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资源开发与市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资源开发与市场
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
资源开发与市场

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

月刊

1005-8141

zykfsc@163.com;zykfysc@188.com

028-68107829;68107828

610015

成都市一环路南二段24号

资源开发与市场/Journal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省科学技术厅主管,四川省自然资源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涵盖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重点刊登国内以自然资源为主、兼顾社会经济资源的科学理论研究的创新成果,资源开发中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以及资源与环境、资源管理、开发与保护等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旅游型传统村落活力及其定量测度

    单人杰邹君张珍
    961-9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界定旅游型传统村落活力的概念,从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形态5个方面构建旅游型传统村落活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地勘察、文献查阅、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获取数据,对案例村勾蓝瑶寨的活力进行定量测度.结果表明:①勾蓝瑶寨处于较高活力等级,但也存在一定的失活问题;在五大活力系统中,活力最强的是文化系统,活力最弱的是经济系统;②在活力贡献方面,系统层中贡献度最高的是文化系统;要素层中,文化、社会、形态三系统的设施与场所是活力贡献的主要因子;③在失活贡献方面,系统层中失活贡献因素主要是经济系统;要素层中,经济、文化、形态三系统的使用与活动是导致失活的主要因子.

    旅游型传统村落活力指标体系定量测度勾蓝瑶寨

    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测度与时空演变

    谢会强朱雪峰
    970-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与影响因素研究,有利于统筹推进新发展阶段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 2011-2021年中国各省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采用核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探究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的时空差异,并运用GML指数分析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整体处于中低水平,但随时间的推移呈现持续改善的趋势;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存在多极分化但极化现象逐渐减弱,同时呈现"东北—东—中—西"依次递减的阶梯式空间分布格局;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总体差异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差异主要源自组间差异和超变密度差异,组内差异贡献率相对较低;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指数呈增长趋势,其中技术进步是各地区环境治理绩效提升的主要原因.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需要增加资源投入、优化产出结构,强化区域协同发展,促进区域内部平衡,并通过提高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推动技术创新来实现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和技术进步.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时空差异动态效率影响因素

    喀斯特地区土地流转如何促进农户增收?——基于8省3 678户的经验证据

    伍国勇张洲羽闵文斌卢凤雏...
    979-9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充分发挥喀斯特地区土地流转的农户增收效应是推进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渠道.基于中国喀斯特地区8个省区市3 678户农户微观调研数据,采用有序Logit模型、倾向得分匹配法、KHB方法等,考察土地流转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土地流转显著提升了喀斯特地区农户家庭总收入水平,土地流转户收入水平较未参与流转户约高出12.86%;②相比于土地转入户,土地转出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更为显著;③外出务工和家庭创业在土地转出影响农户收入关系中起中介作用,解释比例分别为17.18%和4.63%;农业机械化在耕地较为平整的转入户对收入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解释比例为16.93%;④土地流转对种植经济作物、耕地较为平整、灌溉条件较好的农户家庭总收入影响显著为正.为此,建议进一步健全喀斯特地区土地流转机制,促进非农产业发展,加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喀斯特地区特色高效农业,鼓励更多农户积极参与土地流转.

    农户土地流转收入增长中介效应喀斯特地区

    双重环境规制视角下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异质性研究——来自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对比分析

    王磊税璐瑶
    988-9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规制是保护环境的重要工具,在以"绿色"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现实需求下,探究环境规制对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基于"双重"环境规制视角,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2012-2021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开展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和城市群内部城市层级划分,应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比分析环境规制影响城市群及内部各层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①三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京津冀发展趋向单极化、长三角发展趋向全面化、珠三角发展趋向高速化;②双重环境规制利于长三角、珠三角高质量发展,不利于京津冀高质量发展;正式环境规制利于三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非正式环境规制利于京津冀和珠三角高质量发展,不利于长三角高质量发展;③双重、正式、非正式环境规制对城市群内中心、次中心、外围城市高质量发展空间异质性显著.由此,提出关注城市群发展差异、制定适宜环境规制政策等建议.

    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双重"环境规制空间异质性

    开放视域下京津冀城市群工业集聚与碳排放间关系研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与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

    刘媛媛杜伟航
    1000-10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研究工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可为制定区域减排政策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参考.基于工业产出密度指数,采用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2010-2021年的面板数据,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工业集聚与城市人均碳排放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工业集聚与本地人均碳排放之间存在典型的正"U"形曲线关系,并与区域内经济水平相近的城市存在倒"U"形曲线关系;人均碳排放呈现高高集聚或低低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且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城市间人均碳排放表现为替代关系;贸易开放可以成为工业集聚影响人均碳排放的中介变量,即工业集聚通过贸易开放的规模、技术、结构对人均碳排放产生曲线间接效应.

    工业集聚碳排放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效应京津冀城市群

    海岛地区碳排放脱钩效应及驱动因素研究——基于Tapio脱钩指标和LMDI分解模型

    狄乾斌侯智文陈小龙
    1010-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岛作为陆海复合生态系统的典型地带,通过科学测度海岛的碳排放强度及其脱钩效应,可以为海岛低碳绿色发展模式确定和实施路径选择提供依据.基于IPCC碳排放核算方法及线性插值法,构建海岛地区碳排放测度模型,以中国12个县级海岛为案例区,测算其2000-2020年的碳排放规模,采用Tapio脱钩模型及莫兰指数空间自相关法揭示其脱钩状态和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并运用LMDI分解方法探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海岛县域碳排放总量与经济发展均呈增长趋势,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增长的速率相当;②海岛县域碳排放量多种脱钩类型共存的特征突出,弱脱钩成为主导性脱钩状态,低碳经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③海岛县域脱钩效应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性,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崇明区成为典型脱钩优势区,嵊泗县、长岛县脱钩状态欠佳,呈现脱钩不稳定与区域不均衡的状态;④碳排放强度、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对碳排放具有正效应,而财政政策、经济发展具有负效应,且经济发展效应保持平稳状态.基于海岛县的脱钩态势,提出了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大财政支持等差异化政策措施,助推"双碳"目标.

    碳排放海洋经济增长脱钩效应空间分异海岛县

    基于稻米特质化生产溯源的乡村产业振兴策略研究

    罗光强
    1020-1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到底如何从乡村禀赋资源配置到农产品产业的特质化发展是一个需要从学理上回答的紧迫性问题.基于此,本文以新发展观为视角,以稻米特质化生产为参照系,构建以农产品特质化生产为中心的乡村产业振兴行动理论框架.研究表明,农产品特质化生产是基于农产品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深度融合、持续演变的文明进化结果,是支撑乡村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演进的自组织载体.因此,解决当前乡村产业振兴行动诸如动能衰减、产业空洞、社会空心等痼疾难除的问题,必须按照农产品特质化生产的理论,遵循农产品特质化生产的历史演进规律,推动以农产品特质化生产为中心的"一村一品"与"一县一特"乡村社会建设,真正实现以乡村产业振兴行动的乡村振兴战略.

    稻米品牌特质化生产特质农产品乡村产业振兴

    绿色物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及时空演化研究

    张旭张春雪王晓玉袁旭梅...
    1029-1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和绿色物流分别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与具体表现,如何有效推进三者协调是实现更高水平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构建绿色物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国30个省区市三维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的时序演进与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全方位研究.结果表明:时间上,三维系统综合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度呈逐年上升趋势,耦合协调水平处于耦合型发展阶段,而双维系统多处于磨合型发展阶段,贡献度有待加强;空间上,三维系统综合水平、耦合协调度及其制约因素均存在空间分异性,呈现"东中高,西部低"的分布格局,表现出"中间水平区域多,高低水平区域少"的橄榄型分布特征.据此,从补齐发展短板、推进双维系统协调发展、优化空间布局方面提出绿色物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协调发展提升建议.

    绿色物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

    新冠肺炎疫情扰动下经济韧性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王子暄谭俊涛
    1039-1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考察长三角地区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的经济韧性水平变化,有利于中国城市群疫后经济恢复与高质量发展.从抵抗性和恢复性两个过程维度,采用多指标核心变量法探究了长三角地区在疫情冲击下的区域经济韧性时空演化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识别了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长三角地区整体经济韧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属于高抵抗性—高恢复性类型,区域经济韧性整体水平较高,其中GDP经济韧性表现最为稳定;②区域经济韧性动态演变的省域差异显著,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性分布特征,东西区域发展不平衡;恢复阶段的低韧性水平城市数量大幅增多,城市间韧性水平差距缩小;③产业结构、创新转型、政府管理、金融支撑是经济韧性提高的主要驱动因素,疫情扰动带来的负面影响较为明显.

    韧性区域经济韧性新冠肺炎疫情长三角地区

    科技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互动机制研究——以滇桂黔15个地区为例

    潘柳榕黄林
    1047-1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金融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利用熵值赋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滇黔桂15个地区的科技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总水平及二者之间的耦合程度,并利用PVAR模型实证检验二者之间存在的互动作用.结果表明:①从长期来看,滇黔桂15个地区的科技金融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增长的趋势,但增长幅度在15个地区之间却存在较为显著的差距;②滇黔桂15个地区的科技金融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耦合效果虽不够理想,但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③滇黔桂15个地区的科技金融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互动作用,科技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作用要大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科技金融的影响作用.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优化滇黔桂地区科技金融资源配置,健全和完善滇黔桂地区科技金融创新机制,推进滇黔桂地区科技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创新科技金融和科技产业发展等政策建议,以提升科技金融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度,促进滇黔桂地区科技金融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协同发展,形成滇黔桂地区科技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共享区域.

    科技金融经济高质量发展互动机制滇黔桂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