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临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临床研究
中医临床研究

王仰宗

半月刊

1674-7860

zy@cjocm.cn

010-59431886

102218

北京市昌平区102218-59信箱

中医临床研究/Journal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在胃癌诊疗过程中的意义及中医药对其预后的干预

    吴月霞张艺馨张晓双周永坤...
    5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 又称P185,其主要编码为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 蛋白.它介导信号的主要传导途径是Ras/Raf/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磷脂酰肌醇 3 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和磷酸肌醇特异性磷脂酶C通路等.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被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呈现高表达,与肿瘤的发生、侵袭、转移及复发密切相关.另外,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基因的过表达还是一个重要的临床治疗监测及预后指标,并且是肿瘤靶向治疗药物选择的一个重要靶点.胃癌在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 2 位,且发病群体逐渐年轻化,故尽早发现、明确诊断以及精确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的根本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医药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的优势.文章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的生物学功能、对胃癌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复习,并依据中医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的特点论述中医药在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胃癌诊疗过程中的意义,旨在为采用中医药对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胃癌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综合性的理论依据及临床方法.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胃癌中医药

    肿瘤患者免疫治疗后腹泻的中医证型分布及相关因素分析研究

    唐凯乐高宏
    5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治疗后发生腹泻的中医证型分布,并研究患者的基本资料、饮酒史、发病季节、治疗史、腹泻严重程度分级、远处转移、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法(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 Scale,KPS)评分与中医证型分布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使用ICI治疗后发生腹泻的54例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患者发生腹泻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并研究患者的年龄、性别、饮酒史、发病季节、化疗史、靶向治疗史、腹泻严重程度分级、远处转移、KPS评分与腹泻中医证型分布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ICI治疗后肿瘤患者腹泻的中医证型分布共有 4 类,分别为脾胃虚弱证、湿热内蕴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其中脾胃虚弱证例数最多,湿热内蕴证例数最少.患者的年龄、饮酒史、化疗史、远处转移、KPS评分在中医证型分布上存在差异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发现化疗史和远处转移是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肿瘤患者ICI治疗后腹泻的中医证型以脾胃虚弱证为主;年龄、饮酒史、化疗史、远处转移、KPS评分与中医证型分布有关;既往有化疗患者发生的腹泻偏于脾胃虚弱证,远处转移这一因素会使证型偏向脾肾阳虚证.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恶性肿瘤腹泻中医证型回归分析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心绞痛的作用机制

    郑惠文刘杨赵龙山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索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心绞痛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TCMSP数据库收集瓜蒌薤白半夏汤的有效成分,通过Uniprot数据库匹配有效成分的基因名称.在GeneCards数据库、DrugBank数据库、OMIM数据库、TTD数据库以及DisGeNET数据库中获取疾病相关靶点,绘制韦恩图,找到药物和疾病的共有靶点.在Cytoscape 3.7.1中构建"药物-有效成分-靶点网络".使用STRING数据库对共有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通过Metascape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分子对接所需的配体与受体文件从PubMed数据库和PDB数据库下载,借助CB-DOCK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心绞痛的有效成分可能为黄芩素、柚皮素和槲皮素,涉及的核心靶点有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 Serine/Threonine Kinase 1,AKT1)、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主要涉及的信号通路有癌症通路、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并发症中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 3 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各成分与靶点的对接结果良好.结论: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初步揭示了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心绞痛的潜在化合物与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探索治疗心绞痛的潜在药物提供了新思路.

    瓜蒌薤白半夏汤心绞痛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作用机制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益气化痰活血方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作用机制

    张璐郭风宜刘子玉金哲...
    6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益气化痰活血方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化学专业数据库、本草组鉴平台筛选出益气化痰活血方的活性成分,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活性成分的潜在靶点.利用GeneCards数据库、DisGeNET数据库和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检索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相关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对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构建,获得益气化痰活血方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关键靶点.利用Metascape对关键靶点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与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得到药效成分46个、药物靶点266个、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靶点1 294个,最终获得关键靶点69个、KEGG通路 2 条.益气化痰活血方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主要成分为槲皮素、β-谷甾醇、山柰酚等,关键靶点为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 Serine/Threonine Kinase,Ak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关键的信号通路可能包括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Akt,PI3K-Akt)信号通路、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信号通路等.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益气化痰活血方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机制,为益气化痰活血方的临床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网络药理学益气化痰活血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天花粉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和胰腺组织的影响

    刘垚蕾常旭卢毅屈阳萍...
    7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天花粉对高脂膳食和链脲佐菌素联合诱导的2 型糖尿病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从 60只雌雄各半的SD大鼠中随机抽取10只作为正常组,使用普通饲料喂养,剩余的50只大鼠使用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50 mg/kg),分别于注射后48 h、72 h测定大鼠空腹血糖,将连续2次空腹血糖≥16.7 mmol/L的大鼠确定为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模型,根据血糖值将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0.3 mg/kg)、天花粉低剂量组(1.12 g/kg)、天花粉中剂量组(1.68 g/kg)和天花粉高剂量组(2.25 g/kg),每组10只.每天固定时间统一灌胃,持续4周,每周固定时间观察大鼠的一般症状,并测定其摄食量、摄水量、体质量和尿量.给药4周后,所有大鼠提前禁食不禁水12 h,尾静脉采血0.05 mL,测定大鼠空腹血糖,腹主动脉采血后处死大鼠并检测以下指标:各组大鼠的胰腺组织苏木精-伊红切片的病理改变,血清标本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指标的含量.以免疫组化法检测胰腺组织中葡萄糖转运蛋白 4 的表达.结果:天花粉各给药组大鼠的空腹血糖浓度明显比模型组低(P<0.01 或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表明,天花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各组 2 型糖尿病大鼠胰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天花粉能够显著提升糖尿病大鼠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并降低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P<0.05);天花粉给药组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天花粉能上调糖尿病大鼠胰腺组织中葡萄糖转运蛋白 4 的水平(P<0.05).结论:天花粉能够改善 2 型糖尿病大鼠的糖脂代谢,保护胰腺及重要脏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激活机体的葡萄糖转运蛋白4通路有关.

    天花粉糖尿病糖脂代谢葡萄糖转运蛋白4

    中医药治疗肾性蛋白尿的用药规律研究

    高雅张琳
    8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探讨中医药治疗肾性蛋白尿的用药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有关中医药治疗肾性蛋白尿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 年 2 月.筛选文献后,将纳入的处方录入Excel中分别进行性味、功效统计,用Origin 2022 进行可视化,用SPSS Modeler 18.0 对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出高频药物,运用SPSS 21.0 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收集到 116 篇文献,涉及 250 味中药,出现的频次有 1 396 次.处方中高频药物有黄芪、茯苓、山药、丹参,用药以利水渗湿药、补虚药、收涩药、活血化瘀药为主,药性多为辛、甘、苦,四气以寒、温、平居多.支持度最高的药对为黄芪-山药,常见的药对:黄芪-地龙,黄芪-川芎,黄芪-当归,黄芪-丹参-山药.对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共形成四类组方:①芡实、金樱子、杜仲、菟丝子、地龙、蝉蜕、白术、薏苡仁、山茱萸;②熟地黄、牡丹皮、泽泻、茯苓、山药、丹参、生地黄、山茱萸;③党参、石韦;④白花蛇舌草、益母草、当归、川芎、黄芪、赤芍.结论:肾性蛋白尿的病机本质为本虚标实,以脾肾虚为本,兼有瘀血、湿毒,多采用补益脾肾配伍有祛瘀、解毒、利水功效的药物进行治疗,可为临床治疗及临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但仍需进一步验证考究.

    中医药肾性蛋白尿用药规律数据挖掘

    基于文献挖掘探讨干燥综合征的用药规律分析

    袁镯徐文蕙尹国富岳敏...
    8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侵害外分泌腺为主要特点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灶性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要病理特点,以对唾液腺、泪腺的侵害为著,可导致唾液腺病变者出现口干,侵犯泪腺者出现眼干.该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案,且西医治疗对改善患者的干燥症状效果欠佳.中医药在干燥综合征的治疗方面具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对于缓解患者的临床不适,改善脏器损害,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独到的优势.文章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数据挖掘,探讨用药组方规律、经验,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中国知网中关于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文献,建立原始数据库,进行数据整理,并分析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特点.结果:本次数据挖掘共纳入方剂138首,涉及药物184味.四气五味方面,以寒性、甘味、苦味药物最多,归经居前三位的是肺经、胃经、肝经,中药频次在 20 次以上的共计 23 味,常用药物组合 25 个,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核心药物组合有 18 个,得到新处方 9 个.结论:针对干燥综合征阴津亏虚、燥毒侵袭、痰瘀内阻的病机,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以补虚药为主,兼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物等.

    数据挖掘干燥综合征用药规律

    以附子配伍半夏为例,管窥十八反的历史源流及临床应用前景

    田乐宋海玉王兴凤程天缘...
    9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八反之说历史悠久,历代医家均奉为律条,罕有逾越.特别是《儒门事亲》中十八反歌诀的问世,使其成为童子、蒙生学习中医的入门基础,从此广为流传,即使不从事中医的大部分古代读书人,也知晓十八反之说,并将其用于检验一个中医的成熟与否.在这种特殊背景之下,即使某些医家对十八反之说产生怀疑,也不敢轻易尝试,这就造成了十八反成为大家公认的配伍禁忌,但其所蕴内涵机制却无人探讨,亦无人敢挑战、逾越.现代以来,十八反之说选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好似更加证明了十八反之说的合理性,然反药的毒性和机制仍有待研究.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药理研究迅猛发展,可能是由于十八反药物配伍的复杂性,诸多的药理学家对十八反之药研究甚少,这就造成了至今医学界对于十八反之说依旧是百家争鸣,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文章系统阐述了十八反的历史渊源,列举先贤医家著作中应用十八反的先例,并以附子配伍半夏为例,将其现代药理研究及现代医家应用系统归纳总结.表明十八反之说虽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但并非譬如鬼魅,敬而远之,必要时经过合理的配伍、炮制,不但可以施于临床,无明显不良反应,且对于危重疑难疾病,反药相反相成,往往可使沉疴顿愈,痼疾立痊.

    十八反附子半夏

    基于粪便代谢组学探讨长蛇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作用机制

    胡秀武金梦雨罗佩蓉黄辉...
    96-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代谢组学研究长蛇灸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粪便代谢物的影响,进而探讨长蛇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招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30 例,健康志愿者 30 例,予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长蛇灸治疗,每周1 次,治疗 12 周.检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红细胞沉降率、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检测技术,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志愿者的粪便样本进行分析,再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筛选差异性代谢物,并使用MetaboAnalyst网站分析相关的代谢通路.结果:经长蛇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清红细胞沉降率、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志愿者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治疗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粪便代谢物有明显区分,共鉴定出 36个差异性代谢物,其代谢通路涉及核黄素代谢、鞘脂代谢、组氨酸代谢、β-丙氨酸代谢、柠檬酸循环、丙酮酸代谢.结论:长蛇灸可减轻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体内炎症反应,其治疗作用与改善肠道代谢物水平有关,机制涉及核黄素代谢、鞘脂代谢、氨基酸代谢、柠檬酸循环等多个方面.

    长蛇灸强直性脊柱炎粪便代谢组学

    火针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研究

    薛雁文杨萍尹晓慧胥文娟...
    102-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观察火针联合穴位注射疗法干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中相关神经递质、免疫细胞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探讨火针联合穴位注射疗法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22 年 1 月-12 月于甘肃省中医院针灸科就诊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 60 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 30 例,对照组给予火针单一疗法,治疗组采用火针联合穴位注射疗法.10 d为一个疗程,隔日 1 次,2 个疗程后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检测血清中相关神经递质血清神经肽Y、P物质、β-内啡肽、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和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明显降低,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uality of Life-Brief Scale,QOL-BREF)评分明显增高(治疗组生理评分除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清相关神经递质神经肽Y、P物质明显降低,β-内啡肽明显增高,治疗组CD8+水平明显降低,CD4+、CD4+/CD8+水平明显增高,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明显降低,白细胞介素-10明显增高,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联合穴位注射复合疗法可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减轻疼痛程度、改善睡眠状态及提高生活质量,临床疗效显著,优于火针单一疗法.其干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临床疗效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相关神经递质水平、炎症因子水平及调节免疫功能有关.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神经递质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调节火针联合穴位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