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学语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学语文
中学语文

潘纪平

月刊

1000-419X

jiaoxuedacankao@163.com

027-88666211

430062

湖北武昌湖北大学文学院

中学语文/Journal ZhongXue YuWen
查看更多>>分上中下三个月刊分册,分别为《教学大参考》(38-48)《读写新空间》(38-51),2007年出《大语文论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情境创设激兴趣 融思于境促写作——初中语文写作课堂中情境教学的有效应用

    王晓薇
    5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情境教学应用于初中写作教学,能够在提高学生写作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励学生从"被迫写"转为"乐于写".审视学生在写作中"无趣""技巧不佳"的现象,结合教材课例和 2023 年广东中考命题,探索情境创设应用于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情境创设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写作评价

    构建思维层级模型,让审题立意更深刻

    黄英
    5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提升.当前初中生在审题立意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思维能力的不足.基于此,提出构建思维层级模型的教学方式,并结合教材中的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初中生语文写作的审题能力和立意深度,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审题立意思维层级模型

    利用情境激趣 提升写作认知

    杨苹
    6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写作题的分数在语文中考中占据较大比重,因此也成为教师和学生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在"双新"背景下,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促使学生积极感悟并思考,在改善学生学习态度、提升写作认知、提高写作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针对写作教学中情境建构存在的问题,提出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具体策略,以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认知和写作水平.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情境教学写作认知

    "观察日志"序列项目:让写作真实发生

    伍令
    6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观察日志"序列项目融观察、分析与表达为一体.在观察校园景物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阶段完成古杨寻踪、向家人介绍新学校、设计校园宣传片解说词、向校报《四季的校园》栏目投稿四个交际语境任务.通过建构"校园之景观察日志"序列项目,引导学生有序观察、细化观察、分析综合、促进表达,为走向真实写作打好基础.

    观察日志微写作序列交际语境真实写作

    理想净土"乌托邦"的"不复得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缺失美

    孟令芝
    6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桃花源记》中"乌托邦"的构建进行阐述,分析陶渊明以桃花源构建的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探究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缺失美,明确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恰是精神上的乌托邦的理想寄予、精神追思.

    理想净土《桃花源记》陶渊明乌托邦缺失美

    征稿启事

    67,72,封3页

    从《短歌行》看曹操之"忧"

    管建军
    6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短歌行》深刻展现了曹操在乱世背景下的人生哲学思考,以及他对贤才的极度渴望和对贤才难寻的深层忧虑.诗歌首先描绘了人生的短暂与苦楚,随后转向对贤才的深情寻求,继而表达了对于寻觅贤才困难的忧思,最后展望政治愿景,凸显了曹操在求贤过程中的忧怀与坚定期望.

    《短歌行》曹操求贤忧思

    品读《记承天寺夜游》的语言魅力

    刘洋
    7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代表作,其有意而言,无意为文,语言极尽灵动和趣味,且全文纵横贯通,一气呵成,读来既有袅袅文韵萦绕心田,又有语言艺术值得探求.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通过对文本细节的深度分析,提炼出《记承天寺夜游》的语言魅力.

    苏轼文学作品《记承天寺夜游》语言魅力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隐喻色彩的深度剖析

    张斯芹
    7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因无法忍受妻子受辱而开罪高太尉,被发配沧州管理天王堂,后转调至草料场.天王堂是宋代军营中设立的机构,供奉着毗沙门天王,有维护政权、驱敌护国、保境安民之意.草料场则是大规模囤积军马草料的地方,是大宋江山的物质基础.从天王堂转调至草料场,这一地点的转换具有强烈的隐喻色彩,书写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隐喻色彩深度剖析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进入教材的价值分析

    宗兴峰
    7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五四"精神感召之下,郭沫若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代表着自己"立在地球边上"而"放号",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为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而吹响了响亮的号角.对于这首诗歌的教学,应先进入诗歌的大门,然后解析诗歌的魅力,充分释放其教育价值.解读时要紧扣"放号"去解读诗人的激情,要站在诗人的角度去思考诗境.

    高中语文教材分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