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原文化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原文化研究
中原文化研究

双月刊

中原文化研究/Journal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Research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清华简与夏史重建

    杜勇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华简中发现了丰富的夏史资料,开启了重构夏代文明史的新境界.但它与传世文献一样,都是由口头传说生成的晚出文献史料.依照兰克史学的治史规则,这种非原始资料的可靠性大有问题.20世纪二三十年代,疑古派正是利用传说资料的局限性,提出了风靡一时的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说,把夏代历史说成是传说的堆积,虚妄的伪造.然其论说证据不密,逻辑不畅,经不起新旧文献尤其是清华简中夏史材料的验证,无法支撑疑古派建立的学术大厦.上古史研究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领域,兰克史学那套摒弃传说资料的研究方法未必适用.不管传说性文献形成的时间早晚如何,也不管它存在多少问题,其中具有客观历史的质素、事实真相的颗粒,不是仅凭主观怀疑就可以彻底否定的.坚持文献与考古资料相须为用,其归一揆,才能真正重构出"充实而有光辉"的夏代文明史.

    清华简夏史重建疑古派传说史料

    早期夏文化与早期国家问题初探

    方燕明
    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古学文化所对应的夏文化,即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先夏)—王湾三期文化(先夏与早夏)—新砦期(后羿代夏)—二里头文化(夏中晚期).中原龙山时代文明化进程加速发展,各种文化逐鹿中原,形成以中原为中心的趋势,由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绵延不断,终至夏王朝诞生在中原腹地——嵩山地区.其时,大禹治水体现的行政组织与管理机构的存在,禹画九州对固定地域实施的统治与贡赋制度的出现,夏桀囚商汤于夏台即监狱的出现,武力征服导致频繁的战争,考古所见社会分层与分化的材料,血缘关系逐渐被地缘关系取代——二里头广域王权国家的出现,体现王权的宫殿、宗庙等高等级建筑滥觞于龙山文化中晚期,成熟于二里头文化时期,以上表现大体对应了早期国家的若干特征,反映出国家的初级形态即早期国家——夏王朝的样貌.王湾三期文化晚期和新砦期,以王城岗、瓦店、古城寨、新砦、花地嘴和东赵等遗址为代表的早期夏文化,已进入早期国家.

    夏文化早期夏文化早期国家

    论所谓"朱子道"之说

    程志华
    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潘平格曾有所谓"朱子道"之说,并以此对朱子的理路进行批评.潘平格此说是否合理、有据,要从朱子本人如何看待道家谈起.从朱子文本来看,他确实对道家研究颇多,通过朱子对老子其人、《老子》文本和义理的研究,可以看出朱子最终仍然将儒道两家对立了起来.在道家谱系及义理流变的研究方面,朱子细致地梳理了老子、杨朱、列子与庄子四者之间的思想脉络与思想异同.此外,朱子还研究了道家与道教、儒家和佛教的关系,最终肯定了孔孟之道内圣外王的境界.事实上,朱子对道家与道教所做的研究属于"致知",其目的仍在于"克己"和"敬",即"拒盗"和"守门户".因此,朱子虽然主张"不以人废言",但终究认为道家"门户"错了.总之,潘平格所谓"朱子道"不合理,也无据.

    朱子朱子道潘平格道家门户

    试论《唐虞之道》的政治哲学理路

    周海春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看,尽管《唐虞之道》对禅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构建,但因为是对尧舜传说的哲学解读,这使得对政治的哲学思考与对历史的政治叙事结合在一起,其中有一些问题需要厘清.如禅让是否可以包含传子,制度维度的"位"和美德维度的"德"之间是什么关系;禅让和内圣外王是什么关系;血缘原则的"亲"和德行原则的"贤"之间是什么关系;禅让是否被理解为必然的;等等.厘清这些问题,对于推动《唐虞之道》以及先秦禅让思想研究的深入开展是有意义的.

    《唐虞之道》禅让政治哲学

    论文化起于何时

    韩东屏
    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往学界只有关于文化起源的论述而缺乏关于文化起点即文化起于何时的研究.既有的十类文化定义中,蕴含了三种潜在的文化起点观,即文化与人同时诞生,文化与生物同时诞生和文化在人之后诞生.前两种观点明显不对,后一种观点基本可以得到肯定,只是也没给出文化起于何时的具体时间.由于文化是人类创造力的果实,因而人类第一个创造物出现的时间就是文化的起点.人类创造物的种类甚多,出现的时间有先有后,不过最终可将所有的文化之物归为器物文化、符号文化和组织文化三大类.通过分别考察可知,最早出现的器物文化之物是300万年前直立人用工具制作的木棍、石斧,最早出现的符号文化之物是30万年前早期智人发明的声音语言,最早出现的组织文化之物是10万—7万年前晚期智人用制度创建的氏族社会.由此可知,器物文化在300万年前的起点,也就是人类文化的起点.

    文化起源文化起点器物文化符号文化组织文化

    "一带一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筑梦之路"

    张三元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带一路"既承载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历史使命,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与梦想,它是中国梦价值内涵的现实延伸,是将中国梦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联结起来的桥梁.中国文化只有走出去,才可能在不断壮大自身的同时不断增强其国际影响力,从而展示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的相通与相济,更好地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走出去即国际传播,亦即"文化外推"."一带一路"既是一条经济交流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互鉴之路."一带一路"承载并传播着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理想,不断开拓文化空间生产,体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机统一.文化强国不仅意味着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意味着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有效展开.只有通过跨文化传播,使中国文化在多元文化中实现全球性建构,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创造和谐共生的国际环境并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一带一路"中国文化文化外推国际传播筑梦之路

    先秦时期婚姻中媒人谫论

    朱彦民
    5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媒人在古代婚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在先秦时期奠定的基础.最早的媒人,当出现于人类进入族外婚的史前时代.每个部族的女性祖先,应该就是该部族祭祀的负责人口繁衍与男女婚姻的女神"高禖"(高媒),比如夏人的涂山氏、商人的简狄、周人的姜嫄等.《周礼》中的"媒氏",是周代官方的婚姻媒介组织,负责婚姻男女的统计与管理工作,实施劝导早婚多育,为适龄单身男女提供组成婚姻家庭的机会,其最高长官应是由颇有生育管理经验的老年女性担任.《仪礼·士昏礼》中的"使者""使""宾",应该是在贵族婚姻过程中担任说合任务的媒人.《左传》记载了一些诸侯国君之间的跨国婚姻,媒人级别也比较高,一般由该国的执政大臣或宰相担任.《诗经》"国风"中反映家庭、婚姻、爱情的诗篇,多有平民阶层婚姻的媒人,应是当时社会主要的媒人群体.作为一个古老且重要的社会角色,媒人需要有较高的职业修养和语言能力,非一般人所能胜任.

    先秦婚姻媒人

    从食膰到赐胙:周代赐胙礼的演进及其历史背景

    邹家兴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赐胙礼作为一种天子赠与诸侯祭肉的仪式,源于天子与诸侯分享祭肉的礼仪.天亡簋铭文显示,周武王时期已经出现了诸侯参与助祭和分食祭肉的仪式,这种仪式为后来的统治者所继承并发展成为一种常规的礼制——食膰礼.赐胙礼则是在王权走向衰弱而诸侯走向崛起的特殊政治环境中,由食膰礼发展而来的一种变体.赐胙礼表现为周天子将祭肉赐予强大的诸侯,在表彰诸侯功业的同时,换取诸侯的政治支持.赐胙礼对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政治关系有一定的维系作用,同时象征了政治天命由天子向诸侯的让渡.随着周王朝政治体系的崩溃,赐胙礼也走向消亡.

    西周脤膰天亡簋天命诸侯霸政

    宋代帝后、内外命妇、宫人女官官衔研究

    龚延明殷其雷
    7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官衔,是目前宋代制度史研究中新开拓的领域.从宋代帝后、内外命妇、宫人女官的官衔制度这一视角,可以看出宋代官制的复杂性、多样性.皇帝,通常不视为官,实际某种意义上,皇帝也是官,且居于官僚机构的顶端,所以皇帝也有官衔,只是名号比较特殊,显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本身就是一个官号,其生前有尊号或圣号,死后有谥号、庙号.唐宋史称皇帝多用庙号,这就是法定官衔.皇后有官号,尊号有无,视其是否曾垂帘听政而定,死后谥号有二字、四字之别.内命妇,为皇帝姬妾名号之总称,其官衔有等级之分、秩品之差.外命妇官衔可分为公主官衔、卿大夫妻母官衔两类.内外命妇官衔亦特旨移用于宫人女官官衔.皇后、内外命妇、宫人女官的官衔,与文武百官相类,其名号等级分明,官衔成为其特殊身份的标志.

    宋代官衔帝后内外命妇宫人女官

    论宋代贬谪谢表的书写策略

    张英
    8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是谢表文化臻于极盛的时期,其中贬谪谢表具有特殊的性质,与其他例行公事的谢表相比更具文学色彩和个性特征.贬谪谢表多从"罪深谪薄"的角度来谢恩,或谢赐予近善之地,或谢不杀之恩;从"孤寒"与"愚鲁"两个方面进行自贬与自剖,在谨慎的言语中蕴含着对自我品节的肯定与标榜;"衰病交加"之类的戚戚穷愁之语也常出现在宋人贬谪谢表中,既是自身遭遇的真实写照,也是面对君王的乞怜话术.北宋前期贬谪谢表还存在大段劝谏与辩驳之辞,但随着贬谪程度的加深和政治环境的恶化,劝谏与辩驳在此后的贬谪谢表中便较为少见.从贬谪谢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士人在政治权力之下逼仄的言说空间与尴尬的生存处境,也能够看到宋代士人在集权制度与主体人格之间极力平衡,在夹缝中力图表达个人情志的努力.

    宋代贬谪谢表党争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