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临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临床研究
中医临床研究

王仰宗

半月刊

1674-7860

zy@cjocm.cn

010-59431886

102218

北京市昌平区102218-59信箱

中医临床研究/Journal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林胜友基于通降理论从肝脾分层辨治胰腺癌经验

    沈科展姜静王梦蕾于哲轩...
    107-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胰腺癌作为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具有高恶性和低早期诊断率的特点,且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生存率低,治疗选择有限,患者的生活质量堪忧.虽然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多种多样,但在实际临床诊治中仍面临疾病复发率高、耐药性强、药物不良反应多等挑战.林胜友教授在恶性肿瘤防治领域经验丰富,对中医药治胰腺癌有独特见解,临证时多基于通降理论,从肝脾分层辨治.林教授认为胰腺癌的诊治需综合现代多学科治疗前后的证候变化,其核心病机以脏腑气机通降失司为本,以肝郁脾虚为因,以痰凝、瘀血、湿热等为标,提出基于"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六腑生理特点,根据肝郁与脾虚的差异精准分层辨证,重视标本兼治,提出以"疏肝三法、健脾三法、肝脾同调"为主要治则,施以疏肝健脾为核心的差异性治法,以通降和中为根本目的,辅以化痰祛湿、活血通络、清利湿热等诸多治标之法,强调以虚实共参、攻补兼施、标本并重为指导,发挥中医药增效减毒之优势,并通过验案进一步阐述基于通降理论从肝脾分层精准辨治胰腺癌的经验,为缓解胰腺癌患者临床症状、延缓胰腺癌进展、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临床思路.

    胰腺癌通降理论疏肝健脾临床经验

    中医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实验研究进展

    徐度天张虹玺
    113-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传输型便秘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但发病机制尚未被阐明,其病程长、易复发等特点深深地困扰着患者.临床上西药治疗本病虽然见效快,但是患者机体并无器质性损伤,长期服用西药容易产生不良反应和耐药性.中医药作为我国的瑰宝,从便秘的病因病机出发辨证论治本病.在临床治疗中,不仅是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针灸、推拿、艾灸等中医特色疗法治疗慢传输型便秘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几年来关于其治疗机制的实验研究也报道颇多.本研究以"中医药""慢传输型便秘""实验研究"为主要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数据库查找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实验研究,对慢传输型便秘的发病机制进行系统总结分析.结果表明,各种中医药疗法可通过调节脑肠肽、肠道菌群、Cajal细胞、水通道蛋白和黏蛋白表达等调节肠道神经系统、改善肠道平滑肌功能,从而促进肠液分泌和肠道蠕动,恢复患者的排便功能.中医药在治疗慢传输型便秘中表现出多靶点、多途径等作用机制,这正是中医药疗法的优势所在,可为深入揭示慢传输型便秘的发病机制提供新思路,为临床治疗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慢传输型便秘中医药实验研究脑肠肽肠道菌群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景岳全书·痢疾》用药规律

    管晓梁菲梁馨允温文健...
    118-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挖掘《景岳全书》中张介宾(号景岳)治疗痢疾的方剂,分析总结其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提供参考.方法:纳入《景岳全书》所载治疗痢疾处方,建立数据库,进行药物频次、四气五味、归经与功效频次统计,以及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挖掘用药规律与经验.结果:共纳入76首方剂,涉及中药119味,累计频次473次,以甘草、白术、干姜、白芍、人参、附子、当归、熟地黄等32味药为高频中药,其药性多温,药味以甘、苦、辛为主,主要入脾经、胃经、肺经、心经、肾经.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白术与人参、白术与茯苓、白芍与当归等15对核心药组;聚类分析可得到4类药物组合,类1:厚朴、干姜、附子、陈皮、木香、甘草;类2:干姜、吴茱萸、附子、熟地黄、木香、炙甘草;类3:黄连、黄芩、甘草、白芍、当归、木香、肉桂;类四: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所用药物多有补益、温阳、燥湿、理气之功.结论:本研究通过对《景岳全书》中治疗痢疾的76首方剂进行分析,发现张介宾治疗痢疾立足于本虚,以补益脾肾为主,温补阳气为要,亦不忽视滋补真阴,兼顾气血阴阳,以调和气血为重,用药精简且不拘泥于某一类,从外感湿热、内伤脾胃等角度用药.

    痢疾《景岳全书》用药规律关联规则

    彭勋超教授论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证经验

    刘红杏彭玺肖悦潘利锋...
    123-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膝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骨关节疾病,具有高发病率和致残率.目前西医治疗膝骨关节炎以药物、物理疗法和手术治疗为主,其中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多,物理治疗对治疗设备和物理治疗师的要求高,难以推广,手术治疗存在手术风险大、治疗成本高等缺点.针灸在治疗膝骨关节炎方面优势突出、疗效显著.针刺手法繁多,不仅有疗效,而且具有操作方便、价格低廉、安全性高等优点,这对于优化慢性疼痛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彭勋超教授认为膝骨关节炎以本痿标痹为核心病机,采用除痹祛邪、通络止痛之法治其标,肝、脾、肾三脏同补治其本,临证强调循经取穴与局部取穴相结合,注重导气针法以加强得气,临床采用传统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显著.本研究总结彭勋超教授从本痿标痹论治膝骨关节炎的思路和临床经验,为临床工作者治疗膝骨关节炎提供参考.

    针灸膝骨关节炎临床经验

    基于数据挖掘浅析蔡圣朝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用药规律

    范凯悦蔡圣朝
    127-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蔡圣朝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辨证经验及用药规律,进一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收集蔡圣朝教授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类风湿关节炎医案,运用Excel、SPSS Statistics 27、SPSS Modeler 18对药物使用情况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等.结果:共纳入处方129首,涉及101味中药,其中蔡圣朝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核心药物(用药频次≥ 15)有桂枝、甘草、桑枝、白芍、威灵仙、木瓜等共32味,核心药物药性主要为温、平、寒,药味主要为辛、甘、苦,主要归肝经、脾经、肺经.按功效分类,主要用药为补虚药、祛风湿药.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出10组关联药物组合,聚类分析挖掘出7组药物组合.结论:蔡圣朝教授临床论治类风湿关节炎强调"审因论治"思想,治疗上以"补益肝肾、调理脾胃、益气养血,兼以祛风通络、散寒除湿、祛瘀化痰"为根本,对临床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参考意义.

    类风湿关节炎痹证数据挖掘关联规则聚类分析

    汪悦教授运用角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经验拾萃

    刘晨茜汪悦
    132-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炎性、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特征是关节炎症、滑膜破坏、血管翳形成,以及骨骼和软骨破坏,通常与持续性的关节炎疼痛、肿胀、僵硬有关,在中医中属于"痹证""历节"等疾病范畴.目前,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触发因素尚不清楚,遗传、自身免疫和环境因素可能起到致病作用,虽然现代医学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尚无能治愈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且仍存在一些不足.中医药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能够提供更为全面和个性化的治疗,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具有一定优势.角药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遵循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将三味中药合为一组进行配伍,形成三足鼎立、互为犄角的关系,以起到协同增效作用的药物组合.汪悦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师从其父汪履秋教授,为江苏省名中医、著名风湿病专家,在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对汪悦教授辨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经验进行整理,对其常用角药的组成、配伍特点、功效及应用等进行归纳,并对临床典型病案进行剖析,以期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汪悦教授的学术思想,供临床工作者参考.

    角药类风湿关节炎名医经验

    《易筋经》九鬼拔马刀势筋膜松解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陈浩男涂展孔之寅杜文喜...
    136-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易筋经》第七式——九鬼拔马刀势筋膜松解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3月-2024年3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伤科、推拿科接受治疗且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理筋手法治疗,试验组在常规理筋手法的基础上加用《易筋经》九鬼拔马刀势筋膜松解手法进行治疗.评估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颈、肩、背区3组易敏化穴位的压痛阈(Pressure Pain Threshold,PPT)值,以及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结果: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试验组3组穴位的PPT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右侧颈部穴位的PPT值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肩部及背部的PPT值仍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VAS评分、N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治疗均能减轻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体征,试验组起效更快,对疼痛的缓解作用更加明显,提示普通理筋手法基础上加用《易筋经》九鬼拔马刀势筋膜松解手法可以更快地缓解疼痛,促进颈椎功能恢复.

    九鬼拔马刀式神经根型颈椎病肌筋膜

    二仙壮骨汤与生骨胶囊口服结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近端骨质疏松骨折的临床研究

    郭永林李巍姜升平曹谦...
    140-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二仙壮骨汤与生骨胶囊口服结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老年股骨近端(髋部)骨质疏松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3月-2023年2月在湖南省湘潭市中医医院就诊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的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对照组1、对照组2.试验组患者予院内自拟方二仙壮骨汤(经验方)及自制剂生骨胶囊口服,对照组1予阿仑膦酸钠片口服,对照组2不予特殊治疗,治疗时间为24周,对比三组患者用药前后中医证候积分、髋关节功能、骨密度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试验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与对照组2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照组1患者治疗后髋关节功能各项评分、骨密度、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rocollagen I N-Terminal Propeptide,PINP)、骨钙素(Bone Glaprotein,BGP)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且骨密度、ALP、PINP、BGP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与对照组1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仙壮骨汤联合生骨胶囊口服可以有效改善骨质疏松型髋部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髋关节功能,提高骨密度及骨转化指标水平.

    股骨近端骨折骨质疏松老年患者二仙壮骨汤

    董建文教授"平补"理论治疗骨折经验总结

    王磊李志超吕耐山薛景才...
    145-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药治疗骨折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自明清时期起,以薛己的《正体类要》为代表的"平补"理论,以及《证治准绳》中提出的损伤早、中、后期治疗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董建文教授总结前人理论和自身50余年临床实践经验,在骨折三期辨证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平补理论.董教授的"平补"理论源自明清时期的气血学说和脏腑学说,注重阴阳对立统一,强调补气行气结合、滋阴补阳兼顾,注重治病求本和未病先防.在临床治疗中,董教授特别强调调理脾胃和肝肾功能,认为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强健是骨折愈合的基础与保障,而骨的生长、发育及修复均依赖于肾中精气的滋养,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倡导整体辨证与按部位辨证相结合,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董教授独创了多种治疗骨折和软组织损伤的中药方剂,临床效果显著,还进行了中医药作用机制的创新性研究.董教授总结前人经验,提倡"辨证施治、气血同调、脾胃调和、阴阳平补、治病求本"的平补方法,这一方法在骨折治疗的各个阶段中均有所体现,展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

    骨折平补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