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资源开发与市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资源开发与市场
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
资源开发与市场

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

月刊

1005-8141

zykfsc@163.com;zykfysc@188.com

028-68107829;68107828

610015

成都市一环路南二段24号

资源开发与市场/Journal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省科学技术厅主管,四川省自然资源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涵盖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重点刊登国内以自然资源为主、兼顾社会经济资源的科学理论研究的创新成果,资源开发中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以及资源与环境、资源管理、开发与保护等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化转型对体育企业创新的影响——基于沪深A股企业的实证

    黄辉张云轩陈捷赵芳...
    741-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新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也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深刻揭示数字化转型与体育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对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2012-2021年沪深两市A股体育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对我国体育企业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对体育企业创新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数字化转型对体育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降低人力资本投入、优化创新人员结构和提高运营效率来实现;数字化转型对体育企业创新的正向影响更显著地存在于国有体育企业.

    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企业创新中介效应异质性检验

    双创视角下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兼议传统金融竞争的门槛效应

    李锦李明亮蒲娟余国新...
    751-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普惠金融为农业经济韧性水平提升指明新的方向,对保障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农业经济韧性综合水平指数,利用面板回归模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增强农业经济韧性;分维度看,覆盖广度对农业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最大,使用深度次之,数字化程度最小;分区域看,数字普惠金融对东部地区农业经济韧性的推动作用优于中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能通过促进农村创新、创业提升农业经济韧性水平;传统金融竞争在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业经济韧性水平提升中存在门槛作用,传统金融竞争越激烈,对农业经济韧性水平的提升作用越强.未来应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因地制宜协调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高农村地区创新、创业活力,引导传统金融良性竞争.

    数字普惠金融农业经济韧性农村创新创业传统金融竞争

    中国西部地区体旅融合发展的时空差异及其数字化影响研究

    余喆黄甜陆元兆
    759-7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寻中国西部地区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时空差异及其数字化影响,采用2012-2021年中国西部地区12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ESDA方法、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体育与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整体上高于体育产业,二者有较高同步性;②西南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西北地区,四川、陕西和云南位于发展前列;③体旅产业的耦合协调程度整体较低,多数处于起步阶段,但融合度在不断提高.另外,不同省份间存在区域异质性,呈现"西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④体旅产业耦合协调度存在正向空间聚集特征,且聚集程度表现出增强趋势;⑤数字化发展对体旅融合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据此,从空间交互、数字赋能、因地制宜、政市结合4个方面提出优化体旅融合发展的建议.

    体旅融合时空差异数字化西部地区

    共生视角下古镇文旅融合的演化过程与机制——以阳朔镇为例

    杨立国宁旺芬
    770-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国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目标,必须坚持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基于共生理论构建古镇文旅融合共生的分析框架,并选取阳朔镇作为案例对象,通过参与式观察、文本分析和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分析阳朔镇文旅融合的演化过程与机制.结果表明:①阳朔镇文旅融合的过程即文旅的共生演化,其权力关系、产业体系、时空环境和功能意义等共生要素都发生了流动和变化;②阳朔镇文旅融合的演化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经历了要素共生、结构共生和功能共生3个阶段,表现为实现文旅共生资源集成,文旅共生产业扩张,最后完成文旅共生价值创造的演化过程;③权力作为主导力,资本作为推动力,惯习作为支撑力共同推动了阳朔镇文旅融合的演化,权力的博弈主导着文旅资源的分配,资本的运作逻辑推动文旅融合从要素走向功能的深度融合,不同行动者的惯习塑造了文旅融合的场域,同时又随着场域的发展被重塑.

    共生理论古镇文旅融合文化旅游演化过程阳朔镇

    游客凝视与权力叙事:一个分析视角——以西江千户苗寨旅游生态场域的多元治理为例

    李锦宏郝彦博
    780-7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民族村寨旅游已成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选取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作为研究案例地,运用共生理论、场域论构建民族村寨旅游生态场域,通过旅游凝视理论,运用Amos软件分析被凝视主体施加力量的权力叙事行为路径系数,据以探讨凝视主体的共生交互与协同治理逻辑.结果表明:①民族村寨旅游生态场域存在多元主体交互凝视,附加主体"非人形化"叙事行为间接参与叙事;②游客凝视视角下,游客与各主体之间交互共生与政府的监督管理、办事有效、居民的民风淳朴、易于沟通、企业的诚信经营、服务良好等权力叙事行为显著正相关;"主客凝视"对于构造"多元治理—持续增效"的民族村寨旅游生态场域影响最强;③基于游客凝视的视角,游客对居民的民风淳朴、原真性体验,特色鲜明等权力叙事行为认知较好,对政府的监督管理、政策优惠、办事有效等权力叙事行为上同意感较强.

    游客凝视生态场域共生理论旅游治理

    旅居生活化:乡村康养旅居者日常行为及空间实践——以河南东坪村为例

    陈水映李勇徐燕白景锋...
    790-8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健康中国背景下,乡村康养旅居是健康和旅居结合的创新实践.文章选取典型案例地东坪村,从日常行为视角切入,采用真实的在地观察、深度访谈、行为场景分析等研究方法,立足于微观层面对乡村康养旅居者日常行为特征及日常行为的空间实践进行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①乡村康养旅居者日常行为具有规律性、异地延续性和协商性,所寻求的是有序的、可控的、理性的生活化康养旅居实践.②乡村康养旅居者以院落作为日常行为空间实践的核心场域,形成了一套与院落空间相互作用、相互调适的生活化空间互动法则,院落空间成为他们践行康养旅居生活和体验"在家感"的理想空间.③乡村康养旅居者日常行为与乡村原生态生活空间进行深度互动,践行生态、简单、健康的乡村本真生活;他们还表现出对空间功能要素的自在性和自由性体验,超越空间功能要素限制,呈现出生动、活泼、自由的生活化空间实践特征.由此,研究提出对乡村康养旅居者的新理解——旅居生活化,为深入理解乡村康养旅居者行为特征及乡村康养旅居地科学发展提供新思考和经验启示.

    乡村康养旅居者旅居生活化日常行为空间实践东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