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郭卫平

双月刊

1005-8575

010-68933635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原白石桥路)27号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学术性期刊。宣传、阐述党的民族政策,开展对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形态、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天下理论的先验逻辑:存在论、伦理学和知识论的三维一体

    赵汀阳
    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分析天下问题的先验逻辑.天下理论试图处理复数主体的共在可能性以及主体间分歧的跨主体和解,是一种现实问题约束下的最优可能解法.自由的复数主体之间的冲突问题是人类生活中不断递归出现的根本问题.复数主体的存在论事实要求政治必须超越个人、国家、帝国或文明的一元论政治单位,进入内含所有层次的利益单位和政治问题的天下.共在存在论将多元共在置于个体存在之先,是多元政治唯一合理解法.由此产生的跨主体性,从主体间可能关系而非个人之中推论出主体间的自由原则.未来天下将从政治天下、道德天下、知识天下三个维度展开,其中包含世界内部化、关系理性和孔子改善等宪法性政治概念,万向对称的道德原则,以及跨主体性的新百科全书.

    天下关系理性元图书馆

    中国式现代化的西藏实践

    王启龙阴海燕
    1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藏的现代化建设是基于我国国情和西藏实际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典型.在近代西藏,由仁人志士发起的几次现代化尝试,都试图效仿资产阶级通过维新改良走上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结果证明这条道路走不通.西藏和平解放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西藏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人民实行民主改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经过不懈探索、革故鼎新,在西藏自主开辟了通向现代化的中国道路.改革开放后,为改变西藏贫穷落后的面貌,中央定期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加快西藏发展"、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的 目标,探索全国对口支援西藏的机制,推动西藏在现代化建设中大踏步跟上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总结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实现了西藏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西藏现代化建设持续稳定快速推进.本文通过梳理中国式现代化在西藏的生成流变,总结其实践内涵和经验,以期为新时代西藏现代化建设提供镜鉴.

    中国式现代化西藏社会变革治藏方略创新发展

    全媒体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实践

    王志
    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议题,尤其是在全媒体时代,网络传播的复杂性使这一议题变得尤为迫切.传播的关键性体现在其统领舆论、凝聚共识、丰富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式、夯实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等方面,然而,相关传播实践在全媒体环境下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如国际国内传播场域的交叠导致不稳定因素增多,去中心化的传播格局影响主流媒体传播力,消减主流声音影响力,社交化、圈层化的传播模式以社群壁垒阻碍信息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共同体意识的引导力.为此,要以高质量传播推动信息互通、信任共建、共识同构为 目标,通过提炼和展示共识符号建构数字时代的集体文化记忆,通过打造民族文化传播内容体系、制定融合传播方案全方位强化民族身份认同,通过统合叙事维度、创新叙事策略激发民族情感和复兴情怀,从而在立体化、互动式、沉浸式的传播中构建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以主流价值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媒体传播实践路径

    县城类型化:地域发展与区域定位

    田毅鹏钟祥纬
    4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传统的城乡联结体制中,县城一直以来在统治与发展中扮演着基础性和联结性的重要角色.近代以来,伴随着现代化推进的进程,城乡发展形成了以规模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而县城的地位也开始发生变化.尤其是20世纪晚期以降,在发展主义视域下,县城变成单一的经济增长单位,其在城乡融合领域的联结功能有所下降.随着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格局的持续推进,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县城又开始承担起城乡融合的关键作用.而现实中作为城乡纽带的县城也分化出不同的类型,表现出落实国家战略、衔接城市职能、辐射乡村社会、繁荣区域经济、供给公共服务等功能.《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据此提出县城类型化的认识思路.循此路径,当根据地域发展的理念确定类型化县城发展的选择时,我们可以规划出县域的差异化发展问题及不同的城乡融合路径,以真正加快和落实城乡融合的步伐.

    县城类型化县域社会发展地域发展城乡融合

    农民组织化: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及其应对

    卢素文文军
    5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乡融合发展中,难以判断和预测的不确定性随之凸显,涉及其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不确定性"由此成为理解农民组织化的重要视角.然而,既有研究偏向于组织"结构"而忽略"过程"属性,导致我们很难看清农民组织化不确定性的全貌.本文依据"结构-过程"分析视角,提出农民组织化的不确定性包括制度、知识、主体、效果四个维度,表现为:制度设计偏差与执行异化、知识转化错位与协调无序、主体身份认同危机与利益分配失衡、自主性受限与越界参与.由此提出组织的应对措施有:嵌入基层治理体系,设置弹性应对结构;接纳组织知识差异,统一认知框架;加强农民关系联结,实现利益整合;整合村庄内外资源,强化组织规则约束.

    农民组织化城乡融合发展不确定性

    外生型县域城镇化:城乡融合背景下的实践困境及其发展策略

    赵晓峰陈雪婧
    6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县域城镇化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从中国县域城镇化的总体情况来看,可以分为以东部发达地区为代表的"内生型县域城镇化"和以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为典型的"外生型县域城镇化".由于地方性的差异,内生型县域城镇化已具备成熟的城镇化特征,而外生型县域城镇化仍具有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首先体现在具有地方性的社会流动与社会行动上,表现为人才外流与县域行动基础薄弱、组织松散与城乡合作方式单一、市场羸弱与产业发展动能失活;其次存在于地方居民文化精神与生活方式之中,表现为文化桎梏与城镇化动力不足、社会排斥与阶层分化凸显、家庭能力缺失与稳定性欠佳;最后还与县域的政府治理与制度规制高度相关,表现为人口聚集与社会治理难度、土地制度与农地经营局限、制度藩篱与刚性政策限制.三者共同构成外生型县域城镇化实践困境的外在表征,制约着其向更高形态的城镇化发展,更给城乡融合发展带来现实挑战.因此,本文在分析外生型县域城镇化现实困境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提出可能的发展策略,以推动县域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第一,从人才吸纳与组织建设方面加大县域人才吸纳力度、推动城乡社会组织建设、壮大县域特色主导产业.第二,从文化营造与社会整合方面,优化城乡总体资源配置、营造城乡良好社区文化、强化县城公共服务供给.第三,从治理体系与制度创设方面,健全县域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弹性政策.

    县域城镇化外生型城镇化地方性城乡融合

    城郊融合类村庄的发展逻辑与治理新命题

    吴越菲
    7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郊融合类村庄是乡村更新和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也是突破城乡融合发展问题的先行地带.乡村研究常常携带一个假设,即认为乡村发展的弱势主要来自城乡之间的融合程度不足.然而,城乡融合发展实现的内在逻辑为何,城郊融合型村庄又面临哪些发展的未预期后果和风险,对于以上问题的回答仍然存在诸多"知识黑箱".在后乡土中国的现实背景下,亟须一种与之相呼应的"后乡村性"视角,更好地认识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呈现出的开放性、差异性和能动性.基于对上海城郊乡村的经验考察,研究发现城郊融合型村庄出现了发展分离的未预期后果,亟待回应社会交易促进、区域社会资本重建、社区治理密度提升等乡村治理新命题.

    城郊融合类村庄发展逻辑乡村治理后乡村性

    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的时间观探析——对H村落社会重建的个案调查

    祁进玉达娃尖措
    86-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游牧社会转型至移民社会之际,三江源地区H村落的社会重建受到了两种不同时间观的深刻影响.移民的循环时间观从三个具体社会事务中体现,并促进了社会事务的因果解释、移民代际秩序的维持、社会道德体系的建立和身份认同的塑造.移民的线性时间观因其生计变迁而得到凸显.部分移民投身于机器雕刻以追求更高的效益,引发了一场以"好看"为名义的石刻价值博弈.为应对这场重要的博弈,当地移民根据各自的身份和立场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石刻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不同策略.表面上看,这是当地移民重建生态移民社会的能动性体现,究其底色是充满地方性知识色彩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充分展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日常生活实践.

    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时间观社会重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边疆景观与天下空间——内蒙古锡林郭勒周边人文-地理景观的时空解读

    袁剑
    97-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边疆景观的认知构成了理解整体地理秩序及其内在结构的重要方面,也是边疆思想史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边疆区域间关系的地理空间关联性,进而形成对于某一边疆时空结构的全面把握.作为我国重要生态过渡地带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地区,其独特的人文-地理景观,如滦河源、元大都遗址、多伦汇宗寺等,构成了我们理解跨长城地带景观独特性的重要切入点,并以此来理解元-明-清时空关联性、作为整体的天下空间及其当代象征意义.本文将以此为主要内容展开具体论述与阐释,并提出相应的拓展性看法.

    过渡地带边疆景观天下空间锡林郭勒

    中华文化符号的地方建构与日常生活呈现:滇南石屏豆腐文化研究

    黄彩文白汉卿
    104-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屏豆腐既是涵养于滇南独特自然环境中的一种地方特色食物,也是深植于石屏"文献名邦"历史底蕴的一个文化符号.作为地名和物产辨识标签的石屏豆腐,以其军屯戍边的历史叙事、"井水点制"的地方口感以及"非遗符号"的国家承认三重内涵为基础,演化为具有时空性、地方性、民族性等情感叙事效能的特殊地域文化符号,进而从传统的食物语境升华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国家通过"非遗叙事"把石屏豆腐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而实现了对石屏豆腐的重新赋能和再符号化.对滇南石屏豆腐文化所蕴含的多重互动关系开展民族志深描,不仅可以丰富云南地域饮食文化的内涵,还可生动呈现边疆民族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的多维面向.

    石屏豆腐日常生活呈现地方建构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