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月刊

1002-2155

西安市雁塔区陕西师大校内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Journal Chinese Teaching Reference for Secondary School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教学刊物。旨在紧密结合中学语文课之教学,反映全国各地的教改经验及其动态,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兼顾教与学,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探讨学习方法和自学途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古代诗文诵读单元情境设计思考——以《念奴娇·过洞庭》为例

    刘丹
    39-41页

    不愿论簪笏 悠悠沧海情——在"对话"与"争论"中生成课堂

    徐心玥
    42-45页

    借助教学支架"登高"

    张新梅宋明镜
    4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淮高老师教学《登高》,是运用教学支架解读古代诗歌的有效实践.陈老师引用刘勰《文心雕龙》中"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抓住"睹物"和"兴情"两个关键词,引导学生在读、品、赏、悟中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悟情感.在体悟情感环节,陈老师补充其他登高诗以提供教学支架,让学生理解杜甫的诗圣情怀,实现了诗歌教学中真正的"登高".

    《登高》教学支架教学实践

    《包身工》研习任务设计

    王宏哲
    48-49,56页

    缘同化异:《齐桓晋文之事》的劝说智慧

    李旭山
    5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孟子和齐宣王之间有根本的分歧:齐宣王惦记着称霸,孟子则琢磨着施行仁政.孟子不愿过早暴露这一根本分歧,而是运用"缘同化异"的思路完成了劝说:引出怜悯之心与百姓话题→讨论愿不愿施行仁政→阐述如何实施仁政."缘同化异"的底层逻辑是:仁政是齐宣王实现四方来朝的必要手段,也应是最终目的.孟子的"缘同化异"可提炼出"认识问题→态度问题→做法问题"等劝说范式.

    《齐桓晋文之事》劝说智慧缘同化异

    无思辨 不语文——关于思辨教学的三点思考

    刘兆勋
    5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辨能力强调情感特质和认知技能的结合,然而,当下的高中语文课堂在高考的束缚和教师的灌输之下,缺乏鲜活思想的引领.从联系、发展、全面三方面进行初步探析和研究,力求在课堂上实现知识的获取和思辨能力的培养,以期进一步丰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思辨思辨教学联系发展全面

    于平凡风物间看个体生存困境及出路——我读冯至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王凌华
    5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冯至20世纪40年代的散文名篇.对这篇散文的解读,一般着眼于其诗性特质、美学意蕴及悠远哲思等,甚至有人认为这篇散文表明作者逃避国难现实,一味追求精神上的超越,类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鉴于此,试图从对平凡风物的叙写来看冯至对现实的观照,寻觅作者传达出的抗战语境下个体的生存困境及出路.

    平凡风物抗战个体生存困境出路

    互文本:发现"小于一"中的整全诗意——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迷娘(之一)》为例

    金晖
    5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研究本身就包含"互文本"的阅读方向,以课堂为载体,进行互文本阅读鉴赏,是用文学这一内在秩序的节奏形态尝试建构"我"的"存在的家".本文试以统编版必修(下册)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迷娘(之一)》为例,以互文本理论架构群文阅读体系,分析探究"小于一"中的整全诗意——诗性性格:文学人物符号化意绪.内在秩序的诗意化节奏:苦难与归家.

    互文本整全诗意存在的家

    周朴园人物形象解读

    胡郡仪
    6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国戏剧的杰出代表作,《雷雨》生动地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封建色彩浓郁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情态和独特形象,剧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极为成功.深入剖析人物是学习戏剧的关键,本文旨在结合时代背景与戏剧情节解读周朴园的人物形象,深入探究其形象的独特性、复杂性和悲剧色彩.

    周朴园人物形象独特性复杂性悲剧色彩

    挖掘留白作用 培养思辨思维

    朱玲
    6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计白当黑"是一种书法创作法则,指空白处与笔画线条一样,在整体布局上起到重要作用,文学作品中的"留白"也是如此.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将其视为纯粹的写作手法,仅仅从考试的角度,进行作用或效果的答题训练,将其与学生的深刻、批判等思辨思维培养割裂.本文重点从分析形象留白、辨别主题留白等角度,探究如何挖掘留白作用,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多元.

    留白思维深刻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