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临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临床研究
中医临床研究

王仰宗

半月刊

1674-7860

zy@cjocm.cn

010-59431886

102218

北京市昌平区102218-59信箱

中医临床研究/Journal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臭灵丹草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机制研究

    王荌夏杰童晓云李松梅...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寻云南特色中药材臭灵丹草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潜在效应物质基础及可能的分子机制,为COVID-19的中医药治疗及科研提供参考.方法:借助中国知网、万方、BATMAN-TCM数据库检索臭灵丹草的中药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筛选出COVID-19的疾病靶点.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和潜在靶点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Metascape富集分析预测核心模块和作用机制.将主要活性成分分别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3-胰凝乳蛋白酶样蛋白酶(3-chymotrypsin-like Protease,3CLPro)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ACE2)进行分子对接.结果:挖掘出臭灵丹草中43种化学成分、285个药物靶点,COVID-19相关疾病靶点475个,二者的交集靶点有29个,主要化学成分有3个.关键靶点涉及半胱氨酸蛋白酶-3、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白细胞介素-1B、一氧化氮合酶3、白细胞介素-13、C反应蛋白等.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共得到条目78个,主要涉及细胞因子受体结合、受体配体活性、细胞因子反应、泛素蛋白连接酶结合等.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出48条信号通路,包括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糖尿病并发症中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信号通路、细胞凋亡、乙型肝炎、人巨细胞病毒感染、TNF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发现槲皮素、臭灵丹酸、β-谷甾醇、柽柳素、臭灵丹二醇、洋艾素、金腰乙素、冬青酸等与3CLPro和ACE2均形成氢键作用,并有较好的结合力.结论:臭灵丹草可能主要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和炎症反应等对COVID-19发挥潜在的防治作用.

    臭灵丹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健脾益肺颗粒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作用机制

    蔡俊翔黄楚栓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探析健脾益肺颗粒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潜在作用机制,并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加以验证,以期为后续基础及临床试验的开展提供方向和依据.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SwissADME、PharmMapper数据库及文献筛选健脾益肺颗粒的活性成分并预测相应的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s、DisGeNet、OMIM、DrugBank和NCBI数据库分别获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急性呼吸衰竭的疾病靶点,取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利用STING数据库及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靶点"与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R软件进行交集靶点的基因本体论(GO)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通过分子对接验证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间的对接活性.结果:共筛选出健脾益肺颗粒111种活性成分和119个潜在作用靶点,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及急性呼吸衰竭的交集靶点有32个.核心活性成分包括茯苓酸A、茯苓酸B、桑根酮B等;核心靶点包括白蛋白(Albumin,ALB)、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酪氨酸蛋白激酶(Sarcoma,SRC)、胱天蛋白酶 3(Caspase 3,CASP3)、激酶插入区受体(Kinase Insert Domain Receptor,KDR)等;治疗 主要涉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信号通路、酪氨酸激酶受体(Receptor Tyrosine Protein Kinase,ErbB)信号通路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信号通路.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间有较高的结合活性.结论:健脾益肺颗粒可能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中发挥抗炎、抗血管生成的辅助性治疗作用.

    健脾益肺颗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急性呼吸衰竭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通络活血散对木瓜蛋白酶致炎大鼠髌骨的影响

    夏华玲谢文秦晓飞潘琨琨...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通络活血散对木瓜蛋白酶致炎大鼠髌骨的影响.方法:使用木瓜蛋白酶诱导大鼠髌骨软化症动物模型,通过红外热成像、显微镜检和免疫组化技术研究大鼠体温、髌骨表面形态、髌骨组织,以及滑膜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的变化.结果:①红外热成像显示,通络活血散高剂量组、通络活血散中剂量组红色最深,空白组、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组、通络活血散低剂量组红色次之,模型组红色最浅.②金相显微镜观察发现,空白组大鼠髌骨表面平滑,凹凸排列均匀;模型组大鼠髌骨表面粗糙,多裂隙,排列不规则;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组大鼠髌骨表面粗糙,多细小裂隙,排列不规则;通络活血散高剂量组、通络活血散中剂量组、通络活血散低剂量组大鼠髌骨表面平滑,可见凹凸,稀疏,排列不均匀,有少量细小裂隙.③空白组大鼠滑膜组织表面被覆单层滑膜细胞,髌骨组织分层清晰.模型组大鼠滑膜增生合并慢性炎症,髌骨表面不规则,有血管翳形成,表层储备细胞退变,增生层细胞明显增生,分层结构紊乱.通络活血散高剂量组、通络活血散中剂量组滑膜表面被覆单层滑膜细胞,有轻微增生,髌骨表面表层储备细胞增生,分层基本清晰.通络活血散低剂量组和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组大鼠滑膜组织增生合并少量炎细胞浸润,髌骨表面表层储备细胞局部退变,增生层细胞明显增生.④在TNF-α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方面,模型组、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组,以及通络活血散高剂量组、通络活血散中剂量组、通络活血散低剂量组均高于空白组(P<0.05);模型组高于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组以及通络活血散高剂量组、通络活血散中剂量组、通络活血散低剂量组(P<0.05);通络活血散低剂量组高于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组以及通络活血散中剂量组、通络活血散高剂量组(P<0.05);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组、通络活血散中剂量组、通络活血散高剂量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GF-β1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方面,模型组、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组、通络活血散高剂量组、通络活血散中剂量组及通络活血散低剂量组均高于空白组(P<0.05);模型组低于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组、通络活血散高剂量组、通络活血散中剂量组及通络活血散低剂量组(P<0.05);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组低于通络活血散中剂量组、通络活血散高剂量组(P<0.05),与通络活血散低剂量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络活血散低剂量组低于通络活血散中剂量组、通络活血散高剂量组(P<0.05),通络活血散中剂量组、通络活血散高剂量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络活血散可促进大鼠血液循环,明显减轻木瓜蛋白酶致炎引起的炎症反应,促进大鼠髌骨表面细胞与组织的修复与再生.

    通络活血散髌骨软化症木瓜蛋白酶免疫组化金相显微观察

    通痹汤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患者白细胞分化抗原40、白细胞分化抗原154、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影响

    陈婷王芳李莎罗
    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通痹汤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白细胞分化抗原40(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40,CD40)、白细胞分化抗原 15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154,CD154)、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的影响.方法:将90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稳定斑块、抑制心室重构、营养心肌、扩张动脉、减少心肌耗氧等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痹汤口服治疗.一个疗程为2周,2个疗程后评估患者的心绞痛症状、6 min步行距离(6-minute Walking Distance,6MWD)、血浆D-二聚体、CD40、CD154、vWF变化.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2.2%(37/45),对照组为46.7%(2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试验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3.54±0.51)(次/周)VS.(4.94±0.59)(次/周),P<0.05)]、6MWD 大于对照组[(544.17±51.54)mVS.(516.79±36.28)m,P<0.05].治疗后,试验组硝酸甘油停减率为 66.7%(30/45),对照组硝酸甘油停减率为26.7%(1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试验组CD40[(146.69±40.23)ng/L VS.(223.60±91.34)ng/L,P<0.01]、CD154[(10.62±7.17)ng/LVS.(14.20±6.73)ng/L,P<0.01]、vWF 因子[(427.29±91.79)U/L VS.(513.63±101.81)U/L,P<0.01]、血浆 D-二聚体[(1.06±0.73)ng/L VS.(1.63±0.83)ng/L,P<0.0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结论:通痹汤能够改善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增加6MWD,降低CD40、CD154、vWF因子、D-二聚体水平.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通痹汤白细胞分化抗原4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法探讨痔宁浓煎剂治疗痔病的作用机制

    王雪候福红张虹玺
    2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法探讨痔宁浓煎剂治疗痔病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应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收集痔宁浓煎剂中各药物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并通过UniProt数据库校正蛋白名称.通过GeneCards、OMIM、TTD、DrugBank数据库获取痔病相关靶点,取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交集后得到共有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对共有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并通过Cytoscape 3.8.0软件进行拓扑特征分析,得到核心靶点.通过Metascape数据库对共有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通过 CB-Dock平台对药物的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筛选全方共得到184个药物有效成分、544个药物靶点,获取疾病靶点663个,药物与疾病共有靶点有80个,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拓扑特征分析得到细胞肿瘤抗原p53(TumorProteinp53,TP53)、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雌激素受体 1(Estrogen Receptor 1,ESR1)、MYC 原癌基因(MYC Proto-Oncogene,MYC)、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等10个核心靶点.GO及KEGG富集分析显示痔宁浓煎剂治疗痔病可能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卡波西肉瘤相关性疱疹病毒感染等通路相关.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槲皮素、豆甾醇、β-谷甾醇与痔病的IL-6、TNF、TP53等靶点对接吻合度较好.结论:痔宁浓煎剂的槲皮素、豆甾醇、β-谷甾醇等核心成分可能通过调节TP53、MYC、TNF、IL-6等靶点作用于MAPK、PI3K-Akt等信号通路来治疗痔病.

    痔病痔宁浓煎剂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法作用机制

    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胡茂芳朱轶
    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糖尿病肾病是指由于长期患有糖尿病而导致的肾脏损害.患者的血糖水平持续增高,且长期高血糖对肾脏造成损害,出现以蛋白尿为主的临床症状.西药仍缺乏特效药物,常规治疗是控制血糖及血压,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减少蛋白尿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作用靶点单一,药物不良反应较多.病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采用替代疗法,如透析和肾脏移植,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同时陷入治疗困境.相比之下,中药在糖尿病肾病治疗方面拥有悠久的历史,中药具有多靶点、多成分、多角度的特点,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中医根据症状将糖尿病肾病归属于"肾消""水肿"等范畴.文章从中医角度出发,探讨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搜集了中药复方、单味中药和中药单体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及相关机制研究类文章,以中药复方、单味中药、中药单体为框架展开综述.具体从活血化瘀法、化气行水法、清热利湿法以及其他治法探析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文献,从单味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采用补益类、清热类、活血化瘀类中药的角度展开论述,中药单体治疗糖尿病肾病以中药单体的药物结构为划分依据,论述三者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相关药理及机制研究,总结了现阶段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理论证据、优势以及不足,以期为糖尿病肾病开发预防性和治疗性药物提供新思路.

    中药复方糖尿病肾病中药单体中药综述

    基于"窍"理论探讨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及治疗

    周青山王颖黄帅陈茜...
    3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糖尿病肾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是糖尿病最主要且危害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以微血管损伤为基本特征,病变可累及全肾,是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寿命.目前,现代医学对于糖尿病肾病以生活管理、控制血糖及对症治疗为主,这些治疗通常有费用昂贵、效果不理想或者不方便等一系列问题,会给患者以及家属带来极大负担,因此急需寻求更加安全、便捷、有效的治疗手段.文章从中医"窍"理论认识糖尿病肾病,结合中医"窍"理论的来源、内涵,认为"窍"以通则和,并以中医"窍"理论解释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提出糖尿病肾病以血窍开阖失常为基本病机,引发水、糟粕窍道的运转、排泄失常.血窍不通,血液营养不足,肾脏组织功能低下,继而引发机体水液输布、代谢障碍,引起机体代谢废物排泄障碍,临床表现可见贫血、水肿、呕吐、眩晕、大便异常,辅助检查常可见蛋白尿、血脂、血尿酸、血肌酐、尿素氮升高以及肾小球滤过率进行性下降,随着病程进展,最终可导致慢性肾衰竭,提出糖尿病肾病中医治法当以活血通窍、利水逐饮、通便祛浊为基本治则,以期为临床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窍"理论糖尿病肾病中医

    糖尿病胃轻瘫与"脾阴""脾气散精"二者间关系

    王文雯万生芳仲子惠高婕...
    4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脾阴"与"脾气散精"的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等方面阐述二者与糖尿病胃轻瘫的相关性.何绍奇先生提出"脾胰同源"学说,指出主运化是脾的生理功能之一,认为胰的功能包含于脾的转输与散精之中.脾阴的充足是脾正常转运的基础,唐宗海在《血证论》中提到脾的运化不仅需要脾阴的滋润,同时也需要脾阳的温煦,二者缺一不可.脾阴具有促消化作用,在饮食水谷进入人体内之后,脾阴开始发挥作用,将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输送至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以达营养全身的作用,维持各个脏腑的正常生理活动功能.脾运的本质为脾气散精,散精不足则精微物质布散失常,导致血糖等精微物质停聚于脉中,导致高血糖,引发糖尿病.而精微物质布散失常也会导致脾失健运,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最终导致胃动力障碍、胃排空延迟,形成糖尿病胃轻瘫.糖尿病日久会引起多种并发症,糖尿病胃轻瘫便是其中一种.脾阴虚是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脾阴虚导致脾阳虚,进而导致脾阴阳两虚,从而影响脾散精功能,所以说从脾论治成为治疗糖尿病的重中之重.有较多专家提出自己的独到理解,为今后治疗糖尿病提供可以借鉴的临床经验.

    脾阴脾气散精脾主运化糖尿病胃轻瘫

    中药干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氧化应激机制的研究进展

    田久卓李长辉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指糖尿病患者出现的视网膜微血管疾病,以视网膜内出血、硬性渗出、棉絮斑、黄斑水肿、微血管瘤等为临床特征,严重者可出现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出现视力损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作为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致盲率高,发病率亦在工作人群中居第一位.糖尿病在中医学中属"消渴病"范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属于"雀目""视瞻昏渺""血灌瞳神""云雾移睛"或"暴盲"范畴,现代中医学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消渴目病".自古以来,众多先贤对于消渴目病的病机、治疗颇有研究,这也为现代中医学认识、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奠定了基础.当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研究表明,氧化应激是糖尿病并发症中重要的细胞机制之一,可诱导细胞凋亡、微血管损伤,导致血-视网膜屏障损害,进而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如何有效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激光光凝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等治疗方法有效,但其局限性及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近年来对于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日益增多,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发挥了其独特优势,可与西医治疗相辅相成.文章就氧化应激机制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以及干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氧化应激途径的相关中药单体进行综述,以期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西医结合系统防治提供一定依据.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氧化应激中药单体研究进展

    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23年学术年会聚焦的几个热点问题

    欧阳昕刘中勇
    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23年学术年会于2023年10月27 日-28 日在江苏南京召开,会议不仅规模大,而且规格高,有来自全国的60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特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朱明军教授、江苏省中医院党委书记方祝元教授等专家参会,为会议成功举办锦上添花.文章依据此次学术年会论文集的主要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围绕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疾病、双心疾病、风湿性心脏病等为题,聚焦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分别从文献整理、临证经验、诊治思路及方法、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详细剖析,充分展示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病所取得的成就.文章最后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工作,具体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加强临床试验研究;二是规范临床疗效指标;三是改进心血管疾病中医药诊疗指南/共识,以提高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贡献度,为进一步研究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病指明了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有这些内容,不但表明了学术界以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病的研究动态,而且明确了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病研究的重要趋向.

    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心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