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临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临床研究
中医临床研究

王仰宗

半月刊

1674-7860

zy@cjocm.cn

010-59431886

102218

北京市昌平区102218-59信箱

中医临床研究/Journal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心脑同治"理论探讨血管性痴呆中医辨治

    石星月周小莉
    5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血管性痴呆是继发于出血性或缺血性脑血管病所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此病是继阿尔茨海默病之后的第二大痴呆类型,临床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和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社会负担.根据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表现,将其归为中医"痴呆"范畴,此病病位在脑,且与心关系密切.中医"心脑同治"理论是在"心脑共主神明"及"心脑血脉相连"等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体现了心、脑的相关性.此理论认为,心脑血管疾病异病同源,有相似的致病因素、共患疾病相兼,可采取同样的治疗方法.笔者从"心脑同治"理论探讨血管性痴呆的中医病因病机、病理演变机制、辨证分型及相应的防治策略,将该理论运用在中药、针刺等多种治疗中,以期为临床提供新思路,体现中医整体观念和异病同治思想,对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病情和生活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血管性痴呆心脑同治中医药防治认知障碍

    基于数据挖掘的小儿癫痫用药选穴规律分析

    林烜宇叶益财金睿汇朱文宗...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小儿癫痫用药选穴规律,为小儿癫痫的针药结合等疗法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从建库至2023年5月的文献,将其处方数据标准化后建立数据库,使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分析临床证型、证素、用药与选穴.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临床试验与医案267例,其中有233个方药处方,涉及360味药物,证型以风痰闭阻证最为多见,高频用药为石菖蒲、茯苓、天麻,多选用石菖蒲-胆南星药组,以息风止痉与化痰为其主要功效.对核心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形成了 8组药物.另有48个针推处方,涉及161个穴位或推拿手法,高频穴位是百会穴、大椎穴、足三里穴,处方多选取百会穴配太冲穴、足三里穴配风池穴等.结论:小儿癫痫多责之于里病,病位多为脾与肝,病性以痰、闭阻、风为主,这与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等病理生理特性相关.方药治疗中,医家用药多平和,寒温并用,五味以辛、甘、苦为主,药物主要入肝经、肺经、脾经、心经,平肝息风药与补虚药为出现频次较高.选穴多为督脉与膀胱经穴位.故现代医家基于对小儿癫痫的理解,其用药选穴在醒脑开窍的同时兼以化痰息风通络、补虚宁心安神.

    小儿癫痫数据挖掘用药规律选穴规律中医药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引起的血管舒缩症状中西医研究进展

    黄杰黄挺
    6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分泌治疗是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治疗时长可达数年,相关不良反应复杂多样.血管舒缩症状是内分泌治疗主要的不良反应之一,主要表现为烘热汗出,是接受内分泌治疗的患者就诊的重要原因.缓解血管舒缩症状可增加患者对内分泌治疗的依从性,改善其生活质量,因此对血管舒缩症状的治疗日益受到重视.目前,由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引起的血管舒缩症状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手段多样.激素疗法在改善本病的症状方面效果显著,但不适合长期应用.非激素(如帕罗西汀、文拉法辛)疗法仍是公认的首要治疗措施,效果显著,但不能治愈本病,且伴有一定的不良反应.非药物治疗策略(如生活方式调整、心理干预等)常用于缓解程度较轻的血管舒缩症状,也可配合药物治疗.中医治疗法(中药、针灸、耳穴等)具有不良反应少、作用持久、针对性强等优势,为受血管舒缩症状困扰的乳腺癌患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本研究通过查阅近几年国内外关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引起血管舒缩症状的研究,从中西医角度阐述其发病机制、治疗策略,为制定个体化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理论参考,以提高接受内分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血管舒缩症状中西医研究综述

    《中医临床研究》杂志征稿启事

    73页

    中药专利复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用药规律研究

    韩雪唐秋梅杨光勇陈瑞...
    7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究中药复方专利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检索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中药复方专利,运用WPS office软件建立中药复方专利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数据库,根据《中华本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复方中的中药名称进行规范,并分析其功效类别、用药频次、性味归经,通过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最终得到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中药复方专利86个,涉及中药198味,使用频次≥10的药物有甘草、金银花、连翘、茯苓、桔梗等,按功效分类以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为主,药性以寒、温为主,药味多为甘、苦、辛,多归肺经、脾经、胃经.关联规则中,桔梗-甘草、黄芩+半夏-柴胡、黄芩+半夏-甘草关联性最强.聚类分析得到6个聚类方,包括小柴胡汤、麻杏石甘汤、玉屏风散和银翘散等经典名方.结论:中药复方专利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用药规律与其理论基础相一致,能够为后续研发新药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支持.

    中药专利复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补虚药甘草小柴胡汤

    中药联合125Ⅰ粒子植入术及靶向治疗晚期肺腺癌1例及文献复习

    赵于钧吕清国
    8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介绍1例接受联合治疗的晚期肺腺癌病例及文献复习.患者为女性,65岁,确诊为肺腺癌晚期,伴有重度消瘦(身体质量指数:12.5kg/m2)和纵隔淋巴结、骨等多处转移.患者曾接受粒子植入术及盲用分子靶向药物吉非替尼治疗,治疗初期肺内病灶稳定,但15个月后肺内复发进展并出现远端转移,血液基因学检测结果显示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外显子19缺失突变(E19del)、T790M阴性.由于患者无法耐受传统化学治疗,遂继续使用分子靶向药物,同时联合中药和粒子植入术进行治疗,经过4个月的联合治疗,胸部CT显示肺内病灶较之前缩小,评估影像学结果,根据RECIST 1.1评价考虑病情稳定.这表明中药联合粒子植入术及靶向药物治疗能够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并降低局部复发率.同时,中药在减轻靶向治疗和放疗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文献复习表明,中药复方制剂能通过调节免疫活性、抑制免疫逃逸改善机体免疫状态,在延长晚期肺癌患者病情稳定期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此案例的治疗经验进一步支持了中药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在晚期肺腺癌治疗中的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中药晚期肺腺癌粒子植入术分子靶向药

    从风痰瘀虚论治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理论探索及临床运用

    符新蕾黄夏婷罗巧梅吴欣丽...
    87-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咳嗽变异性哮喘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以慢性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较少伴随喘息、气促、呼吸困难等典型的哮喘症状,是常见的儿童肺系疾病之一.该病反复发作,时作时止,迁延难愈.近年来,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发病率逐年增高,需要引起重视.中医更加注重既病防变、已病防复,在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临床研究表明,中医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可以有效改善肺功能、降低复发率、缓解临床症状,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患儿及家长的选择.咳嗽变异性哮喘属于中医"哮咳、顽咳、风咳"的范畴,随着后世医家对该病的阐释和发挥,相关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基于各家学说和中医古籍,结合中医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结果,可知该病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肺、脾、肾不足为主,标实为风、痰、瘀内存,风、痰、瘀、虚四者与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关系密切.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各医家从风、痰、瘀、虚四个方面论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理论及学术经验,同时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发现消风、祛痰、化瘀、补虚法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与现代医学中抑制炎症反应、降低气道高反应性、调节免疫功能、缓解气管痉挛、延缓气道重塑等理念不谋而合,为中医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提供理论依据,总结现代医家从风、痰、瘀、虚治疗该病的临床经验,以期为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

    基于张锡纯大气理论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肌少症

    袁欣悦苏洁琼史依依白丽...
    9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以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和相应的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特征,是呼吸科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也是一种复杂的多系统疾病,具有多种多样的肺内外表现,这些表现会进一步加重慢阻肺的危险因素,影响其预后.肌肉减少症(简称肌少症)是慢阻肺的常见并发症,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与增龄相关的肌肉质量和力量下降,通过影响呼吸肌群和非呼吸肌群限制机体的活动和耐力,可严重影响慢阻肺的预后.慢阻肺合并肌少症的发病机制被大多数学者认为与全身炎症反应、氧化应激、骨骼肌代谢紊乱、糖皮质激素应用及营养不良等相关,现有疗法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慢阻肺合并肌少症归属于中医"肺胀"和"痿证"范畴,笔者基于张锡纯大气理论,结合《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对大气生成和功能的描述,深入探寻慢阻肺合并肌少症的治疗新思路,认为大气虚损下陷导致全身脏腑气化功能失常,痰瘀内生是根本病因,以痰、瘀、虚为主要病机,大气虚衰为本,痰瘀阻滞为标,宗气虚衰贯穿始终,通过论述益气升陷、调和营卫、五脏同调、助气祛痰化瘀等治疗原则,从中医学观点探讨慢阻肺合并肌少症的治疗方法,为临床诊治提供富有中医特色和理论依据的综合方案,为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大气理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肌少症

    苏杏痰咳合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叶淑芳陈钰婷梁欣健余应嘉...
    96-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苏杏痰咳合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AECOPD)的主要活性成分与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检索苏杏痰咳合剂组方中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应用GeneCards、OMIM、TTD、DrugBank数据库检索AECOPD治疗靶点,运用Venny 2.1工具获取活性成分与治疗AECOPD的交集靶点,利用STRING平台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并获取核心靶点,运用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及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通过MetaScape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将网络中度值较高的10种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利用AutoDock 4.2.6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筛选出苏杏痰咳合剂主要活性成分227个、作用靶点243个,以及AECOPD靶点3 242个,二者的交集靶点有186个.对交集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发现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JUN原癌基因(Jun Proto-oncogene,JUN)、α-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RAC-alpha 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AKT1)、信号转导因子和转录激活因子 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为苏杏痰咳合剂治疗AECOPD的核心靶点.核心靶点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提示苏杏痰咳合剂发挥治疗AECOPD作用的机制与药物化学反应、氧化反应、DNA结合转录等生物学过程以及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 Receptor,RAGE)、癌症、炎症等信号通路有关.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各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均可进行自发结合.结论:苏杏痰咳合剂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治疗AECOPD的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TP53、JUN、AKT1、STAT3等靶点干预AGE-RAGE、癌症、炎症等信号通路有关.

    苏杏痰咳合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网络药理学作用机制

    基于"治肝实脾"理论治疗慢性肝病

    陈丽李润韦羽恬林娜...
    103-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肝病可见脂肪肝、肝囊肿、肝炎等疾病,归于中医学"肝积、胁痛、黄疸、鼓胀"等范畴.历代医家对慢性肝病多治以疏肝健脾理气.治肝实脾理论最早源于《难经》,后在《金匮要略》中被进一步阐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其中蕴含治未病思想,在治疗肝病时还加用调补脾胃之药,使脾胃中土健旺,预防肝木过旺而乘脾土.脾胃为仓瘭之官、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可防肝木相乘,又可滋养肝木.文章基于治肝实脾理论,从理论基础及病因病机出发,探讨该理论对慢性肝病的治疗作用,并了解到治肝实脾理论与现代肠-肝轴学说相契合,得知西医的肠与中医"脾"的功能密切相关,大肠也是"脾"功能的一部分,其食物的消化、吸收、传导作用是中医脾主运化思想的具体表现,以大肠为中心,联系肝脾两脏.因此应将实脾贯穿于慢性肝病治疗的全过程,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先安未受邪之地,在治疗慢性肝病时常加用健脾益气祛湿之药,以防止慢性肝病恶化.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有节,进行形体锻炼,日常采用中药调理身体,使气血平和,这对预防慢性肝病的进一步传变有积极意义.

    治肝实脾肠-肝轴慢性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