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临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临床研究
中医临床研究

王仰宗

半月刊

1674-7860

zy@cjocm.cn

010-59431886

102218

北京市昌平区102218-59信箱

中医临床研究/Journal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养心生脉颗粒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的作用机制

    王茜韩宏光刘云祺曲虹...
    6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养心生脉颗粒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绞痛的活性成分、潜在靶点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查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ETCM数据库,筛选养心生脉颗粒潜在的活性成分及靶点,利用Cytoscape 3.9.1构建"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查询GeneCards数据库、TTD数据库、DrugBank数据库,获取冠心病心绞痛疾病相关靶点.运用Venny 2.1.0取药物与疾病靶点的交集,将结果导入STRING数据平台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使用Cytoscape 3.9.1软件对其进行拓扑学分析.运用功能注释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DAVID)对其潜在靶点进行生物功能及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通过微生信平台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用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疾病与药物的"活性成分-潜在靶点-信号通路"网络.选取度值排名居前5位的关键靶点和有效成分作为受体蛋白和配体小分子,使用AutoDockTools 1.5.6对配体和受体进行分子对接,并使用PyMOL将分子对接结果可视化.结果:共筛选养心生脉颗粒的潜在活性成分233个,得到其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作用靶点229个.拓扑学分析得到关键成分,以槲皮素、β-谷甾醇、山柰酚等为主.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中关键靶点为肿瘤坏死因子、蛋白激酶B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等.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筛选出568个条目,涉及生物过程417条、细胞组分49条、分子功能102条;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得到基因通路33条.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结合能均<-5kJ/mol,表明其具有很高的结合活性.结论:养心生脉颗粒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养心生脉颗粒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提供了参考.

    养心生脉颗粒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古籍治疗查隆病(原发性高血压病)用药规律研究

    贡秋巴珍白玛罗布达吉措次旺仁增...
    7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古籍中关于查隆病的内容进行数据挖掘以寻找治疗组方,对其用药规律进行总结,挖掘其共性,为治疗该病和新药研发提供方法和数据参考.方法:在选定的古籍文献中归纳治疗查隆病的组方,用Excel建立数据库,使用Apriori建模进行关联规则分析,SPSS Statistics 25.0、SPSS modeler client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寻找药物之间的潜在规律.结果: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从治疗查隆病的组方中得到川木香、肉豆蔻、沉香等共28种高频次藏药,其六味以甘、苦、辛味居多;三化味以甘化味和苦化味为主;功效分类以凉血降压药、行气止痛药、行气安神药为主;药物剂量跨度和用量较大;同时得到川木香-沉香-诃子、川木香-广枣-诃子、川木香-诃子-肉豆蔻、肉豆蔻-沉香-广枣等11组核心药对;聚类分析得到6类.结论:通过对古籍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客观分析古籍中治疗查隆病的药对和配伍特点,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思路.

    数据挖掘文献研究查隆病用药规律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张明雪教授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绞痛的证治规律

    王堃张明雪
    8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张明雪教授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心绞痛的证治规律.方法:本研究选取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张明雪教授门诊,符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PC1术后再发心绞痛诊断标准,并且符合本研究纳入与排除标准的患者,对符合要求的病案进行记录,收集2020年6月-2022年12月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发心绞痛的处方127首,依托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建立数据库,统计药物频次及四气、五味、归经,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提取出频次较多的药物组合,分析用药规则,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及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得到中药之间的关联度,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演化出药物的核心组合,再通过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形成核心处方.结果:共纳入处方127首,涉及中药135味,其中以温性最多,苦、甘、辛味为主,常用中药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化痰药、清肝泻火药、升提药、安神药、健脾利湿药等.通过聚类分析获得新处方4首.结论:张明雪教授治疗PCI术后心绞痛患者的核心处方组成为参芪瓜蒌薤白半夏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黄芪、薤白、西洋参、半夏、瓜蒌、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柴胡,以益气化痰、祛瘀通络为治疗大法,佐以升阳举陷、重镇安神、健脾利水、清肝泻火之法.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绞痛数据挖掘用药规律

    浅探叶桂与张机论治胸痹心痛之异同

    王婷婷杨新新李翠云刘畅...
    8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金匮要略》中,医圣张机(字仲景)较系统地论述了胸痹心痛.叶桂(字天士)在继承张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对胸痹心痛论治有独特见解.叶桂与张机均认为"阳微阴弦"为胸痹心痛的病机.胸中阳气虚衰,不能温养脏腑,脏腑功能失常,致气滞、血瘀、痰凝等阴邪上扰于心,发为胸痹心痛.两家在选方用药时均重用辛味药.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功效,重用辛味药则温通胸阳,行气活血化痰,止痹痛.但在辨别病位方面,张机偏重于中、上二焦,如心肺相关的瓜蒌薤白白酒汤证、瓜蒌薤白半夏汤证,心脾相关的茯苓杏仁甘草汤证、人参汤证等.叶桂则偏重于三焦,如上焦医案的瓜蒌薤白白酒汤证、瓜蒌桃仁方证;中焦医案的小半夏汤证、半夏干姜方证;下焦医案的苓桂味甘汤证、生地阿胶方证等.在治疗胸痹心痛重症时,二家因地域的不同遣方用药有所差别.张机生活在北方,北方人大多体质坚实,气深而厚,宜用重剂,故张机用大辛大热之重剂回阳救逆.叶桂居住在江南,南方人偏瘦弱,腠理疏松,气浮而薄,宜用轻剂,故叶桂选用轻剂辛甘化阳,甘缓救逆.两家在论治胸痹心痛的思想上有同有异、不拘一格.文章对两家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各取所长,以供临床参考.

    胸痹心痛《临证指南医案》

    赵青春教授基于张机学术思想论治不稳定型心绞痛经验

    李同平赵青春陈亚奇
    9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赵青春教授是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中医治疗方面经验丰富.赵青春教授精研张机(字仲景)"阳微阴弦"理论、"保胃气"思想及《黄帝内经》中"胃络通心"理论,首次提出"阴弦"病位在"心下",治本之方为"人参汤".他还指出,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发展中标实"痰浊瘀血"贯穿始终.他确立了以"温通心脾阳气,通痹化痰祛瘀"为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方法,并创制了"通痹化浊汤",以人参汤、桂枝甘草汤温通心脾阳气,瓜蒌薤白半夏汤、当归芍药散化痰祛瘀.此法能有效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获得了较好疗效.文章结合案例介绍赵教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伤寒论》名医经验

    基于"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理论探析不寐的辨治思路

    李嘉茜许多
    96-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寐是临床常见病,现代医学称之为失眠症,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时寐时醒、醒后睡不着甚则彻夜难眠等症状.本病可引发日间功能障碍,是多种慢性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随着社会竞争压力增大,失眠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目前,西医治疗失眠以服用镇静、安眠类药物为主,但存在一定的药物依赖及不良反应.与西医相比,中医治疗不寐具有疗效佳、个体化、安全性高、无明显不良反应、价格低廉等优势.中医认为,不寐的关键病机在于阳不入阴,阴阳失交,神明受扰.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内寄君火;相火禀命于君,寄于肝肾.君相安位,则阴阳和调,寤寐有常;若君火亢盛,相火失位,君相不交,可致君相不守其职,神明受扰而发为不寐.治疗当据病机辨证选用"清心降火,宁心安眠""滋补肝肾,养心安神""交通心肾,和调阴阳"之法,以恢复"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的状态.文章从"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探索不寐,以期拓宽临床诊疗思路.

    君火相火不寐六气《黄帝内经》

    涤痰化瘀汤早期干预痰瘀互结型缺血性脑卒中对并发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胡杰许瑞卿吕祥龙
    100-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给予涤痰化瘀汤治疗对患者并发抑郁、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在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滁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住院治疗的痰瘀互结型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常规治疗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中药组加用涤痰化瘀汤,入院72h开始服用,疗程为6个月.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尿酸(Uric Acid,UA)、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大脑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和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变化情况,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良 Barthel 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痰证积分、血瘀证积分)变化情况,同时随访两组6个月脑梗死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MB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无差异(P>0.05),治疗3个月,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但中药组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常规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但中药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3个月时明显下降(P<0.05),MBI评分明显上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较3个月时无明显变化(P>0.05),但中药组较3个月时明显下降(P<0.0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常规治疗组HAMD评分、NLR、UA显著高于中药组;治疗6个月后,两组HAMD评分、NLR、UA均降低,且中药组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3个月后,常规治疗组的Vm低于中药组,PI、RI高于中药组(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Vm、PI、RI均较治疗前改善,中药组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中药组治疗3个月后出现10例并发抑郁,6个月后为6例,常规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有20例并发抑郁,治疗6个月后为1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中药组3例脑梗死复发,常规治疗组为10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涤痰化瘀汤早期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中医证候、脑血流动力,降低NLR、UA水平,减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同时降低脑梗死复发率,临床应用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急性脑梗死痰瘀互结型涤痰化瘀汤神经功能康复卒中后抑郁

    基于"脏腑别通"理论从胆论治失眠

    任家璇李文宏张竹叶张华...
    106-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失眠是睡眠障碍较为常见的类型,多数人都受其困扰.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受生活节奏加快,以及学习、工作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失眠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是目前临床和社会重点关注的话题.西药镇静催眠类药物虽见效快,但极易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不宜长期服用.相较之下,中医药治疗失眠具有不良反应小、远期效果好、无耐药性等优势,能避免长期使用西药所带来的药物依赖性等不良反应.中医学将失眠归属于"不寐"范畴,其病位在心,属心神病变,且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心与胆相通"为"脏腑别通"理论内容之一,意为心胆二者在生理上功能相合、病理上互相关联、经脉上互相络属,共同主宰着人体的生命活动,临床治疗失眠症多体现在心病治胆、心胆同治等方面.文章基于"脏腑别通"理论,阐述了"心与胆相通"理论内涵,总结出心与胆在生理、病理、五行生克、经脉络属等方面均有密切联系,依据失眠的病因病机,从胆的生理功能及特性角度论治失眠,以期进一步充实中医药对失眠的理论研究,为临床治疗失眠提供更多思路和启发.

    失眠不寐脏腑别通五行学说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黄芪-茯苓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唐梓椋李娇徐锦龙马卫成...
    110-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黄芪-茯苓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方法: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UniProt、Herb数据库收集黄芪-获苓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在OMIM、GeneCards数据库中搜集与肾病综合征相关的作用靶点,绘制黄芪-茯苓与肾病综合征交集靶点的韦恩图,在Cytoscape软件中构建"黄芪-茯苓活性成分-交集靶点"网络.在STRING中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利用R软件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利用Pymol进行可视化处理.结果:初筛出黄芪-茯苓34个活性成分,得到交集靶点96个,共涉及生物过程2 140个、分子功能134个及细胞组分71种.黄芪-茯苓可能通过调控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乙型肝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等发挥治疗肾病综合征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黄芪-茯苓核心成分槲皮素、山柰酚、7-O-甲基异微凸剑叶莎醇、芒柄花黄素、异鼠李素、常春藤皂苷元与腺苷酸激酶同工酶1、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重组人环氧合酶2、白细胞介素-lβ等核心靶蛋白结合程度良好.结论:黄芪-茯苓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优点,主要通过介导炎症反应、免疫反应、氧化应激反应发挥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作用.此结论为临床提供理论支持,但后期仍需更多相关实验进行验证.

    黄芪-茯苓肾病综合征作用机制分子对接网络药理学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大黄-积雪草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作用机制

    毛青云钟光辉叶有骏徐仕侃...
    117-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大黄-积雪草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大黄、积雪草活性成分,在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中获取对应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及DisGeNET数据库获取IMN相关靶点,利用Venny作图工具筛选药对与疾病交集靶点.在STRING数据库中对交集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构建.通过DAVID数据库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通路图".在AutoDock及Pymol软件中对主要活性成分及交集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和可视化分析.结果:得到大黄-积雪草药对有效活性成分6个,有效活性成分与疾病交集靶点121个.由GO富集分析得到生物过程205个、细胞组分33个、分子功能61个.由KEGG富集分析得到73条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药物主要活性成分与主要交集靶点有较强的结合能力.结论:"大黄-积雪草"治疗IMN的主要活性成分为槲皮素、泽兰黄醇素、大黄酸,其主要作用于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 Serine/Threonine Kinase 1,AKT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B 细胞淋巴瘤-2 基因(BCL2 Apoptosis Regulator,BCL2)等靶点,通过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AGE)-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RAGE)等信号通路调控炎症反应、细胞凋亡、自噬等降低炎症水平、抑制肾脏纤维化,保护IMN患者肾功能.

    大黄-积雪草特发性膜性肾病槲皮素大黄酸网络药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