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月刊

1002-2155

西安市雁塔区陕西师大校内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Journal Chinese Teaching Reference for Secondary School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教学刊物。旨在紧密结合中学语文课之教学,反映全国各地的教改经验及其动态,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兼顾教与学,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探讨学习方法和自学途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整本书阅读在跨学科学习中的"跨"与"整"路径探究

    朱武英金永春
    4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整本书阅读可以与跨学科学习有机结合.一方面,整本书阅读中关注学生的"兴趣点",运用跨学科思维丰富整本书阅读的多层次体验;关注学生成长中的"生长点"与"阻碍点",围绕跨学科主题讨论,挖掘整本书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关注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设计情境任务,驱动思维碰撞:整本书阅读"跨出去"更精彩;另一方面,跨学科并不意味着语文无限度地"跨",也不等同于简单的学科组合.聚焦整本书阅读的易忽略点,有效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聚焦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点,让语言文字成为跨学科学习的载体与支持,更好地将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落到实处:整本书阅读"整回来"更深刻.

    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整合路径

    深度解读文本的四维路径

    陈治勇郑慧琴
    5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合教学案例,从"化虚为实,斟酌虚词,烛照文本幽微""由显至隐,咀嚼句式,深入文本语境""知黑守白,关注留白,品味文本飞白""潜心俯观,立足全局,明了文本意脉"四个维度入手,由点及面,由微至宏,道出如何浅斟细酌,品出文本的温度.

    虚词文本语境留白文本意脉文本解读

    准确生动皆传情——《苏州园林》语言实践学习活动设计微探

    张莹
    5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语言运用情境中,设计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应是语文教学设计中研究的核心问题.《苏州园林》作为说明类文本,其语言准确、生动.既清晰地介绍了我国著名的园林建筑,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与力量,也深切地抒发了叶圣陶先生对苏州园林的眷恋与赞美之情.在具体教学中,需要通过设计具体的语言实践学习活动,引发对语言现象的初步感知,在语境中感受语言的运用,逐步实现对言语内涵和语言建构的深度感悟.

    语言运用语言实践学习活动说明文情感表达

    坚定文化自信 擦亮语文教材的中国底色——以新修语文教材七上为例谈语文教材的内在追求

    韩涵
    5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自信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具有深刻的学科范畴内涵.新修语文教材根据新课标精神,聚焦语文核心素养,在守正出新、稳中求进的总思路下,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素材,充实选文篇目、完善结构和内容设置、优化助学系统,改进美编设计,彰显了坚定文化自信的鲜明特征和内在追求.

    文化自信语文教材内在追求

    狼性背后的人性隐喻——《狼》中"狼"的形象辨析

    王清华
    6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狼》由清代小说家蒲松龄所创作,文中对于"狼"这一形象的刻画较为特殊,不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与神态描写将狼性的凶恶、残暴表现了出来,同时借助隐喻手法,将许多关于人性的深刻思考融入到"狼"形象中,使小说的故事性与思想性均得到较大提升.通过对作者刻画"狼"形象的细节分析可以发现,文中屠户所遇到的"两狼",同时具备贪婪、权衡、狡诈等特点,虽然有着狼的外表,但却充分体现出人性的复杂多变.

    蒲松龄《狼》狼性人性

    以实映虚 借景言志——《观沧海》的意象运用脉络探寻

    张海燕
    6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观沧海》通过沧海、碣石、山峰、岛屿等诸多意象的巧妙组合,使四言诗在诗句内容变化、复杂情感表达等方面的不足得以弥补,其意象运用极具艺术表现力.诗歌前四句以现实景物为意象,达到叙事与烘托氛围的目的,后两句则从实景描写延伸至虚景描写,借助基于现实的夸张想象,将诗歌思想情感内涵寄托其中,最后以尾句明确创作意图,将前文中的实景与虚景联系起来,达到借景言志的整体效果.

    《观沧海》意象借景言志

    谎言交织的"儒林"世相

    晁成江
    6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儒林外史》中的多数人物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爱说谎.把谎言作为一个探究专题,从谁在说谎、为何说谎、谎言的意义这三个方面进行探析,了解这些谎言在揭示作品主题、塑造人物形象、展现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功能和意义,可以深入地理解《儒林外史》的讽刺特色和文学价值.

    《儒林外史》谎言人物形象讽刺艺术

    基于单元统整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心理学智慧

    尹庆华
    6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新闻单元和《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为例,探索基于单元统整的整本书阅读心理学智慧,用大单元教学思路整合教材资源,优化课时结构,通过心理学同化学习原理迁移纪实文学阅读;用情绪原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建构"读人物"和"读事件"阅读图式,发展思维,激发对革命领袖人物的积极情绪,潜移默化育人.

    单元统整整本书阅读心理学智慧《红星照耀中国》

    文言散文深度学习的教学内容选择

    夏峥嵘
    7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诗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基于深度学习的文言散文教学有三个标准,即知识学习的充分广度、知识学习的充分深度和知识学习的充分关联度.文言散文教学的广度要求还原创作的历史情景语境,还原创作的民族文化语境.文言散文教学的深度要求从汉字学、信息学等维度深度解码符号和符号系统,深度建构意义.文言散文教学文本关联有四个维度,分别是文本、单元、教材内与外.

    文言散文教学深度学习广度深度关联度

    近体诗的"倒装"与格律

    黄婧筠
    7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词句的"倒装"是古代诗歌尤其是格律诗常见之现象,不少学生只能大体理解诗句的意蕴,但大多不能解释其"倒装"的缘由,以致学习时理解不畅,仿作时不得要领.从声律角度尝试解析初中教材中"倒装"的典型例句,重点从押韵、平仄、对仗、音步四个角度解开格律诗"倒装"的奥秘,从而使学生由"意"到"声",全面地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之美.

    古诗倒装合辙押韵协调平仄对仗工稳符合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