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临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临床研究
中医临床研究

王仰宗

半月刊

1674-7860

zy@cjocm.cn

010-59431886

102218

北京市昌平区102218-59信箱

中医临床研究/Journal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信号通路延缓衰老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及药物干预的研究进展

    姜震于冬冬智猛
    103-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绝经后妇女常见疾病,是由于多种因素致全身骨密度下降,微结构破坏,脆性增加,而易于骨折的全身性骨病.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将其定义为以骨强度下降和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研究证明衰老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 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细胞衰老与机体衰老密切相关,相关研究证明过氧化氢和超氧化物等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是细胞衰老的重要诱因,并且自由基生物学领域的传统观点认为,ROS是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治疗PMOP的药物如双膦酸盐、甲状旁腺激素等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良反应,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相比于PMOP的主流治疗方式具有众多的靶点、更多的有效成分,以及可以从整体观念来出发,宏观的调节身体机能,缓解该疾病导致的诸多疾病.相关研究表明核因子类红细胞 2 相关因子 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与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可以通过消除ROS及抗炎等相关作用来调控OS的损伤,因此,文章将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分子层面相结合,探究通过调控Nrf2/HO-1信号通路干预OS以延缓衰老来预防PMOP的相关机制.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衰老氧化应激核因子类红细胞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

    排卵障碍性不孕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梁鸿言彩蝶郑慧胡红芳...
    108-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排卵障碍性不孕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排卵障碍包括持续性不排卵、稀发排卵、不恰当排卵(包括小卵泡排卵)、多囊卵巢综合征、高泌乳素血症、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高雄激素血症、黄素化卵泡未破裂综合征、黄体功能不足和卵巢早衰,这些均可导致不孕.近年来,排卵障碍性不孕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受到广泛关注,西医治疗主要是使用促排卵药物,促排卵药物除了具有排卵率高、妊娠率低的特点,大部分还能发挥替代外源性激素的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调节体内的生殖内分泌紊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长期排卵障碍不仅增加了育龄期女性的受孕难度,而且严重影响怀孕.中医外治法在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方面,在个性化、辨证论治上占据独特优势,有多种治疗手法可供患者选择,患者易于接受,既可减少患者每日服药量,又不易产生依赖性、耐药性等不良反应,还能避免药物对肝肾等脏器的损害,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存在显著的优势,确有成效.文章主要探讨针刺疗法、艾灸疗法及综合疗法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的疗效,也包括中药保留灌肠、穴位注射、耳穴压豆等中医外治法的运用,以期为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研究及相关科研提供参考.

    排卵障碍性不孕中医外治法综述

    蔡氏"育肾周期调治法"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观察

    董丽君沈萍
    112-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蔡氏妇科的"育肾周期调治法"即孕Ⅰ方和孕Ⅱ方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40例,服用孕Ⅰ方和孕Ⅱ方;对照组40例,服用中成药河车大造胶囊,1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6个疗程.观察患者的排卵率、妊娠率、血清激素水平的变化,对比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①治疗6个月经周期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研究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水平较治疗前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二醇(Estrogen,E2)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通过彩超监测发现,治疗后两组优势卵泡直径均较治疗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大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蔡氏育肾周期调治法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良好,能够改善患者的FSH、LH、E2等生殖激素水平,改善子宫内膜厚度和卵泡直径,提高妊娠和排卵率.

    不孕症排卵障碍蔡氏妇科育肾周期调治法

    基于虚瘀理论探讨补虚化瘀法在药物不全流产中的应用

    吕秀花李辉王丽娟
    116-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药物流产因操作简便且创伤小等诸多优点,常作为早期妊娠终止方式之一在临床广泛使用,但药物不全流产并发症严重影响了女性对药物流产的接受度,尤其当部分残留蜕膜组织滞留宫腔日久,且组织物较多或机化需要清宫处理时,更是对女性身心再次造成巨创.文章基于对药物流产过程及产后生理特点分析,认为流产时失血伤津、元气受损,发生不全流产的根本原因为冲任受损,血不收摄;瘀行不尽,停留胞宫;或因虚致瘀,瘀血内阻既是病理产物,又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呈现虚中兼瘀,虚实夹杂的特点.综上可知,药物不全流产的病机为产后虚损,瘀阻冲任.鉴于此,文章提出药物不全流产的治疗应以补虚化瘀为根本原则,主要治法:①补虚固本、补气养血,使冲任得固,同时补气兼行滞,以防因虚致瘀;②活血化瘀行滞,但不宜峻攻,也不可过早止血;③攻补兼施,补虚祛瘀,以补虚不留瘀为原则,通过补气养血,祛瘀生新,使旧血不滞,新血得宁.总之,结合药物不全流产病因病机特点,给予补虚化瘀治疗可促进残留妊娠组织排出及子宫复旧,减少不全流产的发生,兼顾保护女性生殖及身心健康、保护生育力方面,发挥了中医的独特优势.

    虚瘀药物流产不全补虚化瘀

    中医药治疗过敏性紫癜研究进展

    任鹏孙凤
    119-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常侵犯皮肤或其他器官的微血管及微血管后静脉的过敏性小血管炎,中医常将其纳入"血证""肌衄""斑疹""紫癜风"等疾病的范畴.文章主要从该病的中医病名源流、病因病机、中医辨证施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进行论述,通过梳理发现对于本病病机的认识以"风""热""湿""毒""瘀""虚"为主.在辨证施治过程中对本病进行分型及分期论治,根据分型及分期的特点灵活治疗,分型论治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合理的变化,同时注重扶正与祛邪兼顾,分期论治时不同医家虽然分期不同,但在治疗过程中都将扶正思想置于较为重要的位置,治疗时均注重把握患者正气之盛衰与否.此外在辨证施治时从经典理论中寻找治疗本病的新思路,并以中医经典理论为指导不断在临床上进行实践.在对本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研究时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临床上有着更好的疗效,对降低复发率及不良反应亦有明显的效果.文章对中医药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研究进行整理,以及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进行梳理,进而对最新的研究进展及过敏性紫癜的中医诊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作进一步的探讨,总结过敏性紫癜的相关研究成果及临床诊疗经验,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一定的诊疗思路.

    中医药过敏性紫癜综述

    参芪地黄汤治疗安罗替尼相关蛋白尿经验浅析

    徐秦娟廖天天胡敏祝朝富...
    123-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祝朝富教授从事肿瘤中西医结合诊疗工作多年,对各类肿瘤手术、放疗、化疗、靶向等治疗手段所致不良反应具有丰富的中医药处理经验.盐酸安罗替尼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小分子多靶点酪氦酸激酶抑制药,口服给药、安全性较高、便于携带等特点使得它逐渐应用于临床,但众多的不良反应也不能被忽视,我科既往口服安罗替尼靶向治疗肿瘤患者中出现的最明显不良反应为蛋白尿,运用西药治疗安罗替尼相关蛋白尿的方法较少,且临床获益有限.文章将祝朝富教授临证治疗安罗替尼相关蛋白尿特色方药及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但安罗替尼作为三线靶向抗肿瘤药物,使用患者例数有限,不能很好地评估有效率;其次随访以门诊随访为主,开具中药患者自煎、个体化差异较大等因素也影响药物疗效,因此后期会继续深入、细化研究.

    盐酸安罗替尼蛋白尿中医临床经验参芪地黄汤

    李洁教授运用温阳祛瘀通脉汤治疗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经验

    王向阳宋彦洁吴赛李洁...
    127-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属于中医"心悸"范畴,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表现为心悸、头晕、乏力、黑朦甚至晕厥,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表现为P波规律出现,PR间期恒定不变,部分P波后QRS波脱漏.西医在治疗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时主要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然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禁忌证较多,在临床用药时对医生及患者产生极大困扰;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电极放电会直接导致心肌损伤,并会长期存在心肌细胞慢性炎症反应.西药治疗和介入治疗均存在不可避免的弊端,因此临床上患者接纳程度普遍偏低.李洁教授从中医角度分析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的病机多为心阳不振或气血亏虚,标实的病机多为痰饮停滞或瘀血阻滞.温阳祛瘀通脉汤是李洁教授根据其治疗心血管疾病的30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创立而成,具有温通心阳、活血化瘀、益气复脉之功,主要用于治疗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阻止病情进展,收效甚佳.现根据一则验案分析李洁教授运用温阳祛瘀通脉汤诊治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的思路与经验.

    温阳祛瘀通脉汤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心悸临床经验

    何常春教授针药结合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的临证经验

    陆鑫何常春
    130-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为儿科神经精神类疾病,由遗传、围生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与免疫、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多个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特征为不自主、突发、重复、快速、无节律性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它严重影响患儿情绪、行为和学习.TD被包含在中医学的"肝风""慢惊风""筋惕肉瞷""抽搐"等范畴中.目前西医治疗"抽动障碍"以药物、心理行为疗法、饮食环境和手术治疗等为主.药物不良反应较多,容易复发.心理行为疗法和多方面干预疗效慢、疗程长.手术治疗出于手术指征、费用、安全性等原因难以广泛开展.中医药在治疗TD方面优势突出并取得良好进展.吾师何常春教授临床采用针刺结合中药方剂治疗TD,效果明显.文章总结何教授应用针药结合治疗小儿TD的经验.他认为TD致病因素主要为风邪,病位在肝,其关键病机是肝风内动,治以疏散风邪、舒筋利节、疏肝利胆、调畅气血、阴阳双补等,同时要关注小儿"稚阴稚阳"体质状态.

    针药结合小儿抽动障碍

    "火"与"热"理论探析

    王靖雯李一莹王宁
    134-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帝内经》记载"在天为热,在地为火",表明"火"与"热"是有区别的,由于"火"与"热"在某些方面具有一致性,"火"具有"热"的温煦特性,又"火"的致病特点大多为实热证,所以现代部分医家在论"火"和"热"时往往"火热"并称,使两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火"和"热"本质是不同的,"火"是物质属性和阴阳五行属性,具有"炎上"的特性,"热"是一种自我感知不是物质."火"是有形的火焰,是局限的,"热"是无形而弥散的.两者在病因病机方面大致相同,有"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之说,"火"与"热"的致病特点都是阳盛,清热法是治疗火热病的"正治".在这些方面两者具有一致性.但是有的"热"不是"火",如外感寒邪导致的壮热是热但不是火,只有在壮热的基础上同时有舌绛、口干、苔糙、神昏谵语等症状表现才为火.也有的"火"不是"热",如李杲(号东垣)所说的"阴火"是在气虚基础上产生的郁火,阴火的另外一种形式是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火不归原而产生的火;龙雷之火是由肾阴亏虚,阴不敛阳而产生的,这些是"火"但不是"热".所以正确解读"火"和"热",分清其本质的不同,才能对疾病有清楚的认识,在治疗过程中才能准确掌握病因病机,正确施治.

    "火""热"本质感知《黄帝内经》

    通腑逐瘀合剂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恢复的影响

    王玉振孙风林
    138-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中药通腑逐瘀合剂联合中医适宜技术中的穴位贴敷治疗对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手术患者的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山东省聊城市中医医院外一科收治的进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手术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式,包括给予术后禁食、常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补液营养等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通腑逐瘀合剂口服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治疗3d后,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相关指标差异情况,包括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天数,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通腑逐瘀合剂联合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治疗对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患者术后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可促进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术后康复,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通腑逐瘀合剂穴位贴敷治疗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