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药药理与临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药药理与临床
中药药理与临床

邓文龙

双月刊

1001-859X

zyyl707@163.com

028-85234707

610041

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51号

中药药理与临床/Journal Pharmacology and Clinic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C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双月刊,每期16开48页,是由中国药理学会主办的国内外唯一一家中药药理的专门学术刊物,1985年创刊。辟有治法研究、名方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思路与方法学探讨、学术争鸣、综述等栏目。主要刊载有关中药理学和临床治疗学研究的学术论文。不仅是国内外中药药理学学术交流的主要场所,而且因其突出的导向、示范性和样板作用,成为我国中药药理学的代表性权威刊物,在促进中药药理学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抗炎作用研究凉膈散及其清上、泄下拆方的配伍机制

    姜丽邹丽芳郑晓婵郭新邓...
    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斑马鱼炎症模型探讨凉膈散及其清上、泄下拆方的抗炎作用及配伍机制。方法:通过三种斑马鱼炎症模型、生存曲线分析和组织病理切片实验,验证凉膈散及其清上、泄下拆方的抗炎作用。运用TCMSP数据库筛选出凉膈散及其清上、泄下拆方的有效化学成分及对应靶点,通过GeneCards、DisGeNET等数据库检索炎症相关靶点,将凉膈散及其清上、泄下拆方的有效化学成分靶点与炎症靶点取交集,运用STRING数据库对交集靶点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采用Da-vid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关键靶点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斑马鱼炎症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斑马鱼中性粒细胞显著向损伤部位迁移聚集,卵黄囊显微注射LPS后存活时间缩短,死亡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地塞米松、不同浓度凉膈散、清上和泄下方均能显著抑制炎症反应,减少中性粒细胞的迁移,延长卵黄囊显微注射LPS后斑马鱼的存活时间,提高其生存率(P<0。05或P<0。01);与凉膈散全方相比,清上、泄下方抑制中性粒细胞迁移的作用减弱(P<0。05或P<0。01),且两拆方表现出协同作用(CI<1),清上、泄下方对LPS注射斑马鱼卵黄囊后的生存保护作用减弱(P<0。01),凉膈散全方作用最佳。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凉膈散全方有176个有效化学成分,如连翘苷、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等,对应266个靶点;清上方有74个有效化学成分,如栀子苷、槲皮素、汉黄芩素、刺槐素等,对应233个靶点;泄下方有109个有效化学成分,如大黄素、大黄酸、谷甾醇等,对应234个靶点。炎症性疾病相关靶点有10933个。两者交集靶点共168个。通过PPI网络图筛选出核心靶点有蛋白激酶B(AKT1)、肿瘤蛋白p53(TP53)、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GO功能分析结果表明凉膈散及其清上、泄下拆方中的活性成分与RNA聚合酶Ⅱ转录正调节、调控基因表达和药物反应等生物过程,质膜、胞外区域、胞液等细胞组成,蛋白质结合、酶结合等分子功能密切相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凉膈散及其清上、泄下拆方可通过癌症通路、AGE-RAGE通路、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化学致癌-受体激活等通路发挥抗炎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炎症因子Tnfα、Il6 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1),Akt 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凉膈散及其清上、泄下拆方均可显著下调炎症因子Tnfα、Il6 mRNA的表达(P<0。01),凉膈散能显著上调Akt mR-NA表达(P<0。05)。结论:凉膈散及其清上、泄下拆方均具有显著抗炎作用且两拆方表现出协同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关键靶点TNF、IL-6、AKT相关。

    凉膈散炎症治法网络药理学斑马鱼

    基于P38 MAPK信号通路探讨乌梅丸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黏膜屏障修复的作用机制

    杜丽东王颖赵冠宇邵晶...
    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信号通路探讨乌梅丸对UC模型小鼠肠黏膜屏障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美沙拉嗪0。5 g/kg组、乌梅丸13。04、26。09 g/kg组。正常对照组小鼠自由饮水,造模组小鼠自由饮用2%的葡聚糖硫酸钠(DSS)水溶液。造模同时,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各给药组灌胃相应药物。评价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并评分;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qPCR)检测结肠组织闭合蛋白1(Occludin1)、封闭蛋白1(Claudin1)、闭锁小带蛋白1(Zo1)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Occludin1、Claudin1、ZO1和P38MAP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氨基末端激酶(JNK)蛋白及其磷酸化产物p-ERK、p-JNK、p-P38MAPK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造模第4 d起DAI评分、HE评分、血清DAO、D-乳酸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肠组织Occludin 1、Claudin 1、Zo1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结肠组织p-P38MAPK/P38MAPK、p-ERK/ERK、p-JNK/JNK的比值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乌梅丸各组小鼠DAI评分、H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肠Occludin 1、Claudin 1、Zo1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结肠p-P38MAPK/P38MAPK、p-ERK/ERK、p-JNK/JNK的比值显著降低(P<0。01);乌梅丸13。04 g/kg组血清D-乳酸、乌梅丸26。09 g/kg组血清DAO、D-乳酸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抑制P38MAPK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升高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可能是乌梅丸修复UC小鼠肠黏膜屏障损伤的机制之一。

    乌梅丸溃疡性结肠炎P38丝裂原活化蛋白酶信号通路肠黏膜屏障

    温胆汤对精神分裂症模型大鼠肠道菌群失调的干预作用

    张米兰朱金华陈静李琳琳...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温胆汤对菌群失调的精神分裂症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SCFA)及额叶皮质中 γ-氨基丁酸(GA-BA)、五羟色胺(5-HT)、多巴胺(DA)含量的影响。方法:将7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MK-801组、MK-801+抗生素互作模型组、MK-801+抗生素+温胆汤(40、20、10 g/kg)组和MK-801+抗生素+氯氮平0。02 g/kg组,每组10只。温胆汤10、20、40 g/kg、氯氮平0。02 g/kg分别灌胃相应药物,连续21 d,抗生素灌胃给予氨苄青霉素200 mg/kg、硫酸新霉素200 mg/kg、甲硝唑200 mg/kg、盐酸万古霉素100 mg/kg混悬液,连续28 d,正常对照组和MK-801组灌胃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末次给药2 h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组大鼠腹腔注射0。6 mg/kg MK-801,建立精神分裂症模型。观察大鼠刻板行为,采用16S rDNA测序分析菌群变化,GC-MS/MS法检测短链脂肪酸的含量,LC-MS/MS法测定额叶皮质中神经递质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30 min后MK-801+抗生素互作模型组刻板行为评分显著上升,肠道菌群数量、多样性及差异物种下降,盲肠内容物中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异戊酸含量显著下降(P<0。01),脑组织中GABA、5-HT、DA含量显著下降(P<0。01);与MK-801+抗生素互作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刻板行为评分明显降低(P<0。05),温胆汤治疗后大鼠肠道菌群数量、多样性及差异物种增加;乙酸、异丁酸、异戊酸含量增加(P<0。05);MK-801+抗生素+温胆汤10、40 g/kg组脑组织中GABA、5-HT、DA含量明显升高,MK-801+抗生素+温胆汤20 g/kg组5-HT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温胆汤可能通过调节MK-801+抗生素互作模型大鼠的刻板行为、改善肠道菌群失调、增加短链脂肪酸及脑组织GABA、5-HT、DA含量,从而达到改善菌群失调的精神分裂症模型大鼠的学习认知能力。

    温胆汤精神分裂症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神经递质

    基于转录组与代谢组学联合分析探讨加减酸梅汤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作用机制

    赵美张永罗雅琪杨炀...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加减酸梅汤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的疗效及机制。方法:C57BL6 J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小鼠和模型小鼠,采用高脂饲料喂养造模12 w,造模成功后将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加减酸梅汤0。55、1。1、2。2 g/kg组和二甲双胍0。10 g/kg组,每组6只。观察小鼠治疗前后体质量变化、治疗后肝质量及肝指数;采用生化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肝脏TC、TG含量;HE和油红O染色分别观察肝脏病理和脂质沉积情况;转录组学及代谢组学观察小鼠基因及肝脏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RT-qPCR检测肝脏Pi3k和Akt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体质量增加,肝指数增加,血清TC、TG、LDL-C含量和肝脏TC、TG含量明显升高,血清HDL-C含量降低,肝脏出现脂肪样变及大量脂滴,肝脏Pi3k和Akt 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加减酸梅汤各组小鼠体质量、肝质量减轻,肝指数降低,血脂降低,肝脏病理学显示小鼠肝脏脂质沉积减轻,脂滴减少;转录组学KEGG富集分析表明,加减酸梅汤改善MAFLD可能与脂代谢和炎症相关的通路有关,肝脏Pi3k和Akt mRNA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加减酸梅汤可以改善小鼠MAFLD,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通路有关。

    加减酸梅汤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转录组学代谢组学磷酯酰肌醇激酶蛋白激酶

    参芪颗粒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杨薇许洪玲吴瑕袁崇均...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参芪颗粒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的预防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加入100μg/mL LPS刺激6 h造成细胞炎症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地塞米松20μg/mL组、参芪颗粒32。5、65、130μg/mL组,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JC-1)的变化。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参芪颗粒含生药7、14、28 g/kg组、地塞米松50 mg/kg组,各组分别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1次/d;给药7 d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动物气管滴注20 mg/kg LPS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造模24 h后检测小鼠肺湿质量/干质量比以评价肺水肿程度;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小鼠肺泡灌洗液和血清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IL-1β、一氧化氮(NO)含量;HE染色法检测肺组织病理损伤情况;流式细胞术测定小鼠外周血中的T、B淋巴细胞及脾脏组织中的NK细胞。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细胞呈多边形不规则生长,突触明显,细胞存活率显著增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则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参芪颗粒65、130 mg/mL组能明显升高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线粒体膜电位(P<0。05或P<0。01),并显著降低LPS诱导的巨噬细胞活性升高(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肺损伤评分显著升高,可见支气管内炎性细胞浸润,肺间质纤维增生等,肺组织湿/干质量比、外周血中总CD3+T细胞、CD3+CD4+T细胞、B淋巴细胞百分率、脾脏中NK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血清与肺灌洗液中的TNF-α、IL-1β、IL-6和NO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参芪颗粒28 g/kg组能较好地保护肺脏组织的病理损伤,降低肺损伤评分,缓解肺水肿程度,升高外周血中总CD3+T细胞、B细胞及脾脏组织中NK细胞的百分率,各给药组显著降低小鼠血清和肺泡灌洗液中TNF-α、IL-1β、IL-6和NO的含量。结论:参芪颗粒可以降低LPS诱导的巨噬细胞活性升高,改善LPS诱导的急性炎症模型小鼠肺组织的病理变化,其作用方式可能是通过调节线粒体功能,抑制巨噬细胞向M1促炎表型极化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参芪颗粒急性肺损伤炎症反应线粒体膜电位巨噬细胞免疫

    欢草汤对乳腺增生症模型大鼠性激素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蔡萌娜滕红丽赵湘培何春花...
    3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欢草汤对乳腺增生症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和机制。方法:80只大鼠随机选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大鼠造成乳腺增生症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欢草汤6。1、12。1、24。2 g/kg组、欢草汤12。1 g/kg治未病组和他莫昔芬4 mg/kg组。连续治疗4 w后,观察各组大鼠乳房的外观并测量乳头的高度和直径;HE染色后观察乳腺组织病理形态;ELISA法测血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催乳素(PRL)、雌二醇(E2)、孕酮(P)和睾酮(T)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乳腺组织雌激素受体α(ERα)、雌激素受体β(ERβ)、孕激素受体(PR)、催乳素受体(PRLR)蛋白的表达;RT-qPCR法检测乳腺组织雌激素受体α(Esr1)、雌激素受体β(Esr2)、孕激素受体(Pgr)、孕激素受体A(Pgra)、孕激素受体B(Pgrb)和催乳素受体(Prlr)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E2和PRL含量显著升高,P含量显著降低(P<0。01);乳腺组织ERα、PR和PRLR蛋白表达显著上调,ERβ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乳腺组织Esr1、Pgr、Pgrb和Prlr mRNA表达显著上调,Esr2、Pgra mRNA表达明显下调(P<0。05或P<0。01)。予欢草汤治疗后,上述指标明显逆转(P<0。05或P<0。01)。结论:欢草汤可能通过降低血清E2和PRL及升高P水平,抑制乳腺组织ERα、PR、PRLR及促进ERβ蛋白表达,下调乳腺组织Esr1、Pgr、Pgrb和Prlr及促进Esr2和Pgra mRNA表达,治疗乳腺增生症。

    欢草汤乳腺增生症性激素性激素受体

    基于JAK2/ERK1/2/STAT3信号通路探讨滋水清肝饮对皮质酮代替饮水抑郁模型小鼠干预作用

    张雨涵曹珊珊史磊磊张佳萍...
    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酪氨酸激酶2(JAK2)/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探究滋水清肝饮对皮质酮(CORT)代替饮水小鼠抑郁模型的干预作用。方法:除正常对照组外,用皮质酮代替饮水建立抑郁模型,造模21 d后根据糖水偏好结果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盐酸氟西汀0。01 g/kg组、滋水清肝饮8。84、17。67、35。34 g/kg组,各组分别灌胃给药14 d。每周给药结束后进行糖水偏好试验及行为学试验,HE染色观察小鼠海马形态学改变;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标志物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Iba-1)荧光强度,并统计其数量;检测小鼠血清和海马中丙二醛(MDA)、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A)、CORT含量;qRT-PCR法检测小鼠海马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b)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海马组织JAK2、p-JAK2、ERK1/2、p-ERK1/2、STAT3和p-STAT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小鼠糖水偏好率降低;小鼠不动时间延长,运动路程、运动时间和平均速度降低,在边缘区域停留时间增加(P<0。05或P<0。01),海马神经细胞变形,轮廓模糊;海马DG区Iba-1荧光强度增强,数量增加,血清和海马中的5-HT和NA含量降低,MDA和CORT含量升高,小鼠海马Tnfα、Il1b mRNA表达上调,p-JAK2和p-STAT3蛋白表达上调,p-ERK1/2蛋白表达下调(P<0。05或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给药各组小鼠糖水偏好率提高,小鼠的不动时间缩短,运动路程、运动时间和平均速度明显增加,在边缘区域的停留时间明显降低(P<0。05或P<0。01),神经细胞改善,形态基本恢复正常;海马DG区Iba-1荧光强度降低,数量减少;血清和海马中的5-HT和NA含量升高,MDA和CORT含量降低;小鼠海马Tnfα、Il1b mRNA表达下调,p-JAK2和p-STAT3蛋白表达下调,p-ERK1/2蛋白表达上调,其中以滋水清肝饮17。67 g/kg组最为明显(P<0。05或P<0。01)。结论:滋水清肝饮能显著改善皮质酮代替饮水小鼠的抑郁样行为,减轻炎症反应,改善HPA轴紊乱,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小鼠海马JAK2/ERK1/2/STAT3信号通路有关。

    滋水清肝饮抑郁症皮质酮替代饮水抑郁模型酪氨酸激酶2/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信号通路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戊己丸对代谢性炎症的作用机制及实验验证

    熊敏张小波高蕊徐堃荷...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究戊己丸治疗代谢性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检索戊己丸中黄连、吴茱萸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等数据库查询靶点对应的基因,Cytoscape 3。7。2构建戊己丸化合物-靶点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活性化合物作用靶点PPI网络,利用Bioconductor对作用靶点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其作用通路,并通过动物实验验证戊己丸治疗代谢性炎症相关通路蛋白水平。结果:网络药理学筛选出主要活性成分有槲皮素、异鼠李素、植物固醇、氢化小檗碱、小檗碱,涉及IL6、CASP3、VEGFA、EGFR、MYC等关键靶点。涉及脂肪酸代谢过程、细胞凋亡等分子过程,细胞外基质、肌浆网等细胞组成,氧化还原等分子功能,涉及PI3K-AKT、MAPK、IL-17、NF-κB、FOXO、AMPK等信号通路。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戊己丸3 g/kg组血清TC含量显著降低,肝脏组织炎性病变改善,p-PI3K、p-AKT、p-eNOS蛋白表达显著上调,肝脏中Il6、Il18、Tnfa基因表达明显下调,Il10基因表达明显上调(P<0。05或P<0。01)。结论:戊己丸中活性化合物能通过改善细胞凋亡及氧化还原反应调节炎症因子治疗代谢性炎症。

    戊己丸代谢性炎症网络药理学磷酯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大黄糖络丸调控RXRA/TNF-α/GLUT4通路改善2型糖尿病骨骼肌胰岛素抵抗

    赵思晨梁永林朱向东白敏...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大黄糖络丸改善2型糖尿病骨骼肌胰岛素抵抗(T2DM-IRSM)的分子机制并进行动物实验验证。方法: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大黄糖络丸干预2型糖尿病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的可能靶点,并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验证相关靶点。选取30只SPF级9周龄雄性ZDF(fa/fa)大鼠纳入试验,适应性喂养1 w后采用5008饲料诱导3 w复制模型,成模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罗格列酮0。36 mg/kg组和大黄糖络丸0。54、1。08、2。16 g/kg组,另选6只9周龄SPF级雄性ZDF(fa/+)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连续干预12 w。双周测定大鼠体质量和空腹血糖(FBG),结束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葡萄糖(GLU);ELISA法检测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并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采用HE染色法观察骨骼肌病理形态变化。结果: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中PPI网络互作分析发现肿瘤坏死因子(TNF)、葡萄糖转运蛋白4型(SLC2A4,又称GLUT4)、类视黄醇X受体α(RXRA)是"药物-疾病"交集靶点中的关键靶点,槲皮素、汉黄芩素、豆甾醇、(2R)-7-羟基-5-甲氧基-2-苯基苯并二氢吡喃-4-酮等为药物的关键活性成分。GO富集分析结果中生物过程(BP)涉及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肾上腺素能受体信号通路、肾上腺素能受体信号通路、化学信号介导的全身动脉血压调节等;细胞组成(CC)涉及膜筏、膜微区、膜区等;分子功能(MF)涉及G蛋白偶联胺受体活性、核受体活性、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活性等。KEGG富集分析涉及的关键通路包括脂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唾液分泌、心肌细胞中的肾上腺素能信号、cGMP-PKG信号通路、化学致癌-受体活化等。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槲皮素、汉黄芩素、豆甾醇、(2R)-7-羟基-5-甲氧基-2-苯基苯并二氢吡喃-4-酮和TNF-α、GLUT4、RXRA靶点均能较好的结合,以上靶点均主要富集于RXRA/TNF-α/GLUT4通路。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体质量、血清葡萄糖、空腹血糖、血清空腹胰岛素和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升高(P<0。05),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降低(P<0。05),骨骼肌细胞成角萎缩,少量坏死,肌细胞排列紊乱疏松,结缔组织大量增生、炎性细胞浸润、见空泡样脂滴;骨骼肌组织中Glut4、Rxra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Tnfa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体质量、血清葡萄糖、空腹血糖、血清空腹胰岛素和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降低(P<0。05),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升高(P<0。05),各给药组大鼠骨骼肌组织病理损伤明显改善;骨骼肌组织Glut4、Rxra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Tnfa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尤以大黄糖络丸2。16 g/kg组干预效果最为显著。结论:大黄糖络丸能够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骨骼肌胰岛素抵抗,其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与有效调控RXRA/TNF-α/GLUT4通路关键分子在骨骼肌组织中的异常响应有关。

    大黄糖络丸2型糖尿病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类视黄醇X受体α/肿瘤坏死因子α/葡萄糖转运蛋白4型信号通路网络药理学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实验验证探讨连翘苷治疗脓毒症的作用及机制

    李丽梅于虹敏黄美霞王颖峥...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连翘苷治疗脓毒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网络药理学预测连翘苷治疗脓毒症的潜在靶点,构建"连翘苷-共同靶点-疾病"可视化网络图,确定连翘苷治疗脓毒症的蛋白互作关系网络(PPI);并对潜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了解连翘苷治疗脓毒症可能的生物进程及通路。通过分子对接检验连翘苷与核心蛋白的结合活性。通过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复制脓毒症大鼠模型,给予连翘苷进行干预,通过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法检测连翘苷抗脓毒症作用。结果:网络药理学分析表明,连翘苷治疗脓毒症的核心靶点为SRC、AKT1、RHOA、CASP3和HSP90AA1等,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连翘苷主要通过影响蛋白水解、细胞迁移的正调节、凋亡过程的负调节等生物进程;发挥丝氨酸型内肽酶活性、酶结合、相同的蛋白质结合等分子功能;以及细胞外泌体、细胞外区域、质膜等细胞组分,进而发挥抗脓毒症的作用,其作用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AGE-RAGE信号通路、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等通路相关。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连翘苷与以上核心靶点均有良好的结合活性。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肺组织中炎症因子Tnfa、Il6、Il1b、Src、Rhoa、Casp3、Hsp90aa1 mRNA表达均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连翘苷10、20、40 mg/kg组大鼠肺组织中Tnfa、Il6、Il1b、Src、Rhoa、Casp3、Hsp90aa1 mRNA表达明显下调(P<0。05或P<0。01)。结论:运用网络药理学预测了连翘苷治疗脓毒症的核心靶点及信号通路,并通过体内实验进行相关验证,为深入探讨连翘苷治疗脓毒症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连翘苷脓毒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磷酯酰三激酶蛋白激酶白介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