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临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临床研究
中医临床研究

王仰宗

半月刊

1674-7860

zy@cjocm.cn

010-59431886

102218

北京市昌平区102218-59信箱

中医临床研究/Journal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苏黄泻浊丸抗肾间质纤维化及其调控铁死亡的作用机制

    肖竞李莲花闫晓明王立范...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苏黄泻浊丸治疗肾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RIF)及调控铁死亡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STRING、OMIM、Gene Cards、DisGeNet等筛选苏黄泻浊丸的中药活性成分及RIF关联靶标,借助Cytoscape 3.6.0 软件构建苏黄泻浊丸活性成分-RIF靶标网络,结合STRING数据库构建方药与RIF关联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FerrDb数据库获取铁死亡调控基因,最终获取公共靶标基因,构建苏黄泻浊丸活性成分-RIF、铁死亡共同靶标网络,结合STRING数据库构建共同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出药物活性成分102个,与RIF关联的靶基因 177 个,经基因本体论(GO)、KEGG分析,苏黄泻浊丸治疗RIF的生物过程与RNA聚合酶Ⅱ促进转录的正调控、转录因子活性、序列特异性DNA结合等有关,通过调节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 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 3 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辅助性T细胞 17(T Helper Cells 17,Th17)细胞分化、细胞衰老发挥作用.调控铁死亡共同基因有34个,可能参与IL-17 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信号通路、ErbB信号通路、脂质代谢、Th17细胞分化、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结论:本研究预测了苏黄泻浊丸治疗RIF及其调控铁死亡的主要化合物、靶标及通路,为后续深入研究苏黄泻浊丸治疗RIF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网络药理学肾间质纤维化铁死亡作用机制苏黄泻浊丸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消炎利胆片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作用机制

    王闯红常旭贞
    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消炎利胆片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化学专业数据库及ETCM数据库检索获取消炎利胆片的化学成分,通过SwissADME数据库进一步筛选活性成分并导入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药物相关靶点.利用GeneCards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检索急性胆囊炎相关靶点,通过Venny 2.1在线平台获取"药物-疾病"交集靶点,并将"药物-疾病"共同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对"药物-疾病"共同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信号通路"网络,计算网络拓扑学参数并筛选消炎利胆片发挥治疗急性胆囊炎作用的重要活性成分及核心靶点,通过AutoDock平台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共获得44个消炎利胆片活性成分及186个药物相关靶点,获得823个急性胆囊炎潜在靶点,取交集后得到"药物-疾病"共同靶点33个,这些靶点主要涉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Akt)、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及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1等信号通路;"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拓扑学分析提示槲皮素、异鼠李素、芹菜素、7-羟基香豆素和咖啡酸等可能是消炎利胆片发挥治疗急性胆囊炎作用的重要活性成分,关键靶点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 Serine/Threonine Kinase 1,AKT1)、醇醛酮还原酶家族1成员B1(Aldo-Keto Reductase Family 1 Member B1,AKR1B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1R)以及ATP结合家族亚家族G成员2(ATP Binding Cassette Sub-Family G Member 2,ABCG2)等;分子对接显示大部分核心靶点与活性成分有较高的结合活性.结论:本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及分子对接技术初步揭示消炎利胆片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机制,为探索消炎利胆片的药理机制和合理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消炎利胆片急性胆囊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湿疹2号方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的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

    钟为祥黎婷庄翔莉郑健...
    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湿疹 2 号方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获取湿疹 2 号方药物的活性成分,从SwissTargetPrediction、PubChem数据库中获取活性成分相关靶点,在DisGeNET、GeneCards中检索儿童特应性皮炎疾病有关靶点,二者取交集即为湿疹 2 号方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的潜在靶点,利用Cytoscape 3.9.1 软件构建"复方-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将潜在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PyMol进行分子对接及可视化.结果:获得湿疹2 号方药物活性成分33 个、相关靶点620 个、疾病靶点1 493 个、潜在靶点 208 个.主要活性成分:黄芩素、杨芽黄素、芹菜素、紫草素、木犀草素等;核心靶点:SRC酪氨酸激酶(Src Tyrosine Kinase,SRC)、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血管细胞附着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VCAM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1、MAPK3 等;关键通路:辅助性T细胞(T Helper Cell,Th)17细胞分化、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结论:湿疹 2号方可能主要通过Th17细胞分化、TNF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发挥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作用.

    湿疹2号方儿童特应性皮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作用机制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苓桂术甘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

    李亮赵永霞赵志军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苓桂术甘汤的活性成分及核心靶标,进一步探讨其防治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检索苓桂术甘汤的活性成分,并预测活性成分作用靶点,采用 GeneCards 数据库筛选 CHF 的疾病靶点,运用 R语言软件筛选药物与疾病的共同靶点,应用 Cytoscape 3.7.2 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应用STRING 11.0 构建共同靶点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用Cytoscape 3.7.2 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进行拓扑分析,R语言软件对共同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同时应用Cytoscape 3.7.2 软件构建KEGG通路与富集蛋白的相互作用关系网络.结果:获得苓桂术甘汤有效生物活性成分 95 个,与CHF相关的靶点有 72 个,这些靶点主要涉及对营养水平的反应、对脂多糖的反应、循环系统中的血管过程、对活性氧的反应等生物学过程,并主要富集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肿瘤坏死因子等信号通路上,富集核心靶点蛋白主要有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1、MAPK14、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1(Akt Serine/Threonine Kinase 1,AKT1)、基质金属蛋白酶 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等.结论:苓桂术甘汤防治CHF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并推测了其治疗 CHF 的潜在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其治疗 CHF 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网络药理学苓桂术甘汤慢性心力衰竭作用机制

    基于CiteSpace的中医药防治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研究热点及现状分析

    魏惠平龚玉栓郭建强李淑玲...
    3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CiteSpace 6.1 R2 软件围绕中医药防治稳定性心绞痛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展示中医药防治稳定性心绞痛研究热点及现状.方法:检索中国知网 2018 年 1 月-2022 年 8 月收录的中医药防治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CiteSpace 6.1 R2软件对文献数量、文献作者、发文机构及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图谱.结果:共纳入338篇文献,发表文献数量整体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邓兵(6 篇)、最多的机构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3 篇),同时各研究团队及机构之间合作较弱;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是"冠心病"(91 次),其中心度为0.40;聚类图谱显示中医药防治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研究主要是中药、穴位贴敷等措施对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研究,突现词分析提示研究热点主要在多中心、安全性、临床疗效、炎症反应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结论:基于CiteSpace 6.1 R2 软件及中国知网数据库对中医药防治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可见,中医药防治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正处于不断发展阶段,其研究热点是关于中医药防治气虚血瘀型的稳定性心绞痛,且干预措施包括中药、穴位贴敷、针刺等,疗效判定标准主要是心电图、生活质量、不良反应、中医证候评分等;此外,各研究团队及研究机构之间合作不紧密,尚未形成有效的合作,不利于多中心临床研究的开展.

    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药可视化分析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论治癌性腹水临床经验探讨

    张文静郭立中朱颖徐敏...
    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癌性腹水作为中晚期肿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以腹部胀满和呼吸窘迫为主要症状,多见于晚期卵巢、胰腺和胃肠道恶性肿瘤等腹腔脏器恶性肿瘤患者.其发展速度快,病情进行性加重,一旦出现癌性腹水,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将缩短至数月甚至数周,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后续治疗及生活质量.癌性腹水的治疗至今仍是临床一大难题."阳化气,阴成形"是《黄帝内经》中关于阴阳生理病理状态的重要论述,阳主"动"而流散以化气,阴主"静"而凝聚以成形,二者调和一致则为平人,若平衡被打破则百病由生.郭立中教授立足临床,结合古医籍和临床经验,提出"阳化气"不及、"阴成形"太过与癌性腹水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中,"阳化气"不及是发病之本,"阴成形"太过是发病之标.肺、脾、肾阳虚化气不足,水液运化失常,水湿结聚,水为寒邪,寒性收引凝滞,易致血脉凝结,血凝又加重水湿留而不行,水湿、血瘀停聚腹腔形成癌性腹水.阳虚、水湿、血瘀是关键病因,病性为本虚标实,导师以扶阳消阴为治疗总则,重视扶肺、脾、肾阳气以固其本,消水湿瘀血以治其标,并根据疾病不同时期的病机特点在治疗上讲求次第,灵活变通,并配合外治法,临床收效显著.

    阳化气,阴成形癌性腹水扶阳消阴

    四君子汤加减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胃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Meta分析

    高永泽苏海霞尉戎戎霍耀辉...
    4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四君子汤加减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 2022 年 2 月 17 日,纳入四君子汤加减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胃癌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价标准对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 5.4 软件进行Meta分析,得出结论.结果:共纳入 17 篇文献,1 338 例患者.分析结果显示,四君子汤加减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胃癌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量表(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改善免疫功能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患者生活质量、术后恢复,降低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99)水平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减少不良反应方面等均优于西医常规疗法.结论:四君子汤加减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胃癌疗效优于西医常规治疗,且安全性较高.但受纳入文献质量和数量的影响,上述结论仍需有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四君子汤胃癌西医常规疗法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学观察灸法应用于肿瘤患者康复的研究进展

    欧阳莎欧阳年丰余婷许巍...
    56-6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灸法应用于肿瘤患者康复的研究进展,为灸法进一步应用于肿瘤患者康复的研究提供思路.方法:全面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中灸法治疗肿瘤的相关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计量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 820篇,年发文量在 2009年后增幅明显;相关文献刊载量居前三位的杂志分别为《上海针灸杂志》《中国针灸》《针灸临床杂志》,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刊载数量较少,以《中国针灸》和《针刺研究》为主;研究类型以临床观察居多,共有 550 篇,占总发文量的 67.07%;灸法类型方面,有 40.91%的研究采用温和灸进行干预,其次为隔姜灸、雷火灸、艾箱灸;在缓解相关症状方面,灸法主要用于缓解肿瘤患者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癌因性疲乏等;临床选穴方面,足三里穴是应用频次最高的穴位.结论:灸法在肿瘤患者康复中应用广泛,相关研究发文量日趋增多,但文献的整体质量偏低,今后的研究应在提高研究质量、阐明灸法在肿瘤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机制等方面共同努力.

    文献计量学灸法肿瘤

    电针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枕臂而睡后的垂腕案

    林倩徐伟辉
    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桡神经属于臂丛神经,由于在上臂、前臂走行中贴近肱骨、桡骨,解剖定位比较表浅,极容易在发生压迫、挤压、撞击外伤时以及因感染、代谢其他因素受伤.桡神经受损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神经损伤性疾病,该疾病特征性临床表现为腕关节背伸乏力,即垂腕症,同时还可伴有感觉麻木、伸指及伸拇活动受限等其他手功能障碍症状,给患者正常的工作及生活造成严重不良影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目前西医治疗主要是口服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片等,必要时进一步手术移植治疗.颈神经根鞘囊肿相对于腰骶部神经根囊肿十分少见,多数患者仅通过检查发现,表现为临床无症状或囊肿所在节段神经根、神经节产生压迫症状和体征,有症状患者的症状大多十分轻微,且病因病机尚未明确,颈神经根鞘多发囊肿更是罕见.此案患者多日劳累,于桌上枕臂而睡 2 h左右后出现垂腕症,后住院行肌电图、臂丛神经成像等检查,提示桡神经受损、颈神经根鞘多发囊肿罕见病例,且检查结果提示颈神经根鞘囊肿所在节段与患肢受损神经节段有所重合.针对此案患者采用电针结合醒脑开窍针法进行治疗,配合中药汤剂口服,中医内外合治,取得满意的疗效,为临床中医治疗此类疾病提供新思路.

    电针醒脑开窍针法垂腕桡神经受损颈神经根鞘囊肿

    基于经筋理论内热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探析

    庄玉凤聂焱郑雪峰
    6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筋指的是肌肉、肌腱等软组织,其无络属的相应脏腑,无运行血气之功,但可连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本质为附属于经脉的筋肉连属系统.中医学认为,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与经筋功能异常所导致的"筋纵"有关,相关研究也证实其发病过程与膝部软组织功能退化、膝周力学失衡、软骨下骨质损坏及骨赘形成等因素相关.内热针是一种新型针刺工具,其由古代九针中的"长针"及"提针"技术发展而来.它以特制针具刺入软组织再配合现代恒温加热技术,具有刺激量大、温度可控、导热均匀的优势.其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主要为解除膝关节局部神经卡压,恢复膝关节生物力学平衡.文章运用经筋理论指导内热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在治疗部位方面强调"以痛为输",以疼痛之处作为针刺部位,选取足六经筋在膝周的筋结点进行治疗.在治疗方法上,通过内热针进行"解结"消除结筋病灶点挛缩、粘连的软组织,起到"以针代刀,以松治痛"的效果.文章基于经筋理论,总结探讨内热针对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应用,认为采用内热针疗法可以松解筋结、散寒除湿、疏经通络、调畅气血,有效地改善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症状.

    经筋理论经筋内热针膝骨性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