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月刊

1002-2155

西安市雁塔区陕西师大校内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Journal Chinese Teaching Reference for Secondary School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教学刊物。旨在紧密结合中学语文课之教学,反映全国各地的教改经验及其动态,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兼顾教与学,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探讨学习方法和自学途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把握好文学文本解读的"度"

    李德桐
    5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解读文学作品,要掌握一定的尺度.掌握尺度可从三个维度出发:其一,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规范,进行宏观层面的解读;其二,贴合教材编排意图,进行中观层面的解读;其三,把握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进行微观层面的解读.唯有不任性地"深挖",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文学文本解读尺度课本教材语句

    《故都的秋》中郁达夫的"抒情"观照

    张小微
    5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故都的秋》堪称借景抒情散文的范式,作者郁达夫通过描写北平秋天的景物,展现了对自然的崇敬之情和深刻的自适情怀,在语言文字运用、篇章结构设计以及情感内蕴表达上都展现了卓越的艺术手法和独具匠心的审美趣味.而在当下的散文教学中,许多教师侧重于篇目中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特征和秋景图的赏析,未能引导学生深入体味文本的微妙内涵及作者独具匠心的抒情观照,大大折损了该文本应呈现的美学品质.鉴于此,以文本为依托,深度探讨其中的"抒情"观照,挖掘郁达夫的抒情观和审美志趣,展现不一样的"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散文教学郁达夫抒情

    聚焦文本属性的回忆性散文教学——以《回忆我的母亲》为例

    陈秋艳
    6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背景下,立足回忆性散文教学概述了回忆性散文的文本属性,以统编教材八上第二单元中的《回忆我的母亲》为例,总结初中语文回忆性散文的教学策略,旨在提升初中语文回忆性散文的教学实效.

    回忆性散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鉴古通今:向古人学习议论文写作——以《五代史伶官传序》和《六国论》为例

    龙晓丹
    6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议论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提出主张"的常见文体,注重观点明确、论证合理、逻辑严密.《五代史伶官传序》和《六国论》作为两篇经典的议论文,不论是观点立论的新颖独到、事理剖析的逐层推进,还是框架搭建的严谨缜密,无一不对高中生的议论文写作映射出极高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以此为角度,立足《五代史伶官传序》和《六国论》的文本剖析,探寻议论文"匀称"的妙处及"析理"的思维推进,为高中生的议论文写作提供翔实的参考,帮助其写出一篇出色的议论文.

    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策略

    在吸收和倾吐间提升议论文写作的语言素养

    彭辉
    67-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从高中生议论文写作语言素养的基础性建构和高中生议论文写作语言素养的结构性提升两方面入手,对议论文写作教学加以探究.

    高中生议论文写作语言素养建构提升

    "诗意语文"观照下的古诗词教学再探

    何碧君
    7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诗词本身是一种"诗意的艺术",在开展"诗意语文"教学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相较于传统的古诗词教学,"诗意语文"观照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是一种注重古诗词学习的情感性、审美性以及生命体验性的综合性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基于此,结合高中古诗词文本,对"诗意语文"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特点进行介绍,并着重对"诗意语文"理念观照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进行探究,以期做到古诗词教学常教常新.

    诗意语文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构建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情境化教学

    杨燕
    7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实施以及教学评价都应该重视"情境化".语文教学只有在接近真实生活的情境设置中才能产生一种成长价值.依据一节市级示范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梳理了情境化教学在语文课堂的实践应用,力求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一种可参考的单篇教学形态,落实新课标对"情境化"的运用要求.

    情境化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探究

    探究小说的矛盾形式及其意味指向——说说《祝福》中的四次祝福

    黄璨
    7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彷徨》的第一篇小说,《祝福》以"祝福"为题,既切合了文章的社会环境,表达了对祝福没有带来福气的蔑视和讽刺,又巧妙暗示了讽刺对象的真实所指.通过探究鲁迅小说的趣味解读方式,聚焦作品的表现形式,以关注文本中的矛盾处为出发点赏析小说文本,探究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味指向,从而提升学生的文本鉴赏能力.

    鲁迅《祝福》小说矛盾形式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风雨"意涵解诂

    杨静
    7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语言精练、意境深刻和情感饱满的艺术特色,学习与鉴赏古典诗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想要深入了解古诗词的意涵,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利用"关键词"及"诗词矛盾美"的分析法,以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例,聚焦诗词中的"风雨"意涵,以此展开诗词教学.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风雨意涵

    论文摘要与关键词撰写提示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编辑部
    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