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临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临床研究
中医临床研究

王仰宗

半月刊

1674-7860

zy@cjocm.cn

010-59431886

102218

北京市昌平区102218-59信箱

中医临床研究/Journal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槲寄生-黄芪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

    刘朝阳吕智敏姚莉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高血压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风险因子之一,我国老年高血压病存在患病率高、控制率低的特点.益肾降压方为临床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有效方剂,槲寄生与黄芪药对是组方的精髓,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网络药理学能够阐明药理作用机制、寻找药效物质基础和潜在靶点.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益肾降压方中槲寄生-黄芪药对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方法:检索TCMSP数据库,筛选槲寄生、黄芪的活性成分及靶点,利用UniProt数据库对靶点信息进行标准化,通过GeneCards数据库获取老年高血压病相关疾病靶点,在Venny 2.1.0 在线平台上制作韦恩图,获得槲寄生、黄芪与疾病的共同靶点,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活性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得到槲寄生-黄芪药对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核心成分为槲皮素、异鼠李素、刺芒柄花素、β-谷甾醇、山柰酚等,核心靶点包括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 Serine/Threonine Kinase 1,AK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基质金属蛋白酶 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等,主要通路有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 3 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结论:槲寄生、黄芪可以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作用,为临床继续深入研究老年高血压病的机制提供了思路与线索.

    网络药理学槲寄生黄芪老年高血压病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白芍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子机制研究

    柳嘉茜李玟静许梦萍杨家耀...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白芍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获得白芍有效活性成分与相应靶点信息.通过GeneCards、OMIM、DisGeNET数据库搜集CAG的相关靶标信息,并通过Venny 2.1.0 取得药物与疾病靶点的交集.分别采用Cytoscape 3.7.1、STRING数据库绘制"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与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行可视化处理.借助DAVID数据库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用软件Cytoscape 3.7.1绘制"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疾病"网络.结果:得到白芍活性成分 8 个、作用靶点 72 个,疾病靶点 972 个,二者交集 34 个.关键活性成分有山柰酚、β-谷甾醇、儿茶素,关键靶点有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1(Akt Serine/Threonine Kinase 1,AKT1)、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 等;白芍主要通过参与凋亡过程阳性调节、对药物的反应、炎症反应等生物过程,调节癌症的途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Receptor,RAGE)、爱泼斯坦-巴尔病毒感染等通路来发挥抗CAG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筛选出的药物活性成分与关键靶标间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本研究已初步揭示白芍抗CAG的作用机制,为CAG在中医药领域的治疗作用及新的药物研发奠定基础.

    网络药理学白芍慢性萎缩性胃炎活性成分作用机制

    基于数据挖掘《妇科玉尺》调经方剂的用药规律及学术特色探析

    任苏妍曹雨露张荧张金枫...
    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沈金鳌所著《妇科玉尺》调经方剂的用药规律及学术特色.方法:纳入《妇科玉尺·月经篇》所载方剂,对方中使用药物的用药频次、药物性味、药物归经进行统计,应用SPSS Modeler 18.3软件构建复杂网络,然后运用Apriori算法设置支持度为10%、置信度为0.8,进行用药关联规则分析,最后运用SPSS 25.0对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72首处方、134味药物.用药频次居前3位的药物分别为当归、白芍、川芎,药物性味以温、苦、辛为主,药物归经以肝、脾、心为主.通过复杂网络构建得到3组强关联药物组合:白芍-当归、川芎-当归、白芍-川芎.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5组药物组合,置信度居前2位的分别红花-当归、延胡索-当归.系统聚类分析得到两类药物组合,类1: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人参、肉桂、桃仁、牡丹皮、延胡索;类2:香附、地黄、甘草、黄芩.结论:本研究通过对《妇科玉尺·月经篇》治疗月经不调的72首方剂进行分析,发现沈金鳌辨治月经病强调血凝致病,调经方法多为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处方常以四物汤为基础灵活化裁.沈氏调经的进步性在于调心,常用柏子仁丸、菖蒲饮等.此外,沈氏调经重视调肝,兼顾心脾,指出肝与冲脉同为血室,对后世治疗妇科病有所启发.

    月经病沈金鳌《妇科玉尺》用药规律关联规则

    再谈"寒温统一论"

    王海铭康静潘英英
    2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感热病中的寒温之争由来已久,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临床中的困扰.文章从六经辨证、中医体质学、免疫学、外感热病治疗学等角度论证了伤寒与温病的统一性:一是从六经辨证认识,伤寒、温病辨证规律的相同之处;二是从中医体质学认识,伤寒、温病的辨治体系均与体质相关;三是从现代医学免疫学的观点认识,伤寒、温病均属于病原体感染后的免疫反应;四是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型为例,从免疫学观点认识"寒温统一论";五是从《黄帝内经》中"各通其脏脉"治疗外感热病解读"寒温统一论";六是从《黄帝内经》中"疏其血气"治疗外感热病解读"寒温统一论";七是从扶正法治疗外感热病解读"寒温统一论".基于外感热病属于感染诱发的免疫应答过程,文中指出温病病邪从口鼻而入,故病原体更早定植于呼吸道咽、气管、肺等部位;而伤寒中于皮毛,其发病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皮肤黏膜屏障作用相关,但两者免疫过程及转归大致是相同的.治疗上,二者均应早期疏通气机以祛邪;及早运用清热解毒及活血化瘀药物以扭转截断病情的进展;重视扶正,防止急性虚证的产生.最后结合耗散结构理论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诠释:在引入熵的概念后,伤寒与温病可以从发病机制和治疗学上都得到相应的统一.由此证实两者在发生发展规律、病因病机认识、辨证体系及治疗方法上都可以融合统一.

    寒温统一论六经辨证中医体质学免疫学耗散结构理论

    基于阴火理论探讨糖尿病相关性肌少症证治

    赵馨崔云竹
    2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李杲(号东垣)提出了"脾胃气伤,升发失常;元气不充,阴火内盛"为核心的阴火理论,与糖尿病相关性肌少症的发病机制较为契合.气虚与"阴火"关系密切,脾胃气虚在"阴火"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糖尿病相关性肌少症是指与血糖升高相关的以骨骼肌质量和肌肉力量或躯体功能下降为特征的糖尿病并发症,与中医证候中的"阴火"表现相似.文章以"阴火"理论为基础,从中医学角度分析糖尿病相关性肌少症的发病机制和辨证治法,认为元气虚损是糖尿病相关性肌少症发生的基础,气火失调是其发展的病因,探讨阴火与糖尿病相关性肌少症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并运用阴火理论防治糖尿病相关性肌少症.糖尿病相关性肌少症属于中医学"消渴并发痿证"的范畴,元气虚衰,阴火内炽是其内在发病机制.糖尿病相关性肌少症因消渴病久累及骨肉筋脉所发,因机证治与李杲的阴火理论相符.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治疗以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为主,甘温除热,升阳泻火贯穿该病治疗全过程,旨在进一步完善糖尿病相关性肌少症的中医理论,从而为糖尿病相关性肌少症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阴火糖尿病相关性肌少症消渴痿证证治特点

    中医学对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理论认识

    于晨阳祝翠燕于京芳朱冉...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全球流行率逐年升高,但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中医学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归属于"臌胀""肝癖""痰浊""积聚"等,认为肝体用失调、脾肾亏虚是本病主要特点,痰、湿、浊、瘀、热为本病主要病理因素.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不断深入,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有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氧化应激、调节脂质代谢和调节免疫等多种作用,与肝脏功能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之间的关系也受到广泛关注.许多研究揭示了肠-肝轴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相关,饮食、抗生素、益生菌及益生元、粪菌移植、微生态制剂、噬菌体等干预措施均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来缓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从现代医学对肠道菌群生理功能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现代医学"肠"的消化吸收、调节代谢、改善免疫等功能可属于中医"脾主运化""脾主升清"功能的范畴.文章从中医"肝脾相关""肝与大肠相通""肝从左升,肺从右降,肺与大肠相表里"等理论视角出发,就中医学对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关系的认识及相关治疗作一综述,阐述中医学治疗本病的理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理念,以期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肠道菌群肝脾相关肝与大肠相通肺与大肠相表里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蠲哮汤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

    田敏萍张清源薛汉荣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蠲哮汤对哮喘的防治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筛选蠲哮汤药物活性成分及作用的靶蛋白,通过PubChem 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收集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的基因名,从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中获得哮喘疾病相关靶点,利用Venny 2.1.0 获得的二者交集靶点即为蠲哮汤治疗哮喘的潜在作用靶点.利用Cytoscape 3.9.0 软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图,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蠲哮汤治疗哮喘潜在作用靶点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利用Cytoscape 3.9.0 软件对其进行拓扑学分析,筛选出核心靶点.进一步利用DAVID数据库对筛选得到的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进一步筛选重要化合物与疾病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预测.结果:共得到蠲哮汤 60 个潜在活性成分,预测到 110 个作用靶点.收集哮喘靶点 1432 个,取交集得到蠲哮汤治疗哮喘的作用靶点 36 个,对应活性成分 23 个,其中以槲皮素、山柰酚、芦丁和柚皮素为主.拓扑分析得到 36 个节点、144 条作用关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1(Akt Serine/Threonine Kinase 1,AKT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G)、SRC原癌基因(SRC Proto-Oncogene,SRC)等可能为关键靶点.GO富集分析得到 160 个条目,其中生物过程条目 115 个、分子功能条目 31 个、细胞组分条目 14 个;KEGG富集到通路 51 条,主要涉及癌症中的蛋白多糖、雌激素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 3 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关键成分与核心靶点蛋白有良好的结合活性,证明了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的可靠性.结论:本研究首次预测了蠲哮汤通过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治疗哮喘的作用.经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GO分析、KEGG富集分析和分子对接验证发现,蠲哮汤可能是通过槲皮素、山柰酚、柚皮素、β-谷甾醇、橙皮苷、芦丁等活性成分,作用于AKT1、EGFR、PPARG、SRC等靶点,阻滞癌症中的蛋白多糖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PI3K-Akt和VEGF信号通路发挥诱导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生长和分化、黏液分泌等生理过程,抑制细胞外基质沉积、新生血管生成和VEGF,以减轻哮喘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症状,也为进一步研究蠲哮汤治疗哮喘气道重塑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蠲哮汤哮喘网络药理学作用机制

    五运六气学说指导下血府逐瘀汤的临床新用

    李嘉慧张斌霞李昕玥常光灿...
    4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血府逐瘀汤出自于清代医家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原文记载此方主治症目众多,可达 19 种.历代医家仅意识到血府逐瘀汤是一张活血良方,认为此方可治疗众多疾病的缘由是因其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效,并未从其它角度进行解释阐发.张斌霞教授师从于运气大医顾植山教授,其临床诊疗多在五运六气学说指导下进行多维诊治,常从六经病欲解时和开阖枢理论的角度灵活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各类疾病,扩大了临床治疗范围且大幅提高了治疗效果,充分展现此方的临床新用,证明了血府逐瘀汤不仅为活血良方,更为治疗少阴少阳转枢不利、少阳病欲解时相关疾病之良方.文章将从古今医家对血府逐瘀汤认识及应用,五运六气学说及其指导下的开阖枢理论和六经病欲解时理论,临床应用举隅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证,在丰富众多学者对血府逐瘀汤的认识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五运六气学说的了解,以期为临床辨证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做出贡献.

    血府逐瘀汤五运六气开阖枢理论六经病欲解时临床应用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肿块期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用药规律

    李梅马宏博李昕李梦...
    4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探讨文献中中药治疗肿块期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的用药规律和组方配伍特点.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 1980 年(维普为收录起始年)至 2022 年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中药治疗肿块期GLM的文献,严格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利用Excel建立肿块期GLM规范化方药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中药的功效类别、性味归经等进行频数统计分析以及关联规则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纳入中药复方 47 首,涉及中药 111 味,累计药物使用频次 574 次,用药频次较高的药物包括柴胡、皂角刺、白芥子、蒲公英、熟地黄等,常用的中药功效类别为理气药、化痰药,四气多为寒、温,五味多为苦、辛,归经前 3位分别为肝经、脾经、胃经.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出潜在配伍组合共 16 组,为白芥子、麻黄、熟地黄、炮姜、肉桂、香附的加减组合.聚类分析挖掘出5个核心组方.结论:中药治疗肿块期GLM多采用温阳散结、理气化痰之法.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肿块期中药数据挖掘用药规律

    中药怀牛膝醇提物有效单体成分的定性定量研究

    朱厚均马笃军刘乐诗赵静...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现代检测技术对怀牛膝有效制剂——牛膝醇提物的单体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将怀牛膝醇提物液体制剂按照检测进样要求分别制备成烘干物和液体物,再应用核磁共振波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G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三重串联四极杆液相质谱联用(Triple Series Quadrupole Liquid Mass Spectrometry,LC-MSMS)等技术对牛膝醇提物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分析.结果:共检测出 23 个单体成分,包括糖类 1 个,类黄酮类 1 个,黄酮类 1 个,甾酮类 1 个,三萜类 1 个,氨基酸类 16 个,果酸类 2 个,其中槲皮素含量为 0.0021%,β-蜕皮甾酮含量为 0.0210%,齐墩果酸含量为 0.00017%,并根据分子片段信息预测出了 4',5,6,7-四甲氧基黄酮成分.结论:本实验为怀牛膝醇提物制剂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效单体成分参考,为进一步对其单体物质的"药物-疾病-靶点"进行验证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依据.

    怀牛膝牛膝醇提物定性定量质谱仪单体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