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药药理与临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药药理与临床
中药药理与临床

邓文龙

双月刊

1001-859X

zyyl707@163.com

028-85234707

610041

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51号

中药药理与临床/Journal Pharmacology and Clinic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C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双月刊,每期16开48页,是由中国药理学会主办的国内外唯一一家中药药理的专门学术刊物,1985年创刊。辟有治法研究、名方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思路与方法学探讨、学术争鸣、综述等栏目。主要刊载有关中药理学和临床治疗学研究的学术论文。不仅是国内外中药药理学学术交流的主要场所,而且因其突出的导向、示范性和样板作用,成为我国中药药理学的代表性权威刊物,在促进中药药理学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干姜治疗急性肺损伤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

    朱萱萱于清源王心威李军梅...
    7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正交试验法优选干姜的乙醇回流提取工艺,分析鉴定干姜的化学成分,利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实验验证研究策略,探讨干姜治疗急性肺损伤(AU)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方法:以6-姜辣素含量和出膏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筛选乙醇浓度、溶剂倍量、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的最优水平,并进行验证。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对干姜中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再对鉴定出来的化学成分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获得干姜治疗ALI的核心成分、关键靶点和相关通路,采用分子对接技术验证核心成分与靶点蛋白的结合活性。通过脂多糖(LPS)诱导建立ALI模型,通过计算肺系数、观察肺组织切片来评估肺的损伤程度,测定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指标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及p-AKT1的蛋白表达。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干姜加10倍量8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1 h。通过LC-MS技术分析得到干姜提取液中45种化学成分,筛选后得到活性成分31个,与ALI疾病交集的靶点有139个。KEGG富集分析中共得到154条信号通路,如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等,大多与调节免疫性炎症有关。分子对接结果验证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有较好结合力。HE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肺泡结构紊乱,肺泡间隙明显增宽并伴大量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肺系数明显升高(P<0。01),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显著升高(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明显降低(P<0。05),肺组织中TNF-α及p-AKT1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给药组小鼠肺组织结构损伤均有所减轻,中性粒细胞及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肺系数明显降低(P<0。05),TNF-α、IL-6、IL-1β、MPO、丙二醛(MDA)含量明显降低,SOD含量明显升高,肺组织中TNF-α及p-AKT1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或P<0。01)。结论:干姜提取液对ALI的治疗作用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小鼠肺组织TNF-α及p-AKT1的蛋白表达,缓解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有关。

    干姜急性肺损伤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实验验证正交试验炎症因子蛋白激酶

    天南星和虎掌南星胆汁炮制前后毒性对比研究

    武旭钟恋王晶邹婷...
    83-9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胆汁制天南星和虎掌南星前后的急性毒性、刺激性和燥性效应变化。方法:将132只小鼠随机分组后进行急性毒性试验;39只家兔随机分组后进行兔眼刺激试验;104只大鼠随机分组进行燥性试验。以小鼠中毒表现、兔眼刺激评分和大鼠的饮水量、排尿指数、大便含水率和颌下腺、肾脏、结肠的病理变化以及水通道蛋白5(Aquaporin5,AQP5)、AQP2、AQP3的表达、血浆粘度、血清中环磷腺苷/环磷酸鸟苷(adenosine cyclic 3',5'-hydrogen phosphate/current 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s,cAMP/cGMP)、三磷酸腺苷酶(ATPase,Na+-K+-ATP酶)、血浆中的肌酐(Cr)和尿素氮(BUN)含量等指标进行考察。结果:天南星和虎掌南星胆汁炮制前后的水煎液对小鼠灌胃无毒性,小鼠最大耐受量生品均为108 g/kg,炮制品均为75。6 g/kg。胆汁炮制后对家兔眼刺激的作用显著减弱(P<0。05);天南星和虎掌南星对正常大鼠结肠、颌下腺、肾脏有明显损伤作用;显著升高血浆中Cr和BUN的含量(P<0。05或P<0。01),胆汁炮制后对正常大鼠结肠、颌下腺、肾脏组织损伤作用较弱。天南星和虎掌南星可使正常大鼠血液中cAMP/cGMP、Na+-K+-ATP酶含量和肾脏、结肠、颌下腺组织中水通道蛋白(AQP2、AQP3、AQP5)表达异常(P<0。05或P<0。01),使正常大鼠出现水液代谢紊乱、血液黏度增加、排尿指数增加、排便量减少、大便干结(P<0。05或P<0。01),各胆汁制南星组大鼠相应的指标考察中发现与生品相比其作用较弱。结论:胆汁炮制可使天南星和虎掌南星刺激性和燥性减弱,本研究可为天南星的"炮制缓燥"和"炮制减毒"提供科学依据。

    天南星虎掌南星牛胆汁胆南星燥性毒性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探讨健脾化滞丸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尿液代谢谱的影响

    陈亮杨芳许琰杰金玺...
    9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健脾化滞丸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尿液代谢物的影响,分析其治疗UC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6月南京中医药大学南通附属医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4例作为病例组及15例健康人作为正常组,病例组给予健脾化滞丸10 g,3次/d,连续4 w。检测健康人及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血沉(ESR)的水平,比较各组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0(IL-10)、IL-12、IL-23、Toll样受体4(TLR4)的含量,收集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和尿液以及健康人的血清和尿液,样本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寻找差异性代谢物并对其代谢途径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病例组治疗前血清ESR、IL-12、IL-23、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IL-10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治疗前相比,健脾化滞丸组治疗后血清ESR、IL-12、IL-23、TNF-α含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IL-10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正常组相比,病例组患者治疗前血清和尿代谢谱有明显改变,共找到24种差异代谢产物(P<0。05或P<0。01),分别是谷氨酰胺、鸟氨酸、马尿酸、丙氨酸、核糖、肌醇、羟基脲、棕榈酸、蛋氨酸、乳酸、棕榈油酸、丝氨酸、丙二酸、酪氨酸、苏氨酸、油酸、3-羟基丙酸、苯乙酸、氢化肉桂酸、尿苷、胆酸、磷酸盐、谷氨酸、苹果酸;与治疗前相比,健脾化滞丸治疗后,病例组患者血清和尿液中12种代谢物已经回归正常(P<0。05或P<0。01),分别是谷氨酰胺、马尿酸、核糖、羟基脲、酪氨酸、苏氨酸、油酸、氢化肉桂酸、鸟氨酸、胱氨酸、丙二酸、苹果酸。结论:健脾化滞丸可以调节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的释放,改善局部免疫平衡。24种内源性代谢物可作为UC的潜在标志物,健脾化滞丸对其中12种代谢物的调节作用可能是健脾化滞丸防治UC的途径和机制,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脂肪酸代谢、胆酸代谢、等。

    健脾化滞丸溃疡性结肠炎代谢组学气相色谱-质谱

    基于肠源性毒素探讨排毒保肾丸治疗慢性肾脏病疗效机制

    傅奕马伟李鑫魏林...
    98-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肠源性内毒素明确排毒保肾丸治疗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效应机制。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7月于江西省中医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九江市中医院肾病科住院的非透析CKD住院患者,随机分配入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尿毒清颗粒,治疗组给予排毒保肾丸,连续治疗16 w。检测并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Uric Acid,UC)、胱抑素C(Cystatin C,Cysc)、二氧化碳结合力(Carbon Dioxide Binding Capacity,CO2CP)、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硫酸吲哚酚(Indoleol Sul-fate,IS)、硫酸对甲酚(P-cresol Sulfate,PCS)、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 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尿微量白蛋白(Urinary Microalbumin,u-mALB)、24 h 尿蛋白(24-hour urinary protein,UTP)含量变化;评估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计算总有效率;检测肝功能及血钾评价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尿素氮、血肌酐、尿酸、ALB、TC、TG、IS、PCS、CRP、IL-6、TNF-α、u-mALB、UTP 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 sIgA 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尿素氮、血肌酐、尿酸、ALB、TC、TG、IS、PCS、CRP、IL-6、TNF-α、u-mALB、UTP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sIgA含量显著升高(P<0。01),治疗组积分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排毒保肾丸治疗CKD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可能通过降低肠道代谢毒素等环节而发挥治疗作用。

    排毒保肾丸慢性肾脏病肠源性毒素疗效评价

    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紫癜性肾炎(气阴两虚型)患儿的临床分析

    姚百会余勇盛巧妮冉志玲...
    102-105,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参芪地黄汤加减对紫癜性肾炎(气阴两虚型)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免疫学指标的影响。方法:84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2例,对照组予以口服卡托普利、泼尼松,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参芪地黄汤加减,疗程4 w。检测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尿红细胞数、尿蛋白水平、细胞免疫水平(CD4+、CD8+、CD4+/CD8+)、体液免疫(IgA、IgG、IgM)水平、补体(补体C3、C4)水平、血清IL-4、IL-21、TGF-β含量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57%(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尿红细胞数、尿蛋白水平、IgA、IgG、IgM、补体C3、C4水平、IL-4、IL-21、TGF-β含量、CD8+T细胞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CD4+T细胞、CD4+/CD8+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尿红细胞数、尿蛋白水平、IgA、IgG、IgM、补体C3、补体C4、IL-4、IL-21、TGF-β水平、CD8+T细胞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CD4+T细胞、CD4+/CD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儿童紫癜性肾炎(气阴两虚型)能提高临床疗效、纠正机体免疫失衡、减轻机体免疫损伤、延缓疾病进展,安全性良好。

    参芪地黄汤紫癜性肾炎疗效免疫

    基于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动物模型分析

    石琪陈科旭留甜甜苗明三...
    106-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以中、西医病因病机、诊断标准为切入点,整理归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原理及模型指标,进而评价其模型吻合度。分析对比发现,已有造模方法中内毒素、兔脑粉浸液、凝血酶、组织因子及高分子右旋糖苷诱导模型的西医吻合度较高(吻合度≥70%);兔脑粉浸液、病毒及复合因素诱导模型的中医吻合度较高(吻合度≥60%)。不难发现,在现有造模方法中兔脑粉浸液所诱导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动物模型所体现的中西医吻合度更高。但在现有动物模型中有一个最显著的问题,则是在造模方法中缺乏中医证候的动物模型分析,仅内毒素诱导模型体现了中医气滞血瘀模型特点。其他造模方法基于西医症状特点,多以外源性物质诱导,形式单一,无法全面反映DIC的发病过程。诊断标准中存在的易引起DIC的基础性疾病以及一些表观指标如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在模型中也难以体现。因此本文指出造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完善DIC动物模型、改进造模方法单一且缺乏中医证候模型提供建议,以促进DIC的临床研究。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临床动物模型中西医病证结合

    基于文献挖掘的鲜药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特点分析

    杜方绵王赛谢逸轩白莉...
    111-11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鲜药作为一种独特的中药应用形式在疾病治疗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本文通过查阅文献总结现阶段在实验研究和临床中常使用的鲜药及常用鲜药治疗的疾病,对高频中药临床应用,鲜、干中药的成分、作用、用量进行分析,得出常用鲜药及鲜药常治疗疾病,提出现阶段鲜药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定义不统一、剂量不明确、成分研究较少、保存及运输不当、如何推动经济、缺少鲜药相关疾病的基础药效、鲜药制剂研究、等。

    鲜药临床应用实验研究

    基于宏基因组学的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

    高世勇魏新瑞唐博琪江剑...
    115-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以亿计的微生物在肠道内构成了肠道微生态系统,该系统在维持人体生理功能,参与营养物质吸收,调节人体健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宏基因组学在肠道微生物中的应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其工作集中在测定不同人群之间的微生物组成差异。早期的肠道微生物研究主要依赖于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获得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并对其多样性和功能进行初步了解。但该途径无法准确区分微生物的亚种和菌株。目前,通过对大规模宏基因组数据的分析,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得肠道微生物群落的遗传信息,并探索其多样性、代谢功能、宿主相互作用、等。本文探讨了宏基因组学技术在肠道菌群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肠道微生物在医学、药学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学高通量测序技术

    中医药联合化疗和靶向治疗晚期肠癌的研究进展

    田园杨忠明衡鑫沈程明...
    119-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直肠癌作为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目前大量研究证实中医药在协同化疗和靶向治疗上发挥着独特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已成为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新模式,为晚期结直肠癌治疗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途径和思路。文章通过检索相关临床文献,对其进行探讨和分析,针对中医药对晚期结直肠癌化疗,联合靶向治疗的临床研究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文献研究发现中医药可有效提高晚期结直肠癌化疗联合靶向治疗患者的近期和远期临床疗效,并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轻毒副作用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中医药肠癌化疗靶向治疗

    中药通过mTOR信号通路调节线粒体自噬与凋亡治疗慢性肾脏病研究进展

    陈旭米娜王希茜张琳琪...
    124-128,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肾脏病是多种病理因素在数月或数年内引起的肾脏功能和结构的不可逆损伤,目前尚无特效药。mTOR信号通路是细胞内合成与分解代谢的枢轴,参与调节细胞自噬与凋亡,对肾脏细胞的稳态及能量代谢过程至关重要。目前许多以调控mTOR信号途径为目标的科学研究正在从分子生物学角度阐释多种慢性病的机制。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中药治疗慢性肾脏病效果显著,且中药对mTOR信号途径及其下游的线粒体自噬与凋亡具有调控作用,而自噬-凋亡平衡体现出的"以平为期"与中医"和"思想相应。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现有中药复方、单味药及提取物通过mTOR调节线粒体自噬与凋亡防治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mTOR信号通路能否作为中药发挥作用的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中药慢性肾脏病雷帕霉素信号通路线粒体自噬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