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临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临床研究
中医临床研究

王仰宗

半月刊

1674-7860

zy@cjocm.cn

010-59431886

102218

北京市昌平区102218-59信箱

中医临床研究/Journal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健中益肾汤联合针刺治疗脾肾两虚型重症监护病区获得性肌无力的临床观察

    张端端李小兰肖麟蔚
    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健中益肾汤联合针刺治疗脾肾两虚型重症监护病区获得性肌无力(Intensive Care Unit Acquired Myasthenia,ICUAW)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龙岩市中医院收治的ICUAW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A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B组在A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健中益肾汤治疗,C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健中益肾汤联合针刺治疗.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量表(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RC)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机械通气时长、重症监护病区(ICU)住院天数,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水平.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MRC评分、MBI评分及TNF-α、IL-6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MRC评分、MBI评分、机械通气时长、ICU住院天数及TNF-α、IL-6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改善(P<0.05),且C组的改善较A组、B组显著(P<0.05).C组机械通气时长、ICU住院天数明显少于A组、B组(P<0.05).结论:健中益肾汤联合针刺治疗脾肾两虚型ICUAW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预后,其机制可能与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健中益肾汤脾肾两虚型针刺重症监护病区获得性肌无力临床观察

    胡金辉教授从"郁"论治乳房血栓性浅静脉炎经验

    李园园胡金辉周小湘杨争...
    6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血栓性浅静脉炎好发于四肢,其次是胸腹壁(乳房),是沿体表可视浅静脉走行的非化脓性急性炎症,属于中医"青蛇毒"的范畴.该病大多不能自行缓解,易反复发作,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且有潜在的严重并发症.现代医学对于该病的病因及治疗尚未统一.胡金辉教授根据该病临床发生发展规律,认为其多出现在情绪波动之后,气郁是本病的起始因素,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肝郁犯脾,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气、痰、瘀三者相互影响,相互胶结于乳络而发为本病.气郁、痰郁、血郁(瘀)是乳房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主要病机."郁"作为疾病之根本,贯穿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中应四诊合参,辨证论治,从"郁"论治,郁者达之,治疗上当以疏肝理气解郁散结、健脾益气化痰散结、活血祛瘀消癥散结为主,在桃红四物汤合逍遥散的基础上随病情变化加减用药.此外,胡金辉教授会根据患者的局部及全身症状分辨阴阳,发挥传统中医药的优势,并将中药汤剂内服与膏药外贴相结合,内外合治,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痛苦,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血栓性浅静脉炎临床经验

    益肺六君子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综合征疗效观察

    吕鹭萍王红煜张文婷黄亦琦...
    6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黄亦琦主任医师自拟益肺六君子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2-10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中医院门诊运用益肺六君子汤治疗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综合征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30例采用十一味参芪片治疗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综合征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的疗程均为14天.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改善率、症状计分减少率、中医治疗总有效率,评价两组的中医疗效以及两种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咳嗽、咽痛、自汗、倦怠乏力、腹泻、焦虑、失眠等中医症状的改善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均较轻微,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肺六君子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综合征疗效优于单纯使用十一味参芪片,并且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可推广应用.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综合征益肺六君子汤肺脾气虚中医药临床疗效

    基于"异病同治"理论探析从脾论治糖尿病与甲状腺结节的机制

    赵雨婷黄菲
    7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糖尿病和甲状腺结节是最为常见的两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临床上糖尿病和甲状腺结节亦会相伴出现,互为因果且相互促进,因此积极探索二者在病程中的关联及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异病同治"是中医诊疗特色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指对病机相似的不同疾病采用相同的治法.中医所认知的脾内涵丰富,代表的是一个囊括多器官、多系统的综合功能单位,涉及消化吸收、能量代谢转化、免疫功能、神经内分泌功能等多个方面.脾为后天养生之本,故脾失健运是多种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糖尿病患者脾之运化、散精、防御等生理功能异常,气、血、津液转输不利,痰湿凝聚则易形成结节,反过来亦会加重脾病.据此推测,脾与糖尿病、甲状腺结节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的联系,但其微观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文章基于中医"异病同治"的辨证论治模式,通过挖掘糖尿病和甲状腺结节的传统理论渊源,总结分析二者共病的现代病理机制,从肠道菌群紊乱、胰岛素抵抗、免疫功能失衡这几个方面探讨"从脾论治"糖尿病与甲状腺结节的机理与可行性,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诊疗思路.

    糖尿病甲状腺结节异病同治从脾论治中医药

    陈氏儿科调法详述

    王婷婷王海霞姚芳琴江丽红...
    8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氏儿科作为海派儿科的一个分支,于2017年入选上海市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氏儿科最早可追溯至青浦华新蒋氏世医,陈叔达将其发扬光大,在嘉定及周边地区享有盛誉,至今保存于上海市嘉定区中医院儿科.其主要学术思想是运用"通、清、调"三法分层次治疗小儿多种疾病,创制汤剂、丸散剂验方数十首,有《中医儿科传心录》《陈氏儿科心传》等医著.陈氏儿科传承人在继承陈老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将"通、清、调"三法分层治疗应用于现代儿科临床,主要治疗小儿急慢性咳喘、鼻炎、厌食、便秘、性早熟、儿童肾病等疾病,以及运用膏方调治儿童各种慢性、疑难性疾病,疗效显著."调法"主要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后期,以及膏方治疗各种儿童慢性疾病当中.陈氏儿科调法根据不同疾病特点,在脏腑辨证的基础上运用相应的调法进行治疗,归纳总结为表里同调、平调两脏、三脏合调三个方面.文章详细阐述陈氏儿科每种调法的理论基础,深度发掘并全面总结现阶段"调法"治疗疾病的思想,为陈氏儿科学术思想经验总结提供依据.

    陈氏儿科调理治法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桥本甲状腺炎并发抑郁症的病因病机与治疗

    张美莹马祖彬
    8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甲状腺功能异常与抑郁症的发生关系密切,桥本甲状腺炎所导致的甲状腺功能异常可以增加抑郁症的发病率.桥本甲状腺炎和抑郁症在中医学中分别属于"瘿病"和"郁证"的范畴,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气、血、津液代谢失常导致络脉不通是二者共同的病理基础.络病理论以中医经络、脏腑、阴阳、气血理论为基础,已在诸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辨证诊疗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优势.络脉为病,易虚易瘀,以气郁、痰浊、血瘀、瘀毒阻滞络脉,气血运行不畅,脏腑机体失荣进而影响脏腑机能为病理特征.文章以络病理论为基础,结合桥本甲状腺炎并发抑郁症气机不畅、络脉瘀滞的发病机制,将桥本甲状腺炎并发抑郁症分为"肝气郁结,络气不通""痰结血瘀,气阴两虚""络脉久瘀,阳气亏损"三个病理损伤阶段,并且针对不同阶段的病理特征分别提出"益气通络,疏肝健脾""化瘀通络,益气养阴""温阳益气,祛瘀通络"的治疗原则.同时,基于络脉的生理结构与功能特点,文章关注形病与神病的关系,通络脉以行气血,使气机畅达,气血调和,阴平阳秘,化神有源,并强调形神共治的治疗策略,以期为桥本甲状腺炎并发抑郁症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络病理论桥本甲状腺炎抑郁症

    基于二旦理法论治肠易激综合征

    房振兴张晶胡安鑫孙铮玮...
    89-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比较常见的功能紊乱性胃肠病,以长期腹痛、腹胀和排便习惯异常为主要表现,易于反复、病程缠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化,目前该病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众多医家认为其多由情志、饮食等内伤因素诱发,辨治思路多以此为基础.然诸多古典医籍中均明确指出外淫可致"泄泻""腹痛"等,文章以此为切入点,探求外感邪气与肠易激综合征产生的关联性,并以病机而言治,立足于中医"整体观念""异病同治"等思想,探求二旦理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可行性.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病程演变、预后转归等多为外邪入里致使神机气立失常而累及脏腑,其病机核心在于脾胃,具体表现为气、津的转变,此之病机正与二旦法证治机理相契合.故治疗上当以治外感天行之二旦理法为根本大法,升阳布津、扶阴降浊以求脏腑和合与气津调和,具体可根据表里虚实之不同拟以大小二旦汤及其衍生方分证辨治,为临床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提供参考.

    肠易激综合征神机气立机制二旦法

    基于"五脏元真通畅"探讨经方在抑郁症中的运用

    潘赐明任雪刘妤刘耶露...
    9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金匮要略》中"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探析经方在抑郁症中的运用.抑郁症属于中医的情志病、郁证范畴.文章梳理《金匮要略》中与郁证相关的条文以及相关方药,结合相关中医文献进行深入理解,并分析临床医案加以佐证.五脏元气充盈和畅达是人体安和的先决条件,五脏相通,气血按照相生次序流通,相互资生,若某一脏元真亏损,则虚处留邪,邪气会影响其所胜之脏.《金匮要略》中所述情志疾病,其病位在脏,五脏元真不充盈、不通畅是病机所在,故对于神志异常治宜从补和疏入手.文章通过两则医案分别阐述临床运用经方的所感所悟,对四逆散、百合类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甘草干姜汤做了方药分析,并概述了虫类药物的使用范畴和优势病证.神志病已经给人类健康和社会带来了不可忽略的损失,中医药治疗神志病具有绝对的优势,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点.

    中医经典临床经方抑郁医案

    脾虚痰湿病机与胰岛素抵抗在糖尿病前期合并高尿酸血症发病过程中的相关性探讨

    徐瑞张珊珊王会茹
    99-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糖尿病前期和高尿酸血症都是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前期合并高尿酸血症会大大增加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胰岛素抵抗是其中的重要发病机制.从中医理论观点来看,本病可归于"膏浊病"范畴,前期病机以脾虚痰湿为主.文章基于此探讨了胰岛素抵抗机制与脾虚痰湿之中医病机在糖尿病前期合并高尿酸血症发病过程中的相关性,从微观病理及病机改变表现方面综合分析了脾虚痰湿与胰岛素抵抗的相互作用.一方面,胰岛素抵抗是脾虚痰湿的微观病理表现,可看作痰湿之邪阻滞的具象化;另一方面,脾虚痰湿型糖尿病前期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中医证候表现与胰岛素抵抗所致的外在症状类似,痰湿之邪易导致机体产生肥胖、眩晕、消渴之症亦与胰岛素抵抗所致之症状相近.健脾化痰利湿法可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和血尿酸水平,对糖尿病前期合并高尿酸血症具有治疗作用.文章从辨证论治之本出发,将中医病因病机之机理与西医之研究机制相结合进行论述,并阐述健脾化痰利湿大法治疗本病的相关临床依据,此法临床疗效持久且安全性高,期望给临床防治该病及相关研究带来一定的启发.

    糖尿病前期高尿酸血症胰岛素抵抗脾虚痰湿机制

    基于古代文献探讨肺、胃相关胸痹辨治及其临床意义

    陈竹陆勤丰巫善珩杨颖...
    103-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在国家指南、行业标准的引导下,众多医家将胸痹等同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并围绕冠心病这一特定病种对中医胸痹进行理论体系构架,指出心脉痹阻是胸痹的主要病机,而活血化瘀法为胸痹最主要的治法,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对胸痹的认知与治疗.中医所述之胸痹是一大类病症,其主证症状相似,如胸闷如窒、胸痛彻背、短气不足息等,发病部位在胸廓、心下胃脘及以上.笔者通过梳理古代文献发现,与心系病相关之胸痹仅占一部分,另外还包括肺、胃相关疾患,且不在少数,而且与心系病的病机治则不同的是,与肺、胃系疾病相关之胸痹与两者的生理功能特点密切相关.肺位于上焦的胸廓之内,胃居中焦,在横膈之下,肺气主宣肃,胃气主通降,胸膈中气机的正常运转不离肺、胃两脏之调达,二者均以气为用,易生痰浊而阻滞气机升降,若病胸痹之症,其病机总不离阳虚、气郁、浊聚,病理产物围绕痰、气展开,病理过程中以虚、郁、闭并见为特点,后期均可见病情深入,由气及血,由经入络.本研究通过检索古代文献中"肺、胃相关胸痹"的有关内容,对肺、胃相关胸痹的病机与代表方药进行归纳总结与分类论述,指出在胸痹发生中肺、胃的中医学生理病理方面的关联性,揭示肺、胃相关胸痹治疗的共性,充分发挥中医异病同治的优势,从而拓宽临床应用,启发教学、科研.

    胸痹古代文献异病同治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