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临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临床研究
中医临床研究

王仰宗

半月刊

1674-7860

zy@cjocm.cn

010-59431886

102218

北京市昌平区102218-59信箱

中医临床研究/Journal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的中医药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分析

    连文静孙一华赵鹏玲孙子渊...
    1-8,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中医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的用药规律及潜在作用机制,以期为后续实验研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中文文献,建立处方数据库,运用Excel、SPSS、OriginPro、Cytoscape对处方数据库中相关中药进行频次统计、性味归经分析、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检测核心药物的潜在作用靶点及通路,从TCMSP、Disgenet等数据库获取核心药物与疾病的相关靶点信息,筛选交集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导入Cytoscape3.9.1 绘制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通过网络拓扑分析得到核心靶点.最后分子对接验证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结果:共纳入63 篇符合条件的相关文献,涉及 162味中药,其中皂角刺、甘草、柴胡、蒲公英、当归等使用频次最高;药物性味以温、寒及苦、甘、辛为主,主要归肝经、肺经、胃经、脾经.关联规则分析共获得 10 个药对,9 个药组,其中当归-黄芪出现频率最高;聚类分析得到 7 个聚类方.核心药物组合"当归、黄芪、皂角刺、金银花、蒲公英"与GLM的交集靶点16个,经拓扑分析得到9个关键靶点,包括白蛋白(Albumin,ALB)、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 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血清白细胞介素-6 等.运用DAVID平台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主要涉及缺氧诱导因子 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成分与靶点对接良好,其中木犀草素与ALB结合性最好.结论:治疗GLM以补气养血、托疮生肌为主要治法.方药以补虚药为主,辅以清热药,核心药组通过调控HIF-1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发挥治疗作用.

    数据挖掘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乳腺炎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延胡索-鹿衔草药对治疗癌症疼痛的作用机制

    胡悦姜庆辉马宝柱迟文成...
    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延胡索-鹿衔草药对治疗癌症疼痛的作用机制.方法: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分别检索延胡索、鹿衔草的成分及作用靶点,并对照UniPort蛋白数据库进行匹配、校正、筛选,获取药物的最终靶点,并将结果导入Cytoscape3.9.0 构建药物-成分-靶点图.分别在GeneCards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筛选癌症疼痛的靶点.在Venny 2.1.0 中,导入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绘制韦恩图,取得交集靶点.再将交集靶点通过STRING网站、Cytoscape3.9.0 进行拓扑分析,筛选后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基于DAVID数据库、微生信平台对筛选后的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并绘制作图.最后应用分子对接技术验证核心成分与靶点蛋白的结合能力.结果:通过查找、筛选获取药物成分共 56 个,其中延胡索 49 个,鹿衔草 7 个;药物靶点 203个;疾病靶点 6 020 个;交集靶点 182 个.按照度值获得药物有效成分为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等,有效蛋白靶点为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1(Akt Serine/Threonine Kinase 1,AKT1)、肿瘤抑制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Jun原癌基因(Jun Proto-Oncogene,JUN)、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等.在GO分析中,生物过程主要参与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转录的正调控(DNA模板),药物反应等 240 条过程;细胞组分主要参与核、质膜、细胞质等 27 条;分子功能主要参与结合蛋白、酶结合、相同蛋白结合等 48 条.KEGG富集分析中,靶点主要涉及癌症通路、磷脂酰肌醇 3 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癌症中的蛋白多糖、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uman T-lymphotropic Virus,HTLV)感染、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1信号通路等94条通路.核心靶点蛋白与活性成分的对接验证也均显示有良好的结合性.结论:延胡索-鹿衔草药对是通过多靶点、多通路来干预癌症疼痛的,其主要机制可能与抗炎、调节神经的过程有关,这为临床中中药对癌症疼痛的干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延胡索鹿衔草癌症疼痛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基于"扶正祛邪、带瘤生存"理念探析郑玉玲教授治疗肺癌经验撷英

    刘道新刘江涛臧云彩谢秋利...
    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肺癌是近年来多发的恶性肿瘤之一.西医对肺癌的治疗以手术、化疗、放疗及靶向药治疗为主.肺癌患者经过手术治疗或反复的放化疗后,机体阴阳正气皆衰,会出现骨髓抑制引起的继发白细胞减少症及乏力、消瘦、久咳等其他不良反应.肺癌的治疗病程较长,对于不能耐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带瘤生存成为了很多肿瘤患者延长生命和获取良好生活质量的选择.临床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积极使用中医药进行治疗,长期带瘤生存可明显提高受益率和长期存活率.河南中医药大学郑玉玲教授从事中医药治疗肿瘤疾病临床研究工作 40 余年,在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方面造诣深厚.她认为正气不足是肿瘤的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肺脏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痰湿、气滞、瘀血内生,各种病理因素相互错杂,郁结于肺发为肿瘤.郑教授强调肿瘤的治疗当是整体性综合治疗,用药给机体良性环境则疾病往良性发展,即正气进一分,邪气就会相应的后退一分,从而达到扶正祛邪,和肺癌共存,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的目的.文章结合案例,介绍郑教授对肺癌成因的看法、治法,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肺癌相关疾病提供参考.

    肺癌治则名中医经验薯蓣丸

    傅文录从"扶阳三法"治疗阳虚型子宫内膜癌经验

    王新鑫恽海峰蒋春波马涛...
    2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子宫内膜癌在中国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好发于更年期和绝经期妇女.钦安卢氏扶阳医学发展历经二百余年,在子宫内膜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中疗效显著,可重复性强.其中,尤以脉定药、立法治病和次第分明的治疗策略,发前人之所未发,别成一派之学术.傅文录老师作为扶阳医学的领军人物,在恶性肿瘤等疑难杂症的治疗中经验丰富,屡起沉疴.傅老师秉承扶阳派"无火不生,无火不化"的学术思想,认为阳虚内寒,瘀污阻滞是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根本.患者下焦阴凝寒结而微阳难以启发,导致人身升降失调而一气不能周流,同时肾水不暖无法滋生肝木,肝郁受阻则失于调达疏泄,气机阻滞导致瘀血产生.治疗上应遵循"解表祛邪-建中理中-纳下填精"的治病次第,综合运用桂枝法、附子法、附桂法及非附桂法,固中宫,调升降.治疗原则当以温补脾肾为本,兼顾疏肝暖脾,并注意活血化瘀法的运用.用药上以大剂量姜桂附为主,助其气化,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并辅以行气化瘀之品,疏肝解郁,祛瘀生新.围绕任、冲与督脉,以扶阳抑阴为体,气化消瘀为用,最终实现水火既济、木土相协和金木交并的身体状态,从而延长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最终使得癥瘕形质之病软化消失.

    火神派桂枝法附子法附桂法治病次第

    基于"焦络理论"探讨晚期肺癌的治疗思路

    周颖孙铜林路洁梁馨丹...
    2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期肺癌的证型多为瘀阻肺络证、痰热壅肺证、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其中气阴两虚证患者多见于Ⅲb期和Ⅳ期;而焦络理论认为"三焦不通、肾水不足、玄络闭塞"是百病之源.刘华教授认为三焦-络脉-玄府这一通路与肺癌发生、癌毒传舍等关系密切,故以"焦络理论"为指导,分析晚期肺癌的病因病机,认为邪毒犯肺,其性偏"湿"贯穿肺癌发病及转移的始末,肺络痹阻,肾虚痰凝是病机关键,故提出补肾化痰、通络解毒这一治则,主张攻补兼施,肺肾同治.文章对 1例晚期肺癌患者的诊治进行分析,予以化痰抗癌与益气养阴相结合,共同作用于肺肾,使邪祛正安,共同作用于肺肾二脏.并在二诊、三诊中进行随症加减全方以益气养阴、止咳化痰为主,又肺肾同源,兼顾补肾,攻补兼施,达到治病目的.文章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以期共同探讨治疗晚期肺癌的治疗前景.

    焦络理论晚期肺癌名医经验治疗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藿朴夏苓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原发性肝癌异病同治机理

    周一婷卢雨蓓李小燕董洪克...
    3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藿朴夏苓汤出自《医原》,能宣通气机,清热利湿,本应用于夏热暑湿,因其用药温平,体质虚弱者亦可耐受,历年来,各位医者广泛应用于湿热因素的各类疾病,尤其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因其是发病缓慢,迁延难愈的癌前病变,故有较高的治疗价值.另外,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失代偿期出现的腹水、呕吐、黄疸等消化系统症状也切合本方主治范围.异病同治理论是指拥有相同病机的不同疾病,都可以用同一种方法治疗,方随证立,证型相同,自然可以用同一个方剂治疗.因此,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藿朴夏苓汤治疗CAG和PLC的机制异同,预测了藿朴夏苓汤治疗CAG和PLC的作用机制,发现藿朴夏苓汤可能通过调控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1(Akt Serine/Threonine Kinase 1,AKT1)、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IL-1B、前列腺素氧化环化酶 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PTGS2)起到治疗作用,提示藿朴夏苓汤治疗CAG和PLC的共同作用机制可能是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炎症,提高免疫,都涉及到癌症,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为进一步实验验证指明方向,体现异病同治的科学性,为深度挖掘传统医学经典方剂在临床上的潜力提供动力,验证异病同治理论在现代临床思维中的科学性.

    网络药理学慢性萎缩性胃炎原发性肝癌藿朴夏苓汤异病同治

    张红教授从脾论治大肠癌的经验撷要

    黄淋傅俊宏张红
    4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大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位于前几位,并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西医主要采取以手术、放化疗为主的治疗方法,虽然能够解决部分癌肿,却对患者身心造成了创伤,中医药治疗充分发挥其整体论治、多靶点、不良反应小的特点,促进大肠癌患者的恢复.张红教授认为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与脾、肝、肺、肾脏腑功能失调,正虚邪盛,气血津液代谢障碍,水湿、痰浊、热毒胶结于肠道,日久成积相关,其中脾虚证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关系密切.辨证论治,将大肠癌分为脾气虚证、脾虚肝郁证、脾虚痰湿证、湿热蕴结证和脾肾两虚证型.张红教授在治法上提出,扶正应以健脾为主,兼顾疏肝、补肾;祛邪以祛湿化痰清热、解毒化瘀为主.扶正与祛邪并用,在减缓药物毒性、提高患者身体素质、改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方面疗效颇佳.张红教授临床经验丰富,帮助众多患者实现了带瘤长期生存,因此,从脾论治大肠癌的思路值得推广,为丰富中医药治疗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肠癌脾虚临床经验

    李延萍教授从"扶土滋水抑传舍"理论述原发性肝癌转移

    聂丹袁静李延萍
    4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是我国临床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早期并无明显症状,所以绝大部分肝癌患者被确诊时已发展至中晚期,其五年生存率不足15%.肝癌的高复发率以及高转移特性成为导致肝癌患者治疗失败、死亡的主要根源,因此肝癌转移的防治已然成为了临床与科学研究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热点.目前对于肝癌转移的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中对于控制肝癌转移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中西医结合模式为防治肝癌及其转移提供了新方向.李延萍教授以现代医学研究结果为支撑,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提出肝癌转移多以脾虚及肝肾阴虚为主,脾虚贯穿肝癌发生及转移始末,在肝癌的中晚期多合并有肝肾阴虚之证.由此提出"扶土滋水抑传舍"理论,期望应用及发挥中医药特长优势,为临床防治肝癌转移、延缓肝癌患者生存时间提供新的诊疗及研究思路.

    脾土肾水传舍原发性肝癌转移

    张红基于气机升降理论论治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经验撷要

    傅俊宏黄淋张红
    5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都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的特点.目前临床肺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空气污染、吸烟、遗传等因素相关.根据本病发病的临床特点,中医学将肺癌归属于"息贲""肺积"范畴.张红教授基于气机升降理论,认为中焦为脏腑气机升降之枢纽;肝肺为全身气机调畅的主要环节;肺肾为全身气机升降出入的原动力,并结合患者临床表现,指出肺积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等脏腑气机密切相关,其基本病机为中焦聚湿生痰、肝肺升降失司、肾阳气化虚衰,探其本源为脏腑气机升降失调,升降出入无序、协调关系被破坏的气机紊乱状态,最终导致邪气聚集无消散之路,结于肺脏久成癌毒.张红教授在临床上通过治疗上遵循脏腑气机升降的规律,调畅肺、脾、肝之气机,补脾、肾先后天之元气,重视调畅各脏之间的气机,使之升降平衡才能分清泌浊,维持各脏腑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调理气机升降使气滞得行、津停得运、血瘀得散,以达到恢复机体气机升降,延缓癌症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的目的.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气机升降辨证论治

    基于"形神一体观"探讨中晚期肝癌辨治

    莫郑波项琼宋恩峰
    5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形神一体观"来源于我国朴素的古代哲学思想,形神两者互根互生,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形体有恙,劳心伤神;心神不宁,形体失养."形神一体观"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古代医家认为,肝癌病证属本虚邪实.肝癌多由人体正气虚损,阴阳失和,情志不舒日久,致使肝失条达,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津液不布,聚湿为痰,气滞痰凝,瘀阻经络,肝脾损伤,气机瘀滞,久郁化火,内停瘀血,热毒湿蕴,渐积所成.在临床上,早期肝癌,多采用手术方法切除肿块,患者患病时间短,病情较轻,术后能较快回到正常生活,心理负担较轻.而中晚期肝癌,术后多需辅助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治疗周期长,压力陡增,极易造成情志失调,诱发一系列临床症状.由此可见,长期情志失调,情绪抑郁,不仅增强恶性肿瘤易感性,促进恶性肿瘤发生与发展,还可促使肿瘤血管生成,加速肿瘤转移.中晚期肝癌从调摄"形神"论治,在"形"健脾,在"神"解郁的主导思想下,通过固本健脾、解郁散结等药物,联合情绪疏导,调整机体和情志平和,尽可能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形神一体观中晚期肝癌在"形"健脾在"神"解郁中医辨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