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资源开发与市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资源开发与市场
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
资源开发与市场

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

月刊

1005-8141

zykfsc@163.com;zykfysc@188.com

028-68107829;68107828

610015

成都市一环路南二段24号

资源开发与市场/Journal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省科学技术厅主管,四川省自然资源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涵盖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重点刊登国内以自然资源为主、兼顾社会经济资源的科学理论研究的创新成果,资源开发中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以及资源与环境、资源管理、开发与保护等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自然之声"能让游客更愉悦吗?——基于心理实验法的分析

    杨敏杨淼甜
    1121-1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景观的内涵不断拓展,声景观逐渐成为深化游客体验、提升满意度的重要途径.基于具身认知理论与声景观视角,将心理学实验方法与传统问卷调查相结合,综合探究自然类景区中声音、游客对声音的主观评价与游客情感之间的关系,并利用社交媒体数据进行验证和补充.研究发现:有基调声且响度适中时被试的情感均值最高,其次是响度大,第三是响度小;被试感受到的声音放松度对其情感状态影响最大;有基调声且响度适中的基调声可以提升游客情感值,使其保持比较高的情感状态.

    情感声景舒适度协调度放松度

    1980-2020年黄河流域生态用地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研究

    宋钰张全景翟腾腾潘涛...
    1128-1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黄河流域长时间序列生态用地时空格局及其演变异质性,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于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五期中国科学院土地利用遥感数据集,采用土地利用追踪技术、重心迁移轨迹模型与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用地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研究.结果发现:①1980-2020年黄河流域生态用地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上游和中游地区,占总面积的69.770%-70.411%,数量结构呈倒"N"型规律,其中,草地和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林地和水域呈增加趋势.生态用地转移以草地与林地、未利用地和耕地互转为主,转出区域主要发生在上游.②各地类动态度变化具有明显的时序和空间差异特征,林地空间动态度呈现迂回的迁移特征,草地动态度呈现空间"集聚—分散—集聚"的特征,水域变化分布均匀且较高动态度区域逐渐南移,未利用地动态度在中游地区变化差异较大.③生态用地重心位于吴忠市,迁移方向西偏北,迁移轨迹呈三角形,共迁移40.643km.其各地类迁移方向均呈现相反方向往复迁移特征,迁移幅度在不同时段差异明显.生态用地空间格局趋向不稳定,经历了先收缩后扩张、再次收缩后又扩张的波动性增长过程.

    生态用地时空格局遥感弦图黄河流域

    城镇化、技术创新影响全要素能源利用效率的中介效应研究——来自黄河"几"字弯的实证

    薛建春张安录孙斌
    1140-1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全局参比Malmquist模型测算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城市2006-2021年的全要素能源利用效率,分析GML指数变化与全要素能源利用值的变化,利用三阶段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城镇化、技术创新对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城市全要素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黄河"几"字弯大部分城市的全要素能源利用效率值呈现增长态势,且资源型城市高于非资源型城市,省会城市低于非省会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是城镇化促进全要素能源利用效率的部分中介;经济增长是技术创新促进全要素能源利用效率的完全中介;降低环境污染是技术创新促进全要素能源利用效率的部分中介.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各城市应构建现代经济能源体系,加速产业升级与城市转型,建设低碳零碳负碳工程,推动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绿色发展齐头并进.

    全要素能源利用效率城镇化技术创新GML指数中介效应模型黄河"几"字弯

    福建省红色文化资源的空间特征及活化利用研究

    陈晓斌储德平王梓宁
    1149-1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的见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以福建省为案例地,采取数理统计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对1 131处红色文化资源的空间特征进行研究,探索区域内红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的实践进路.结果显示:①福建省红色文化资源类型可分为革命机构旧址、历史事件遗址、先烈陵园墓碑、革命人物居所、综合性纪念馆5类,其中革命机构旧址数量最多;②资源分布呈现出西南多、东北少的格局,集中在闽西地区的龙岩、三明两市;③各类型红色文化资源的最邻近指数均为集聚型,总体分布呈现"一区一带多核"的特征,革命机构旧址的集聚核心区与总体的块状集聚区相似,历史事件遗址呈块状分布,革命人物居所出现"串珠式连片",先烈陵园墓碑、综合性纪念馆均以点状分布居多.据此,阐明活化利用的基本遵循,从空间活化、教育活化、文旅活化、数字活化提出实践进路.

    红色文化资源空间分布活化利用福建省

    新型城镇化视域下安徽省碳排放网络建构研究

    宣蔚张雯赵静陆妍霏...
    1157-1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发展新型城镇化及推进区域碳减排的双重压力下,探索兼顾二者综合效应的空间关联网络具有重要意义.依据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结合地理空间数据和碳排数据,运用改进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2011-2019年新型城镇化视域下的安徽省碳排网络进行构建,并确定其中影响城市碳流动的关键关联要素.结果表明:①长期来看,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对于促进区域碳减排具有重要积极作用;②安徽省中东部城市的点入度保持在较高水平,南北部城市的点出度保持在较高水平,位于中部地区的凝聚子群对周边城市的联动影响更大;③城市间相似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显著影响碳排网络的构建,其中相似的经济城镇化水平对网络影响最大.

    网络结构碳排放新型城镇化多元系统关联要素

    多维视角下都市圈同城化空间特征识别与发展策略研究——以武汉都市圈为例

    邹游向梦旭李桂媛
    1166-1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同城化是都市圈发展的重要目标,定量探究都市圈同城化空间特征,对都市圈实现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都市圈为例,从空间拓展、交通、人口、经济产业、公共服务的多维视角,综合运用夜间灯光、路线规划API在内的多源数据对都市圈同城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①武汉都市圈建成区呈"一核心迅速扩张,多散点稳步拓展"的空间特征;②驾驶等时圈呈"北高南低,中心高四周低"态势,公交等时圈则出现等时圈变形和飞地,"武鄂黄黄"核心区与"一小时通勤"目标存在差距;③人口密度分布呈"中心稠密,四周分散"的不均衡格局,人口跨市流动强度呈"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武汉是周边城市跨市流动的首要选择;④都市圈产业专业化及高级化程度不断提高;⑤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呈现"一核心,多中心"空间格局,部分设施有待优化配置.依据研究结论,从空间层面提出发展策略.

    都市圈同城化多源数据空间协同发展武汉都市圈

    中国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其分布动态演进

    王思薇侯琳琳
    1176-1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顺应数实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推行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是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助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在运用投影寻踪模型分别测度中国30个省份2012-2021年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区域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水平,并运用标准差椭圆与核密度估计方法深入分析全国及四大区域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及动态演进规律.结果表明:①全国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稳步上升的向好态势;②中国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水平分布重心呈现向西向南移动的趋势,且椭圆面积与长短半轴均表现出在波动中呈扩大之势,存在明显扩散效应;③区域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水平及其增速均具有梯度分布特征,且融合发展水平较低省份的追赶效应凸显,呈现出省际差距逐渐收敛的趋势;④全国范围及四大区域融合发展水平均表现出一定的多极分化效应.

    数字经济制造业融合发展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

    数字经济赋能生态福利绩效提升的效应分析

    夏咏余琪霞张振莉
    1188-1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发展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居民福祉提高的重要途径.基于2011-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和SBM模型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与生态福利绩效值,运用T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方法考察了数字经济发展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生态福利绩效提高,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②异质性分析表明,高数字经济水平组和低数字经济水平组均能促进生态福利绩效提高.此外,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促进东部地区生态福利绩效提高,但对中西部地区并未产生显著影响;③数字经济通过提升经济规模、升级产业结构以及技术创新显著促进了生态福利绩效提高.为此,提出持续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技术创新、针对中西部地区制定差异化战略等建议,以期为提高中国生态福利绩效提供借鉴和启示.

    数字经济生态福利绩效Tobit模型中介效应

    中国饲料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其时空格局演进研究

    周珊杨香春叶永玲
    1198-1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饲料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对树立大食物观、实现农业强国战略和中国式现代化有重要作用.依据高质量发展内涵特征对中国饲料产业链2000-2021年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借助莫兰指数、马尔科夫链等分析方法探究其时空特征与演变规律.结果表明:①中国饲料产业链经历了发展调整期、稳定发展期和快速发展期;②产业链发展空间关联性逐渐增强,并表现出"高—高"、"低—低"集聚和"高—低"分散类型;③产业链发展下行压力较大,"高质量极"和"中低质量陷阱"集聚效应明显;区域背景具有"等级锁定"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④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产业、关键发展内涵和关键发展指标分别是种植业、协调发展和饲料粮保障水平;⑤区分资源推动型、产品导向型和需求拉动型3种产业链类型,提出"宜种则种,宜产则产,宜牧则牧"的产业链空间布局优化.

    饲料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时空格局演变空间自相关Markov链障碍度模型

    长三角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测度及时空演变规律

    王锋赵慧范文娜燕彬...
    1211-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紧扣协议分工理论与高质量发展五大理念,采用面板熵权法测算了 2007-2020年长三角41个城市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水平,并综合空间探索性分析方法与空间马尔科夫方法揭示了长三角地区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时空动态演变趋势.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地区的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及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总体呈逐步上升趋势,且高质量发展水平高于产业一体化水平;②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直辖市/省会城市高、东部高于西部、中心城市高于边缘城市"的特征;③各地区的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具有空间依赖性,当周边城市等级高于本地区时,则会拉动本地区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具有"扩散效应";④长三角地区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聚类模式相对稳定,短期内不易改变.

    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时空效应空间马尔科夫链LISA马尔科夫链长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