL对AMI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AMI组血清circCDYL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ircCDYL低表达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肌梗死复发率明显高于高表达组(尸<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circCDYL低表达组总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circCDYL高表达组(x2=17。73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circCDYL是AMI病人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circCDYL预测AMI病人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5,敏感度为93。8%。结论:AMI病人血清circCDYL表达水平降低,与AMI病人MACE密切相关,对AMI病人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环状RNACDYL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预后

    心电图复极参数及血清可溶性人基质裂解素2水平对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

    福竞强潘瑾黄燕平
    1103-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心电图复极参数及血清可溶性人基质裂解素2(sST-2)水平对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病人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2年5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65例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以是否合并心力衰竭分为研究组(76例,合并心力衰竭)与对照组(89例,未合并心力衰竭)。收集两组一般资料,所有病人均接受心电图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sST-2水平。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心电图复极参数、血清sST-2水平,分析心电图复极参数、血清sST-2水平对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胸导联T波时间、胸导联QT间期及胸导联QTc间期长于对照组(P<0。05),血清sST-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胸导联T波时间、胸导联QT间期、胸导联QTc间期、血清sST-2水平及4者联合诊断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792,0。803,0。822,0。814,0。896,且4者联合的AUC值高于单独指标(P<0。05)。结论:心电图复极参数、血清sST-2水平在诊断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中具有重要价值,且4者联合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电图复极参数可溶性人基质裂解素2诊断价值

    心房颤动长间歇病人九分区法左束支区域起搏电极植入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影响因素

    胡钦韩卫卫梁洁周峰...
    1107-1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心房颤动长间歇病人九分区法左束支区域起搏电极植入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构建并发症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6月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心房颤动长间歇病人200例,统计九分区法左束支区域起搏电极植入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根据有无并发症分为有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房颤动长间歇病人九分区法左束支区域起搏电极植入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评价其有效性、拟合效果及预测价值。结果:200例心房颤动长间歇病人九分区法左束支区域起搏电极植入成功率为90。00%(180/200)。电极植入成功的180例心房颤动长间歇病人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3。33%(24/180)。有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年龄、术后营养支持、导线植入异常、术后早期下床、术前3d内阿司匹林使用、右房横径、右室舒张末期内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导线植入异常、术后早期下床、术前3 d内阿司匹林使用、右房横径、右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糖尿病史是心房颤动长间歇病人起搏电极植入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营养支持是其保护因素(P<0。05);风险预测模型的敏感度为83。33%,特异度为97。92%。结论:九分区法左束支区域起搏电极植入术后心房颤动长间歇病人存在多种并发症风险,本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对其具有良好预测价值,可为临床及早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提供科学指导。

    心房颤动长间歇左束支起搏电极植入并发症影响因素预测价值

    地奥心血康软胶囊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原发性稳定型微血管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王博潘小娜严凌
    1112-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地奥心血康软胶囊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原发性稳定型微血管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3月在铜陵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治疗的89例原发性稳定型微血管心绞痛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两组各剔除1例病人,对照组44例,观察组43例。对照组接受3个月的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地奥心血康软胶囊进行3个月的治疗。采用经胸超声冠状动脉血流显像技术(TTDE)评估两组治疗前后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西雅图胸痛量表(SAQ)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CFR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但观察组CFR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SAQ各维度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尸<0。05),且观察组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4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奥心血康软胶囊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原发性稳定型微血管心绞痛病人,可明显改善病人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缓解心绞痛症状,提高病人治疗满意度。

    原发性稳定型微血管心绞痛地奥心血康软胶囊冠状动脉血流储备西雅图胸痛量表

    冠状动脉CTA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性及误差分析

    征雪芹李旭升朱君孺
    1116-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性及误差分析。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7月-2022年6月就诊于我院心内科的病人92例,所有病人因疑诊冠心病,均先后成功接受冠状动脉CTA及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并以CAG为诊断金标准,评价冠状动脉CTA筛查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性及误差。结果:92例病人以CAG为金标准诊断,冠状动脉CTA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为89。86%,特异度为91。30%,准确度为90。22%,阳性预测值为96。88%,阴性预测值为75。00%;冠状动脉CTA评估轻度、中度、重度狭窄的敏感度分别为72。16%、65。38%、62。89%,诊断轻度、中度、重度狭窄的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均较高;冠状动脉CTA、CAG在评估左前降支(LAD)、右冠状动脉(RCA)不同程度狭窄一致性较好(Kappa值分别为0。788,0。729,P均<0。001),评估左回旋支(LCX)不同程度狭窄一致性一般(Kappa值=0。596,P<0。001);冠状动脉CTA评估LAD、LCX、RCA血管轻度、中度、重度狭窄时,其特异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均较高,且其阳性预测值随着狭窄程度加重有增高趋势,LAD、RCA血管轻度、中度、重度狭窄敏感度较LCX不同程度狭窄明显增加;冠状动脉CTA评估LAD血管狭窄程度漏诊率较高,而误诊率随着LAD、LCX、RCA血管狭窄程度加重逐渐降低。结论:冠状动脉CTA诊断冠心病与CAG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作为无创精准筛查手段,但CTA检查在评估冠状动脉狭窄分级时敏感度较低,可能对某段血管狭窄程度无法进行精准判断。

    CT血管造影冠状动脉狭窄准确性误差冠状动脉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