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月刊

1002-2155

西安市雁塔区陕西师大校内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Journal Chinese Teaching Reference for Secondary School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教学刊物。旨在紧密结合中学语文课之教学,反映全国各地的教改经验及其动态,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兼顾教与学,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探讨学习方法和自学途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语文课堂教学优化情境设置策略

    贺抗柱
    3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考命题重视情境设题,这对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提升学科素养意义重大.要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真实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形成有意义的互动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有效投入语文实践,让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优化情境设置开辟了一条可操作的途径:基于创设课堂真实情境,在活动中完成任务情境,在激发想象中唤醒留白情境.

    课堂教学情境设置真实情境留白情境

    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滨州市优质课评选观课有得

    辛营光
    3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是教学的难题.学习模仿优质课,总结归纳教学内容选择与呈现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借以彰显教学内容选择与呈现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语文学科教学,"教什么"比"怎么教"更为重要.

    语文学科教学内容选择与呈现逻辑

    移花接木,"败相"秒变"败因"——《六国论》如何证明六国灭于"赂秦"

    李旭山
    3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六国论》成为经典有三大原因.作者通过模糊行贿者、将战败失地说成是贿赂失地、将"赂辽"与"赂秦"意义等同于移花接木手段,暗示和引导读者将"赂秦"这一六国消亡的结果当成六国消亡的原因.作者既利用了读者对借古讽今形式的喜欢,又利用了借古讽今善于掩盖逻辑缺陷的特点,引导读者关注现实问题.作者击中了国人特有的精神敏感区,放大了民族失败、文明消亡的双重伤痛,引发了读者的立场认同和情感反应.

    借古讽今类比逻辑暗示移花接木结果变原因

    早熟与受伤:从文化学看中国古代诗歌的特色——《氓》的抒情艺术特色鉴赏课

    黎昌红姜恒权
    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仅从古代叙事诗的角度去教学《氓》已经无法完成新教材与新课标规定的任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古代诗歌是早熟的中国文化的精彩呈现.以人为价值尺度,一个更加注重"心"的民族,其情感的敏感度更甚,也容易受伤,古代诗歌的悲剧性的美值得关注.利用文化学研究成果揭示诗歌抒情的深层原因,聚焦语文核心素养的"文化"维度,将叙事诗的人物情感受伤置于文化早熟的语境下讨论,可以让新课标理念更好地落地.

    《氓》文化早熟文化学抒情

    道是无晴却有晴 淡妆浓抹总相宜——解读《荷花淀》中的"潜台词"

    王军林
    4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潜台词,一般是指所说的某些话背后隐藏着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意思,也就是"话中话所含有的意思",比喻不明说的言外之意或戏剧术语.孙犁"诗化小说"代表作《荷花淀》中的潜台词,意蕴深厚,富有表现力,"言有尽而意无穷".可从环境、情节、人物要素方面来破解小说中的潜台词艺术.

    《荷花淀》潜台词艺术破解

    多重错位中的人物形象——《复活(节选)》阅读新视角

    汤燕海
    4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语言、行为、关系与各自身份始终错位,导致人物命运原有的因果链、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链、人物思想的进化链严重变形,变形延展了作品的艺术空间,主人公人性的变化在立体的艺术空间里得以充分呈现,作者探索人类精神的宏大主题得以顺利实现.

    多重错位人物形象人类精神探索《复活(节选)》

    探析孟子和苏格拉底的论辩艺术——《齐桓晋文之事》《人应当坚持正义》联读

    杨漫吴京华
    52-5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齐桓晋文之事》和《人应当坚持正义》两课,都是通过对话的方式,分别展现孟子和苏格拉底的论辩过程.通过联读两篇课文,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研究学习,结合文本深入感受东西方两位先贤在动荡时代背景下,通过因势利导、层层设问、共情求用等方式展现的高妙论辩艺术.

    孟子苏格拉底论辩艺术

    图文比读:解读文本的另一种方式

    来运松
    5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的背景下,图文关系已经成为当今语言学的研究热点.教材中的插图作为一种与文字信息并行的独立视觉符号,为我们的语文学习打开了一扇窗.在语文教学中,适度把"读图"作为语文课程内容,把"图文比读"作为解读文本的另一种方式,既可以建构真实的阅读情境,践行跨媒介阅读的理念,又可以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藩篱,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图文比读以图激趣以图入境以图入理

    盛席华筵梦悲欢——《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

    夏晶晶
    5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细读"史太君两宴大观园""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三次宴会的相关文本,引导学生品味《红楼梦》在日常生活描写中的人物性格、命运与文化审美意蕴.理解《红楼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艺术手法与"悲欢一体"的思想内涵.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宴饮文化悲欢一体

    定体、定点、定题:文学短评的教学路径

    王吟宇汪啸波
    6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学习任务是"学写文学短评".这个任务明确了内容,降低了学习难度,落实了课标要求.对高一学生而言,第一次接触"文学短评",即使学过,大多还是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教学时,可结合学情,以定体、定点、定题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条简捷、稳健、可操作、能复制的学习路径,让他们尽快掌握这一写作方法.

    文学短评文体焦点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