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杨发展

月刊

1002-2147

029-85308197 85212152

710062

陕西师范大学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教学刊物。为提高中学政治课教学质量和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服务;为思想政治课改革服务。紧密配合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反映全国各地的政治课改革,教学中的新鲜经验和政治理论研究中的新观点及积极开展思想政治课教研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的新情况。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努力成为"三知"教师

    蒋健向盼盼
    1页

    人物介绍

    3页

    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三步走"策略——以"锚定中心任务 探寻富强之路"为例

    周怡
    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旨在通过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新时代,课程实施应注重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融入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通过走新、走心、走实"三步走"策略,可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作用。

    思政课立德树人党的二十大精神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道德与法治教学

    闫春江
    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文化建设、文化教育等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努力做到结合教材、结合生活、结合时事、结合内外,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努力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文化思想教材文化自信

    思政课要增强为党育人意识

    吴建
    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治性是思政课的首要课程属性,政治认同是思政课要培养的首要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的本质在于认同、拥护党的领导。因此,思政课教学重心在于增信党的领导,种种偏离这一课堂重心的现象亟须纠偏。思政教师贵在涵养党性修养,强化为党思维和政治自觉,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以生为本,循品德形成之规律,觅童心向党之良策。

    思政课政治认同党的领导党性修养

    基于问题解决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以"参与民主生活"教学为例

    曲丙燕
    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问题解决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通过设计驱动问题、构建任务情境,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从问题解决的教学要求出发,立足真实生活情境帮助学 生在发现问题、分析 问题、解决问 题过程中提升社会参与能力,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时,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驱动问题问题解决深度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

    要义.真义·本义:"大思政课"教学的实践逻辑

    何振华陈雪芸
    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正值改革创新之际,"大思政课"的提出恰逢其时。为了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通思政课堂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壁垒,把宏大的时代、鲜活的实践、生动的现实所蕴含的丰富育人元素挖掘出来,需要把握好"大思政课"的特色内涵、价值意蕴,充分激发其铸魂育人的教育伟力。

    大思政课实践逻辑教学策略

    主题情境观照下的思辨教学要凸显『四性』

    严卫林
    19-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辨能力是学习的高阶能力,也是新课程倡导的关键能力之一。道德与法治思辨教学是提升学生思维水平、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是激发课堂活力、提升课堂品质、提高课堂效率的需要。提高道德与法治思辨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问题的思辨性、情境的主题性、活动的生活性、教师的亲近性诸要素。

    思辨教学问题情境活动

    提升幸福力:初中思政课教学的应有之义

    黄琳琳
    2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的归宿是生活,生活的追求是美好与幸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幸福。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阶段的思政课,构建灵动、激情、和谐、诗意的幸福课堂是教师的不懈追求。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立足师生幸福力提升,从生活情境、深度参与、多元评价等维度,提升学生的获得感、效能感、归属感。

    幸福力获得感效能感归属感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情理共生教学实践

    黄玉华
    2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强调通情达理、情理共生。深描情理共生的教学画像,需要有促进情理共生的实施路径与达成实效。核心素养导向是情理共生教学实践关注与聚焦的核心命题。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习 目标追寻情理共生,学习任务驱动情理共生,学习评价促成情理共生。

    情理共生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