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临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临床研究
中医临床研究

王仰宗

半月刊

1674-7860

zy@cjocm.cn

010-59431886

102218

北京市昌平区102218-59信箱

中医临床研究/Journal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针方六集》论"八脉交会穴"

    杨帅秦丽娜宋裕如
    6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方六集》是明代医家吴昆晚年之作,其中有大量篇幅对八脉交会穴进行了论述,有较强的实用性,被称为"针家纪纲".文章对《针方六集》中"八法"相关内容进行了分类、分析、归纳,总结出"八法"形成不晚于元代窦杰的《针经指南》,并通过《医学小经》以歌诀形式流传.《针方六集》提出了"列缺本络手阳明,心主犹乎心,又肝肾之邪同一治,皆不及之及也",将十二经脉以及奇经八脉全部囊括其中;首次以伤寒六经"表、里、半表半里"理论解释"八脉"交会穴的治疗原理,提出了后溪穴与申脉穴主治在表之疼痛性疾病,内关穴与公孙穴主治在里之胃肠、心胸疾病,临泣穴与外关穴主治在半表半里之肝胆、三焦疾病.系统整理了八脉交会穴定位(值得注意的是照海穴、申脉穴、列缺穴的定位),强调"解结"与四穴同取,同时需要在针刺得气基础上进行补泻,以症状好转为一次治疗结束的标志等.文章最后以临床案例进行验证,并对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现状予以分析,提出了相应观点,以期为八脉交会穴的临床运用提供少许启发,为进一步临床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部分依据.

    中医药《针方六集》八脉交会穴

    基于经方、时方用量谈对用药"轻、灵"的思考

    周澳王黎戴恩来芦少敏...
    7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伤寒杂病论》总结了东汉时期之前的中医学成就,为中医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从《伤寒杂病论》开始,证的观念深入人心,从不同的证入手,用不同的方药来治疗不同疾病,方证相应,故疗效确切.但临床中在使用同一个方剂时,药物的不同剂量可能改变方子的功效.而中药用量作为方剂的基本构成要素,与方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息息相关.中药用量一直是传统中医代代传承的临床经验之一,也在现代中医科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些年来,中药的剂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逐渐增大,但不能忽视历代有影响力的医学大家应用小剂量中药的经验.方在于精,量在于少,效在于奇.文章旨在通过探讨临床用药"轻、灵"的安全、有效性,引起临床中医师对小剂量中药处方的重视,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虽然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在现代临床中已司空见惯,但我们不能忽视药物对患者肝肾功能的损害,故在安全有效的基础上应用小剂量的中药对于减轻对患者肝肾的损伤、减少不必要的中药材浪费、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经方、时方入手,浅析医学史上代表性医家用药剂量的规律,以期给现代中药用量提供新的思路.

    中医经方时方小剂量

    风药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的应用

    徐丽
    7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以慢性、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特征,常伴有排便习惯改变,而又缺乏器质性疾病解释的临床症状.现代医学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明确,仅仅知道其作用机制与内脏敏感性、肠道运动异常、肠道感染及肠道炎症、精神神经因素、免疫因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肠道微生物失调、肠渗透性等有关.中医理论目前认为,本病发病的基础是脾虚湿盛,但以肝郁为标,脾虚为本,肝郁脾虚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为病机关键之所在;肠风内扰则为本病发病之关键.本病久则脾阳日亏,可累及肾阳,肾阳命门火衰,无以暖脾胃之土,故水谷精微不化而泄泻愈重.目前西医的治疗效果欠佳,运用中医药治疗取得了一定成功,尤其风药的运用更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风药味薄、气轻,具有升发、疏散、走窜的特性,有调脾胃之气机、升提脾中之阳、醒脾化湿及疏肝利胆等功效,而药理研究表明,风药能抗过敏、调节免疫、抗炎、调节胃肠蠕动、抑菌及镇痛,故临床上若疗效不佳,可根据患者出现的症状加用风药.在临床用药中,诸多医家推崇风药用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其疗效显著.

    风药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

    清热退黄灌肠方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近期神经行为影响的临床研究

    叶红玉阮为勇马鹏胜冯伟伟...
    8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清热退黄灌肠方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神经行为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高胆红素血症患儿 58 例,其中试验组 30例、对照组 28例.对照组予蓝光照射、苯巴比妥及金双歧口服等常规治疗 5天,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清热退黄灌肠方灌肠治疗 5天.检测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白蛋白(Albumin,AL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计算总胆红素/白蛋白(B/A)值,并进行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eonatal Behavioral Neurological Assessment,NBNA)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的血清TBIL、IBIL、B/A值均有下降,且试验组下降更为明显,组间及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SE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组内NS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BNA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试验组上升更明显,组间及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黄疸患儿IBIL、B/A值均与NBNA评分呈负相关,但NSE水平与NBNA评分无明显相关性.不良反应方面,试验组出现腹泻 2 例,对照组有 1 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退黄灌肠方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明确,可促使新生儿的部分神经行为恢复.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神经行为清热退黄灌肠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二乘养心汤治疗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及预后分析

    杨新吴献
    8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二乘养心汤治疗阳气虚衰、水饮凌心证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观察其对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可能影响近期预后的因素.方法:将 100 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 50 例.对照组采用规范西药治疗,治疗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二乘养心汤口服,疗程为 2 周,并追踪观察疗程结束后 6 个月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分级、中医证候积分、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以及心脏舒张功能指标[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心肌运动速度平均值(e'平均值)、左室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心肌运动速度(E/e')、左心房容积指数(Left Atrial Volume Index,LAVI)、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 90%(45/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82%(41/50),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心功能疗效总有效率为 88%(44/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78%(39/50),治疗组心功能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T-proBN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e'平均值、E/e'、LAVI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 20.41%(10/49),低于对照组的 31.91%(15/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水平升高是HFpEF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4.312,P<0.05).结论:二乘养心汤能显著改善HFpEF患者的心脏舒张及收缩功能,减轻临床症状,提高LVEF,降低NT-proBNP,同时还能改善患者近期预后,NT-proBNP是评估患者近期预后的重要指标,优于传统的病程、心功能分级及治疗前LVEF.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二乘养心汤预后临床研究Logistic回归分析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疾病的证素分布规律研究

    智菁彭雨荷李雯崔珊珊...
    9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相关性疾病的中医证候证素分布规律.方法:在中国知网、维普数据、万方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提取证候、证素信息并建立数据库.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9进行描述性统计,借助IBM 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探索证素的分布规律.结果:①纳入文献312篇,证候类型共28个,以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和胃阴不足证较常见;提取病位证素6个、病性证素14个,病位证素集中分布于胃、脾和肝,高频病性证素依次为热、湿、阴虚、气虚、阳虚、血瘀,提示该类疾病顽固缠绵之性,常见虚实夹杂之证.②证素组合形式多样,二证素组合频次以"肝+胃"为最,三证素组合中"阳虚+脾+胃"最多,四证素组合中"湿+热+脾+胃"频次最高,组合形式一定程度揭示了肝和该疾病的密切关系,提示了久病伤阳和湿热胶着留恋的疾病趋势.③关联规则分析中显示"湿""热""脾""胃"之间互相联系最强,恰符合Hp湿热毒邪的特性,提示湿热壅滞脾胃是该类疾病的核心病机.结论:Hp感染相关性疾病以胃热脾湿为基础,肝失疏泄为要点,虚实夹杂为后期主要转归,辨证应注意区分湿热轻重、虚实主次,再行清热化湿、疏肝行气、活血化瘀等法.

    幽门螺杆菌中医药证素数据挖掘

    儿童寻常型银屑病辨证论治临床经验总结

    陈莎莎王建青
    97-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免疫性、系统性皮肤病,临床以红斑、丘疹,其上覆白色鳞屑为主要临床表现,分为寻常型、脓疱型、红皮病型、关节型四种类型,中医俗称"白疕""松皮癣"等,中医病因病机与多血分热毒炽盛,营血亏耗,瘀血阻滞,化燥生风,肌肤失养关系密切,西医病因病机与遗传、环境、免疫功能等因素密切相关.儿童银屑病则以儿童为发病群体,儿童寻常型银屑病是儿童银屑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以点滴状皮损表现最为多见.文章指出中医病因病机还应考虑肺卫受邪致病,西医病因病机常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相关.在儿童寻常型银屑病的诊疗过程中还需注意儿童"心肝有余,脾肾易虚,肺为娇脏,易实易虚"的特殊体质,结合体质辨证处方用药.王建青主任认为儿童寻常型银屑病以肺卫热毒为主要病机,病变主要在卫分,治疗以轻宣肺卫、透表解毒为主要治则,以牛蒡解肌汤加减组方,擅长运用轻宣透邪之品,其独特的治疗经验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满意疗效.

    儿童寻常型银屑病辨证论治临床经验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中医厥阴寒厥患者红外热图特征

    张丹璇李家睿陶萍萍周晓玲...
    102-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中医《伤寒论》中厥阴寒厥患者红外热图特征,确定该病的红外热成像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 2021 年 7 月-8 月期间就诊于柳州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及体检中心的 330 人为研究对象,根据四诊合参将研究对象分为厥阴寒厥组和非寒厥组.基于西医结构学理论和中医学理论确定定位方法,将研究对象划定红外中医身体区域分界并命名,测量区域内温度值以定量分析.综合运用线性、非线性数据处理方法,构建厥阴寒厥证的医用红外诊断模型,分析厥阴寒厥证的主要影响因素,评价厥阴寒厥证的医用红外诊断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1)采用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法探究各身体表面温度变量与厥阴寒厥证的相关关系,发现厥阴寒厥证和"双手掌-督脉""双手掌-大椎穴""双手掌-双胁肋""双脚面-督脉""双脚面-大椎穴""双脚面-双胁肋""双腋窝-双手掌""双腋窝-双脚面""脸部-双手掌""脸部-双脚面"的温度相关性较高;之后运用多因素间共线性分析,得出"双腋窝-双手掌"和"双腋窝-双脚面"这两组自变量是其中的关键因素;(2)以"双腋窝-双手掌"和"双腋窝-双脚面"为主要影响因素,建立的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训练样本准确率为 88.5%,预测样本诊断准确率为 100%,准确率较高.结论: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能客观诊断厥阴寒厥证,丰富中医诊断的方式,同时也能为中医的诊断体系提供一些科研思路.

    Logistic回归分析伤寒厥阴寒厥证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

    奥密克戎变异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舌象特征与核酸循环阈值等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李楠郑关毅林侃
    109-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奥密克戎变异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普通型患者舌象特征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 2022 年 4 月-5 月在上海城市足迹亚定点医院住院的 165 例临床确诊COVID-19 普通型患者的舌象资料和实验室指标.舌象主要包括舌色、舌形、苔色、苔质.舌色分为淡红舌、淡白舌、红舌(包括绛舌)、青紫舌;舌形根据舌体形态分为正常舌、胖大舌(包括齿痕舌)、瘦薄舌;苔质根据舌苔厚薄程度分为薄苔、薄腻苔、厚腻苔,根据舌苔润燥程度分为润苔、燥苔;苔色分为白苔、黄苔.实验室指标包括核酸开放读码框基因(Open Reading Frame,ORF)和核壳蛋白基因(Nucleocapsid,N)的新冠病毒核酸循环阈(Cycle threshold,Ct)值、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D-二聚体(D-dimer,DD)、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白蛋白(Albumin,ALB)、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肌酐(Creatinine,Cr),并记录核酸阳性持续天数,分析不同舌象与上述指标的关系.结果:纳入的165例COVID-19 普通型患者中淡红舌72例、淡白舌21例、红舌 46 例、青紫舌 26 例;正常舌 69 例、胖大舌 64 例、瘦薄舌 32 例;薄苔 47 例、薄腻苔 33 例、厚腻苔 85 例;润苔 83 例、燥苔 82 例;白苔 88 例、黄苔 77 例.淡白舌、红舌、青紫舌、胖大舌、瘦薄舌、燥苔患者核酸Ct值分别较淡红舌、正常舌、润苔患者降低(P<0.05);淡白舌、青紫舌、瘦薄舌、燥苔患者的核酸阳性持续时间与淡红舌、正常舌、润苔患者相比,分布有差异(P<0.05);胖大舌、瘦薄舌患者的CRP值高于正常舌患者(P<0.05);厚腻苔患者的PCT高于薄苔患者(P<0.05);厚腻苔、黄苔患者的NLR分别高于薄腻苔、薄苔、白苔患者(P<0.05);胖大舌、黄苔患者的ALB值低于及瘦薄舌、正常舌、白苔患者(P<0.05);厚腻苔患者的Cr值高于薄腻苔患者(P<0.05).结论:不同舌象特征COVID-19普通型患者实验室指标存在差异,舌色、舌形、舌苔润燥程度与核酸Ct值、核酸阳性持续时间关系密切,淡白舌、青紫舌、胖大舌、瘦薄舌及燥苔患者的病毒载量较高,核酸转阴延迟;而不同苔质、苔色、舌形患者炎症指标存在差异,厚腻苔患者的肾功能损害更为严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舌质舌苔核酸循环阈值核酸阳性持续时间

    中药多信号通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研究进展

    张志勇韦永明黄丽梅黄珍...
    117-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糖尿病足溃疡是由长期严重的糖尿病导致的常见并发症,累及微血管、大血管、神经系统,如不及时控制则病变周围组织可感染、缺血坏死,最终导致截肢.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高血糖是血管病变的关键始发因素,发现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靶点可以为临床治愈提供条件.近年来对糖尿病足溃疡延迟愈合原因的研究较多,主要有血管生成减少、肉芽组织生长缓慢、胶原蛋白合成不足、细胞凋亡增多、氧化应激水平升高、慢性炎症等,对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机制的研究较少.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糖尿病足溃疡创面修复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发现多个信号通路参与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的发病和发展,包括Wnt、核因子E2 相关因子 2(Nuclear Factor E2 Related Factor 2,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ntioxidant Response Element,ARE)、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磷脂酰肌醇 3 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Notch、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Smad、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 Subunit Alpha,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信号通路,涉及促进细胞生长生殖代谢、减少细胞凋亡、促进创面血管生成、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参与炎症免疫反应等.另外,研究还发现中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具有独特的优势,多种中药有效成分、中成药、中药方剂可通过多信号通路促进足部溃疡愈合,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文章将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愈合的信号通路进行分点论述,阐明当前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核心靶点,梳理中药有效成分、中成药、中药方剂与各个信号通路的作用联系,同时为探究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提供理论支撑.

    糖尿病足溃疡中医药信号通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