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中医药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中医药学刊
中华中医药学刊

康廷国

月刊

1673-7717

zhzyyxk@vip.163.com

024-31207045

110032

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东路79号

中华中医药学刊/Journal 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医药学刊》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全国几种大型中医药学术刊物之一。编委会中,由4名院士及全国最负盛名的20余位名中医专家(均为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员)作为顾问,全国26所中医院校校长担任编委,为高层次、高品位的中医药期刊。主要面向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中医药学术发展同步。重点报道专家、学者及各级立项课题的最新发展动态,并为国家级科研项目开辟有绿色快速通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肝主生发的理论创新及其诊疗体系构建与应用

    李瀚旻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主生发的理论创新为肝脏及其相关病证的防治提供了中医肝藏象新的理论基础,"髓生肝""髓失生肝""补肾生髓成肝"是其重要知识体系,中医药调控发生发育及再生修复防治肝脏及其相关病证是其主要研究内容,在获得提高临床疗效的较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和明确疗效机制的基础上构建诊疗体系:病程进展的评估监测、识病辨证的诊疗标准、整体动态的防治方案和肝主生发的创新方药。该理论降低了慢性肝病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降低了肝癌发生风险及发生率,降低了肝衰竭的发生率,降低了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减少或减轻了并发症,提高了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重建能力,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提高了中医药防治肝脏及其相关病证的能力和水平,体现其理论意义和临床价值。

    肝主生发理论创新诊疗体系

    从"微饮"立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早期防治思想

    董国菊
    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是目前心血管领域的治疗难点,防治前线前移对于减缓或逆转HFpEF发病进程至关重要。聚焦HFpEF早期的中医防治,是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的关键。通过梳理仲景提出的"微饮"内涵和证治,结合HFpEF早期的发病机制,提出HFpEF早期以微饮内停上焦为主要病机,临证应以苓桂术甘汤为主祛饮通阳,以期阻断饮证进一步发展,截断HFpEF发展进程。从"微饮"立论HFpEF早期防治,可以防微杜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微饮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苓桂术甘汤早期防治

    麻荆宣肺颗粒对人冠状病毒229E感染小鼠肺炎模型的治疗作用

    彭勍孟硕鲍岩岩张业昊...
    9-13,后插1-后插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麻荆宣肺颗粒对人冠状病毒299E感染小鼠肺炎模型的治疗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建立人冠状病毒229E感染小鼠模型,感染当天连续给予麻荆宣肺颗粒共4 d。实验第5天动物称重后,眼眶取血,解剖取肺组织并称重,计算肺指数及肺抑制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eal-time PCR)检测肺组织中病毒载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细胞百分比,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肺组织和血清中炎性因子表达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及线粒体组装受体1(MAS1)表达量,组织病理学检测肺组织病变。结果 麻荆宣肺颗粒能显著降低人冠状病毒229E感染小鼠的肺指数(P<0。01),高、中、低剂量的抑制率分别为66。80%、53。20%、45。20%;并显著降低模型动物肺组织中病毒载量(P<0。01);显著升高模型动物外周血淋巴细胞百分比(P<0。05,P<0。01);显著降低模型动物肺组织和血清中炎症因子的含量(P<0。01);显著提高模型动物肺组织ACE2及MAS1的表达(P<0。05,P<0。01);且对支气管及肺泡组织的炎性病变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结论 麻荆宣肺颗粒可通过抑制冠状病毒复制、抑制炎症因子释放、调节免疫平衡等途径对人冠状病毒229E肺炎小鼠发挥治疗作用。

    麻荆宣肺颗粒新冠肺炎人冠状病毒小鼠模型治疗作用

    狼毒化学成分基于Mpro靶点的虚拟筛选及抗SARS-CoV-2活性分析

    肖斌张梅芳罗昆张维库...
    14-19,后插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瑞香狼毒和狼毒大戟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基于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coro-navirus-2,SARS-CoV-2)3CL水解酶(Mpro)的抑制剂虚拟筛选以及体外活性验证以为发现抗新型冠状病毒疾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治疗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以瑞香狼毒和狼毒大戟中的天然产物为研究对象,以Mpro为靶点,以Mpro晶体结构(PDB ID:6LU7)中的配体小分子N3为阳性对照,采用AutoDock Vina进行分子对接,对结合亲和力和结合构象进行分析并进行基于SARS-CoV-2 Mpro蛋白的体外抑制活性测试。结果 与N3(亲和力为-7。7 kcal/Mol)相比,双黄酮类化合物狼毒素和异狼毒素呈现了最高的Mpro靶点亲和力(-9。7 kcal/Mol),且优于利托那韦、更昔洛韦、利巴韦林、氯喹、达芦那韦、阿巴卡韦等已知抗病毒药物以及其他天然产物的亲和力。对接构象分析发现二者均能有效占据Mpro蛋白结合位点并形成若干重要的氢键结合,其中以异狼毒素为最优,这对于二者与Mpro靶点的结合以及Mpro靶点抑制构象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异狼毒素在50 μM浓度下显示出优于狼毒素的较好的Mpro体外抑制活性。结论 狼毒素和异狼毒素具有基于Mpro靶点抑制SARS-CoV-2病毒的潜在活性,可作为结构优化和抗SARS-CoV-2体内外活性研究的先导化合物。

    新型冠状病毒瑞香狼毒狼毒大戟冠状病毒3CL水解酶虚拟筛选

    西汉人体陶俑的医学研究

    李永明
    20-28,后插5-后插7页
    查看更多>>摘要:辽中医俑1号和2号的形态特征分别符合西汉文帝与景帝陵寝出土的"裸体着衣式木臂彩绘陶俑"的侍女俑和武士俑。此类陶俑制作的风格写实、体型标准、头面部雕塑呈个体化,对古代人体测量学和体表医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实测数据表明,西汉人体俑为真人1/3缩型,代表了西汉时期标准男女成年人体。辽中医俑1、2号的还原女子身高为159 cm,男子为172。5 cm,与《内经》所述人长七尺五及近现代中国人平均身高基本一致。另外,汉俑的头身比、足身比、上下身比等数据与中国现代人也高度符合。汉俑的"同身寸"与秦汉度量寸制及《内经》的人体骨度测量数据完全一致,代表了中医针灸的"标身寸"。66个西汉"脉书"中常用的体表解剖名词大部分在汉俑体表都有雕塑表达,说明古人对人体的精准认知,以及文字和雕塑表达的一致性。体表结构专有名词在"脉书"中最常见的使用是表达疼痛的部位,这可视为中医穴位及"以痛为腧"取穴法的早期雏形。研究表明,西汉人体俑不但代表了当时的标准男女人体,也能代表现代的人体标准,同时具有广泛国际代表性,堪称中国古代人体测量的"原始标准"。因此,重建汉代经脉人体模型对传统针灸的继承、医学教育、标准化及临床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辽中医俑汉陶俑裸俑人体俑简帛医书脉书经脉人针灸标准化

    基于区块链的中医消化领域临床科研一体化数据共享平台的研究与设计

    张泽丹王斌陈婷李青山...
    29-33,后插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区块链和联邦学习等技术,构建基于区块链的中医消化领域临床科研一体化数据共享平台,包括中医消化领域优势病种数据管理系统、中医消化领域优势病种可信联合循证分析联盟链和中医消化领域优势病种可信联合循证分析平台。该方案支持多途径数据采集,包括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 Informiation System,HIS)/医学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LIS)/电子病历(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EMR)等业务系统中临床数据定时抽取和手动导入,科研数据经病例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CRF)手动录入和自动映射等方式;并支持原始数据本地存储,仅将数据索引和数据Hash特征进行共识上链存证;基于RegLang智能合约监管,实现监管规则的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保证智能合约的安全性,实现数据安全共享的函数级控制;借助分布式算法实现各节点本地单独计算、汇总结果链上流转等功能,做到"算法多跑路,数据不跑路",充分保障数据安全与隐私。整个平台架构在数据安全存储和可信计算之上实现了多中心医学研究全场景的解决方案,拥有面向多样化医疗科研场景所需的上层应用能力,如多中心临床研究开展、跨区域专病数据库建设等。临床科研一体化数据共享平台的建立,对促进中医药临床与科研数据多方平等共享、合作共赢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中医药行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医药数据共享数据存储区块链

    结构方程模型在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应用探索

    高雪菲王子涵陆美杉黄力...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血管病发生率正逐年攀升,病死率占比颇高,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中国医学特色疗法和优势手段之一,在心血管疾病领域应用广泛,但在目前研究中,由于中医理论的复杂性和传统统计方法的局限性,针对疾病中医病机规律的客观化推导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结构方程模型作为一种具有引入潜在变量、有效处理误差、分析多变量关系等优势的现代化统计方法,能对疾病变量间的复杂因果关系进行客观化分析,以阐明疾病的发病机制。此模型可为中医传统理论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有助于结合现代西医诊疗经验,推进临床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工作的开展。

    结构方程模型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

    陈皮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关徐涛杨鹤年张津铖徐江雁...
    41-49,后插8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成熟干燥果皮,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治疗痰湿之要药,同时也是药食同源食品的来源。随着陈皮新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不断被发现,对陈皮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进行综述分析,结果发现陈皮中主要涉及黄酮类、生物碱类、三萜类、挥发油类等近几百余种成分,主要有抗炎、抗癌、抗肥胖、抗阿尔茨海默病(AD)、抗帕金森病(PD)、调节血管、保护骨骼、保护皮肤等药理作用;但仍存在部分问题,如陈皮中的化学成分与炮制理论"陈久者良"关系薄弱、与药理药效作用关系不紧密;且《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关于陈皮陈化年份、陈化方式、陈皮炮制质量标准尚存在空白;药理作用机制与药效物质基础不甚清晰,大多为提取物。针对陈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利于陈皮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应制定陈皮陈化的质量标准,深入揭示"陈久者良"科学内涵;明确陈皮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进一步挖掘清晰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建立符合陈皮"陈化"特色的成分-炮制理论-储藏方式-产地-药效综合量化机制,以阐明陈皮最终药效作用的演变规律。以期为含有陈皮成分的新药研发与药效作用机制研究及功能性食品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陈皮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陈久者良研究进展

    乳岩宁对三阴乳腺癌荷瘤裸鼠Notch1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

    车思阳殷东风高宏冷雪峰...
    5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乳岩宁方与卡培他滨联用对MDA-MB-231乳腺癌荷瘤裸鼠的瘤组织中Notch1信号通路的作用。方法 用对数生长期的MDA-MB-231细胞悬液,于裸鼠左侧胸壁接种,成功长出瘤组织后将其移植到未接种裸鼠的胸壁,建立三阴乳腺癌模型,共40只荷瘤裸鼠,分5组,每组8只,日1次灌胃,连续21 d灌药。观察裸鼠状态并计算肿瘤组织的抑制率;免疫印迹法测定Notch 1、Notch1受体的细胞内结构(Notch1 intracellular domain,NICD1)、与YRPW基序相关的发状分裂增强子1(Hairy and enhancer of split related with YRPW motif 1,Hey1)、发状分裂相关增强子1(Hairy and enhancer of split Homolog 1,Hes1)、髓细胞增生原癌基因(Cellular myelocytomatosis oncogene,C-myc)的蛋白表达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Notch 1、Hey1、Hes1、C-myc的基因表达量。结果 与模型组对比,中药、西药和中药+西药组的肿瘤质量均有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的抑瘤率分别为33。11%、59。60%、65。93%。免疫印迹法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西药组、中药+西药组的Notch 1、NICD1、Hey1、Hes1、C-myc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Notch 1和Hes1的蛋白表达水平在中药组和西药组中水平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西药组较西药组中Hes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荧光定量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西药组、中药+西药组Notch 1、Hey1、Hes1、C-myc的mRNA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相比,中药组与西药组Notch 1、Hes1、C-myc的mRNA水平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西药组较西药组中Notch 1及Hey1的mRNA水平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疏肝理气中药复方乳岩宁能够抑制三阴乳腺癌荷瘤裸鼠的肿瘤生长,其作用机制与三阴乳腺癌中的Notch1信号通路受到抑制相关。为疏肝理气中药治疗三阴乳腺癌,尤其是影响乳腺癌Notch1信号通路方面提供了实验依据。

    疏肝理气乳岩宁三阴乳腺癌Notch1信号通路

    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小毒中药的毒性特点与外用分析

    刘广运白莉苗明三
    55-59,后插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对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小毒中药的毒性特点进行分析,探明小毒中药的关键药效活性成分,阐述小毒中药的毒副作用与不良反应,排除临床用药的隐患;并且基于外用的方式对小毒中药进行临床应用分析,以期为临床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参照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进行小毒中药筛选,在中国知网中进行检索,依循纳入与排除标准使用Excel进行分析。结果 小毒中药外用在治疗骨关节疾病、皮肤病、肛肠疾病、疼痛、妇科疾病、腺体炎症、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胸腹水肿、失眠、外伤等领域均有较好的临床表现。小毒中药普遍具有肝毒性,久服易造成肝损伤,其毒性物质基础多为生物碱类、皂苷类以及萜类;动物类中药以多肽为主要成分;小毒中药中毒表现多为头晕、呕吐及胃肠道反应,鲜有危及生命的临床案例报道。小毒中药可做糊、膏、穴位贴剂和直接敷于患处,其常用的赋形剂为醇溶剂、醋、蜂蜜等。结论 小毒中药临床应用广泛,但又因其普遍具有肝毒性,通过外用手段可以使得药物的吸收分布更加均匀,降低肝脏的代谢负担,其较口服更为安全,通过对小毒中药的外用方式进行分析,探明其外用规律,补充了小毒中药的外用剂量范围,为临床用药提供数据参考。

    小毒中药毒性特点外用临床应用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