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临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临床研究
中医临床研究

王仰宗

半月刊

1674-7860

zy@cjocm.cn

010-59431886

102218

北京市昌平区102218-59信箱

中医临床研究/Journal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医灸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李任唐福宇
    8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经根型颈椎病是脊柱骨科常见的颈椎病类型,临床表现多为单侧颈肩痛及上肢的放射痛、麻木或感觉减退等,严重时可伴有肌肉萎缩.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可分为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两种方案,由于颈椎手术风险较大、创伤大、并发症多且恢复期长,除了急性肌瘫、脊髓损伤或疼痛剧烈的患者需要早期手术干预以外,保守治疗是大多数患者的首选方案.西医药物治疗以非甾体类抗炎止痛药和脱水消肿药为主,可缓解颈肩部的疼痛,但有胃肠道不良反应和肝肾损害,不能长期服用.中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以中药内服、针灸和手法推拿为主,中药内服不适用于肠胃功能差的患者,也有部分患者难以接受中药口味而拒绝服用中药;手法推拿治疗对术者技术水平有一定要求,不当的手法可能加重对神经的压迫;同时,也有部分患者因害怕针刺疼痛或者晕针而拒绝针刺治疗.相比之下,中医灸法因其无创、安全、舒适、有效等特点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文章参考近年国内的临床研究成果,将中医各种灸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加以归纳、总结,以期为临床上本病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

    神经根型颈椎病艾灸热敏灸温针灸雷火灸

    针刀联合痛点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郭永富白志强温建民
    90-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针刀联合痛点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 2019 年 2 月―2021 年 12 月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门诊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针刀治疗,治疗组采用颈部压痛点注射即引起上肢麻木疼痛的责任节段关节突关节旁注射联合针刀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症状、体征、工作和生活能力评分均降低,治疗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痛点注射所用药物腺苷钴胺可调节神经功能,修复受损神经;盐酸利多卡具有局部麻醉作用且有利于炎性介质吸收;鹿瓜多肽具有止痛抗炎消肿作用,可减少炎性渗出,促进局部血运障碍的恢复,还能抑制前列腺素的释放.针刀能疏通经络,调整颈部肌力平衡,促进颈椎力学平衡,改善微循环障碍,有利于血液循环,转运炎性物质,从而止痛.针刀联合痛点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两者有机结合,相互补充,能快速有效缓解颈部疼痛,改善神经功能,促进受损神经修复,且能解除颈部软组织对神经根的机械性压迫,恢复颈椎动态平衡,其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针刀痛点注射神经根型颈椎病

    基于数据挖掘的贵州省名中医陈云云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的学术思想和用药规律分析

    梁凡吴青陈云云周杰...
    9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总结、分析贵州省名中医陈云云教授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的学术思想和用药规律,传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为中医药治疗绝经前后诸证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2021年9月―2022年5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陈云云教授门诊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病历,运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与方法(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建立处方数据库,对录入处方进行分析,得出用药频次、中药分类,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组方规律,提取核心组合与新方,分析陈云云教授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的用药规律并总结其学术思想.结果:本研究共收集陈云云教授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病历94份,涉及中药142种,药性以温性、寒性、平性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三味为主;药物归经以归肝、肾、脾三经为主;以白芍、淫羊藿、巴戟天、当归、茯苓、知母、黄柏、柴胡、熟地黄、仙茅等为核心药物;演化得到10个核心组合,5首新处方.结论:陈云云教授治疗绝经前后诸证主要从补肝肾、调脾胃着手,肝肾亏虚是其主要病因病机,以二仙汤或滋水清肝饮为主方,辨证加以活血药、凉血药、安神药等,各药配伍以达补肝肾、调冲任之功.

    绝经前后诸证数据挖掘学术思想用药规律

    肝肾理论在围绝经期干眼中的应用进展

    李修宇高卫萍
    98-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干眼是围绝经期女性易患的一种眼科疾病,常表现为眼部干涩、畏光、异物感、眼疲劳、眼痛不适,部分患者还伴有潮热、盗汗、心悸不适、情绪不稳定、记忆力减退、骨质疏松等全身多系统的围绝经期相关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西医对于围绝经期干眼治疗方法较少,以短时间缓解局部症状为主,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问题.对比之下,中医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且治病必求于本,能在干眼的治疗中较好地兼顾标本,此外还具有不良反应少、疗效显著及依从性好等优势.中医治疗围绝经期干眼的优势与中医理论密不可分,在中医理论中"肾为先天之本,女子以肝为先天",围绕此观点,确认了"肝肾"在围绝经期干眼的发生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肝肾相关理论深刻地影响着围绝经期干眼的辨证论治.从病因病机出发,肾虚为发病之本,肝之藏泄失常为发病重要环节,同时根据"肝肾同源"的相关理论,肝肾两者还在围绝经期干眼发病中相互影响.根据相关的病因病机,临床上总结出基于疏肝养血、滋阴补肾、补益肝肾等相关理论论治围绝经期干眼.文章将从以上几方面出发对围绝经期干眼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临床应用等展开论述,旨在日后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干眼围绝经期肝肾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机认识及治疗进展

    贾元霞郭雪梅傅巧霞康妍丽...
    101-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是临床常见的以全身骨骼疼痛、易于并发骨折为特征的全身代谢性骨骼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及致死率极高、医疗费用高及治疗依从性低、诊断率低、治疗率低等特点,后期通常并发腰椎、腕关节及髋部骨折等,特别是其并发的髋部骨折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随着近年来社会人口老龄化速率加快,其发病率亦显著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生活水平,消耗着国家有限的医疗资源,关于其防治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健康问题.中医将其归属于"骨痿""骨痹""骨枯"等范畴,认为其发病与肾精不足,肝阴血虚,脾胃虚弱,瘀血阻络或少阳经气阻塞导致脏腑气血不充,少阳经气不利紧密相关.当前其治疗以西药治疗为主,在取得临床疗效的同时亦显示出明显的不良反应.随着近年来中医药防治PMOP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日渐得到重视,大量研究及临床用药经验得出,中医药治疗能够在取得临床疗效的同时有效地规避西药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显示出良好的临床效果及独特的优势.文章从中医对PMOP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传统中药或复方治疗及非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面做一综述,以期为PMOP的临床防治提供参考借鉴.

    绝经后骨质疏松中医病机治疗进展

    肛周难愈性创面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张申凡会霞刘思琦刘世举...
    104-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难愈性创面的治疗时间长,难度大,疗效差,患者依从性低,发生在肛周的难愈性创面有过之而无不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的影响也比较严重,病程日久可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是临床医疗中亟待解决的难题.近年来随着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及新的治疗技术的应用,中医和西医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逐步提高和加深.文章总结了近年来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及中医内治和外治不同治疗方法对本病的治疗效果,西医对本病的形成机制和微观物质对创面愈合的影响及药物或现代治疗手段对本病的治疗效果.中医主要从阴阳、整体观念、脏腑、气血等理论知识对难愈性创面发病机制进行阐述,通过内治和外治药物达到治疗本病的效果,西医主要分析各类细胞因子、酶类及细菌生物膜等对创面愈合的影响,通过运用各种医疗技术、生长因子、新型生物材料和创面修复敷料来促进创面的愈合.通过中医和西医各自对本病的认知,期望对了解本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也为临床实际治疗过程中能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及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带来启发,达到全面而又有针对性地快速治愈疾病的目的.

    肛周难愈性创面中医西医研究进展

    杨宏志纯中药治疗顽固性胸腔积液验案1则

    吴金鹏王鹏杨宏志张紫丹...
    108-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报道杨宏志教授单纯中药治疗顽固性胸腔积液验案1则.顽固性胸腔积液常见于结核性胸膜炎、肺炎、心力衰竭及恶性肿瘤等,多发于老年患者.目前就缓解症状来说,西医主要用胸腔穿刺抽液或置管引流治疗,其积液常迁延缠绵.中医学主张将胸腔积液归于"悬饮"范畴,杨宏志教授认为胸腔积液是因津液代谢紊乱或敷布失常、气血循行不畅,而致痰饮、瘀血、滞气互阻于胸腔的一类全身性疾病,需从益气健脾、温阳化瘀、标本兼顾方面着手,基于整体把握病位、病性、病态和病势等,明辨标本缓急,随证治之.本案病患胸腔积液反复发作,始终未解决,积液病因尚不明确,只能通过利尿和间断胸腔穿刺抽液来缓解症状,患者十分焦虑与痛苦,中医药作为一种低毒、有效的全身治疗的手段相对容易被患者接受,杨教授采用椒目瓜蒌汤、四君子汤、玉屏风散及酸枣仁汤等方化裁治疗,遵循整体把握、病证合一、顾护脾胃、调气活血等原则,在益气健脾基础上,针对饮停血瘀之标佐以温阳活血之法,同时不忘顾护已亏之阴液,如此肺气得以宣降正常,脾胃运化得健,水饮得路而出,气血循行有常,药证合一,顽难之胸腔积液得以逐渐吸收,避免了反复胸腔穿刺抽液.期同道在诊疗中获得些许启发.

    中医药顽固性胸腔积液医案

    郑氏"金钩钓鱼"针法临床研究进展

    崔田田秦晓光崔伟伟覃贤梅...
    11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钩钓鱼"针法是甘肃郑氏针法学术流派传承的特色手法,是"西北针王"郑魁山教授的父亲郑毓琳老先生借鉴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临床实践所创立的郑氏家传经验手法之一,具有舒筋活络、通经止痛、散结消瘀的作用,临床上用于一切气滞血瘀型病症."金钩钓鱼"针法相较于普通针刺具有取穴少、疗效好、气感强、更易气至病所等优势.文章从针法操作和临床应用两个大的方面总结了近十几年来"金钩钓鱼"针法的操作要点与临床应用规律和特点,着重突出了"金钩钓鱼"针法目前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发现本针刺手法治疗疾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治疗病种多样,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面瘫、耳鸣耳聋、中风后瘫痪等疾病为本针法的优势病种.文章将治疗的主要疾病进行系统分类,发现主要集中于运动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四个大的方面.同时也指出"金钩钓鱼"针法的优势及目前使用本针法存在的问题,如部分临床对照试验研究设计不合理、观察指标少、缺乏关于"金钩钓鱼"针法的动物实验研究报道,今后应加强这些方面的学习,进行大样本、设计合理、观察指标客观的临床对照研究,开展关于"金钩钓鱼"针法机理研究的动物实验,为进一步推广该手法提供参考.

    "金钩钓鱼"针法临床应用综述

    基于《中华医典》挖掘清代古籍治疗腹痛的用药规律

    李清梅李绅绅江水玉覃靖燊...
    115-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清代古籍中腹痛医案的用药进行数据挖掘研究,以分析清代医家治疗腹痛的组方用药规律,了解该时期的学术思想并为临床实践提供经验.方法:以第5版《中华医典》为资料来源,检索清朝时期治疗腹痛的有效处方并建立数据库,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所包含的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系统等数据挖掘方法,归纳出治疗腹痛处方的高频药物、药物组合规律及核心处方.结果:共筛选出196首有效处方,使用中药202味,其中频次大于10次的中药共有34味,以甘草、白芍、当归、白术、茯苓、陈皮使用频次较高,共总结了4组高频药物,常用关联药物组合22对,核心处方1个.结论:清代治疗腹痛多以补虚药、温里药、理气药等为主,药物以甘温为主,归经多入脾、胃经,以厚朴-陈皮,白术-茯苓,陈皮-白术,茯苓-陈皮,苍术-甘草,当归-白芍等药对相互配伍,运用温中补虚、理气健脾、清热解毒、燥湿祛痰、养血和血、柔肝缓急等方式,以聚类分析的"清""和""温""补"为治疗大法,并从"脾胃虚寒证""痰湿阻滞证""气血失和证"三大证型出发,得到一个新处方,探讨了清代治疗腹痛的处方及用药特点,了解了该时期的思想特色,也为现代中医药治疗腹痛开辟新的思考方式.

    腹痛《中华医典》数据挖掘用药规律古今医案云平台

    近十年营卫学说研究进展

    谭梦瑶
    121-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营卫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等关系十分密切,营卫二气周流于一身之上下,循行于五脏六腑,形成一个圆环,共同调节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二者正常,则人体各项生命活动正常,反之,若营卫失调,则会出现多种病理现象,从而引发疾病.近十年来,随着心血管疾病(如心肌纤维化、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皮肤病(如荨麻疹、硬皮病、带状疱疹、过敏性紫癜)、妇科病(如产后身痛、产后风湿、产后汗出、经行发热)等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营卫学说的研究领域表现活跃,成果颇丰,学者们逐渐认识到中、西医多个学科与营卫学说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所以从不同的角度,以调和营卫法论治各种疾病,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对营卫学说的继承和发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疾病的防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查找,系统地分析、总结近十年营卫学说在心血管病、皮肤病、妇科病、不寐、衰老五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做了一些展望.

    营卫学说心血管病皮肤病不寐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