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小儿推拿疗法在小儿脾虚质中的应用及其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2021年12月-2023年3月就诊的脾虚质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进行比较.对照组指导患儿生活作息、饮食起居等生活习惯,随访2个月,进行证候积分评价,留取便样进行肠道菌群分析,期间患儿出现各类疾病采取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小儿推拿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便样中肠道菌群、证候积分、疗效;进行肠道菌群16SrDNA扩增子实验并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均有较好疗效,证候积分均有改善(P<0.05);观察组肠道菌群中有益菌罗氏菌水平显著提升(P<0.05),有害菌埃希氏杆菌显著减少(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罗氏菌与埃希氏杆菌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疗效更佳.两组治疗后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属水平微生物菌群多样性LEfSe LDA比较显示,对照组治疗后粪杆菌属、罗氏菌属显著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埃希氏杆菌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P>0.05),未被标记.两组治疗前后属水平关键物种差异性比较显示,治疗前,两组的粪杆菌属、埃希氏杆菌属、罗氏菌属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粪杆菌属、罗氏菌属显著提升(P<0.05),埃希氏杆菌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粪杆菌属、罗氏菌属显著升高(P<0.05),埃希氏杆菌属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粪杆菌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罗氏菌属显著升高(P<0.05),埃希氏杆菌属显著降低(P<0.05).两组治疗前后Alpha多样性显示,对照组治疗前后Coverage指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Coverage指数比较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状态,提高罗氏菌、粪杆菌等有益菌丰度,通过肠-脑轴的双向调节作用影响人体功能,提高免疫力,因此推测这可能是推拿调理儿童体质的作用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