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中医药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中医药学刊
中华中医药学刊

康廷国

月刊

1673-7717

zhzyyxk@vip.163.com

024-31207045

110032

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东路79号

中华中医药学刊/Journal 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医药学刊》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全国几种大型中医药学术刊物之一。编委会中,由4名院士及全国最负盛名的20余位名中医专家(均为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员)作为顾问,全国26所中医院校校长担任编委,为高层次、高品位的中医药期刊。主要面向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中医药学术发展同步。重点报道专家、学者及各级立项课题的最新发展动态,并为国家级科研项目开辟有绿色快速通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酸味方对原发性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血清AFP、CEA、CA-125 及 CD4+/CD8+水平的影响

    燕彩霞王达魏传霞陈树泉...
    98-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酸味方对原发性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血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及CD4+/CD8+水平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9年8月-2022年11月医院收治的8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采用TACE术治疗,术后给予营养支持、抗感染、保肝等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酸味方,治疗4周。比较两组疾病控制率、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肝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OL-LC)评分;检测治疗前后血清AFP、CEA、CA-125水平;检测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及自然杀伤(NK)细胞比例,并计算CD4+/CD8+;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92。68%(38/41)、75。61%(31/41),观察组疾病控制率较高(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并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AFP、CEA、CA-125水平分别为(62。35±9。12)ng/mL、(2。13±0。39)μg/mL、(32。37±5。93)U/mL,对照组 AFP、CEA、CA-125 水平分别为(139。65±20。71)ng/mL、(2。47±0。42)μg/mL、(49。62±6。03)U/mL,观察组血清 AFP、CEA、CA-125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 CD4+、CD8+、CD4+/CD8+、NK细胞水平分别为 44。08%±5。41%、21。64%±2。96%、1。65%±0。28%、35。42%±3。97%,对照组治疗后 CD4+、CD8+、CD4+/CD8+、NK细胞水平分别为 37。26%±4。76%、25。47%±3。08%、1。22%±0。27%、29。65%±4。25%,观察组CD4+、CD4+/CD8+、NK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CD8+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躯体功能、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提高并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应用酸味方有利于提高疾病控制率、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抑制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提高CD4+/CD8+比值、提高QOL-LC评分,并且安全性较好,具有推广价值。

    酸味方原发性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AFPCEACA-125CD4+/CD8+

    基于"肠脑互动"探讨大建中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大鼠内脏痛作用机制

    武静王慧李尧锋王俊霞...
    102-106,后插16-后插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大建中汤对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大鼠内脏痛的影响及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新生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肠易激综合征模型组(IBS组)、酮替芬组(Ketotifen组)、低剂量大建中汤治疗组(DJZT-L)、中剂量大建中汤治疗组(DJZT-M)、高剂量大建中汤治疗组(DJZT-H)。采用母婴分离法制备IBS内脏痛大鼠模型,利用腹壁撤退反应(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AWR)评估大鼠内脏敏感性;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下丘脑星形胶质细胞(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小胶质细胞(OX-42);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结肠和下丘脑P物质(substance P,SP);甲苯胺蓝染色法检测结肠组织肥大细胞(mast cell,MC)脱颗粒率;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ELISA)测定分析结肠组织SP、特异性IgE(sIgE)和组胺。结果 与正常大鼠相比,模型大鼠中60、40和20 mm Hg压力下AWR评分明显升高(P<0。05),下丘脑GFAP、OX-42、SP表达显著上升(P<0。05),结肠组织中肥大细胞脱颗粒率、sIgE、组胺和SP表达显著上升(P<0。05);与模型大鼠相比,大建中汤高剂量组(40和20 mm Hg压力),大建中汤中剂量组(60、40和20 mm Hg压力)的AWR评分,下丘脑GFAP、OX-42、SP,结肠肥大细胞脱颗粒率、sIgE、组胺、SP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 大建中汤能够降低IBS模型大鼠内脏痛,可能与其抑制SD大鼠结肠组织中肥大细胞活性,进而影响免疫神经网络有关。

    肠易激综合征内脏痛肥大细胞大建中汤胶质细胞

    面向早期筛查的血糖失稳态人群"舌象-舌苔微生物组学"特征与机制研究

    雷聪石康乐刘欠欠于越凡...
    107-111,后插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血糖失稳态是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痴呆、恶性肿瘤等许多慢性重大性疾病的独立风险因素,临床危害极大,但其高度可逆性的特点也给上述重大疾病的早期防治提供了机会窗口。然而,当前针对血糖失稳态人群早期筛查及干预尚无系统性研究,对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糖尿病前期人群所用筛查方法在特异性、准确性方面均存在不足,临床应用受限。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舌象是反映正邪消长和病情进退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在"血糖稳态—血糖失稳态—糖尿病"病程进展中舌象具有一定的动态演化特点,而其舌象变化的潜在机制可能与舌苔微生物密切相关。基于血糖失稳态人群"舌象-舌苔微生态"的临床表观与微生物组学特征构建"舌象-舌苔微生物"宏微观映射模型,有望为血糖失稳态人群的大规模早期筛查和相关疾病早期防治提供新路径,并为阐明中医舌象诊断理论科学内涵、探讨复杂性疾病演化特点与潜在机制提供新视角。

    血糖失稳态早期筛查舌象舌苔微生物

    地黄饮子通过PI3K/Akt和MAPK信号通路双重调节db/db小鼠视网膜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异常的机制研究

    武东燕王小丹桂婉威柴金苗...
    112-116,后插20-后插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地黄饮子通过磷脂酰肌醇三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和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双重调节db/db小鼠视网膜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异常,探究地黄饮子多途径发挥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10只db/m小鼠作为空白组,30只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地黄饮子组(地黄饮子,30。03 g/kg)、阳性对照组(二甲双胍,0。61 g/kg)。药物干预4周,每周检测小鼠体质量、空腹血糖。末次给药后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及胰岛素耐量试验(insulin tolerance test,ITT)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小鼠视网膜葡萄糖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视网膜胰岛素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视网膜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视网膜组织胰岛素受体底物1(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 1,IRS1)、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cose transporter 4,GLUT4)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qPCR)检测视网膜PI3K、Akt、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kinase,ERK)、c-Jun 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protein kainse,JN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 8抗体(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 MAPK)mRNA表达量。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空腹血糖显著升高(P<0。01);OGTT、ITT试验各时间点血糖均升高(P<0。05,P<0。01);视网膜组织水肿,新生血管生成;视网膜葡萄糖、胰岛素含量升高(P<0。01);IRS1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而GLUT4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PI3K、Akt mRNA 表达量降低(P<0。05,P<0。01)、ERK、JNK、p38MAPK mRNA 表达量升高(P<0。05,P<0。01)。地黄饮子和阳性对照药物均可降低小鼠OGTT、ITT试验AUC(P<0。01);改善视网膜水肿,减少新生血管;降低视网膜葡萄糖、胰岛素含量(P<0。05,P<0。05);降低小鼠视网膜IRS1蛋白表达,提高GLUT4蛋白表达(P<0。05,P<0。01)、升高PI3K、Akt mRNA表达量,降低ERK、JNK、p38MAPK mRNA表达量(P<0。05,P<0。01)。结论 地黄饮子可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和抑制MAPK信号通路双重调节GLUT4表达从而改善db/db小鼠视网膜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异常。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地黄饮子胰岛素抵抗糖代谢异常双重调节

    土茯苓乙酸乙酯部位总黄酮纯化工艺、特征图谱及其对重金属铅解毒作用研究

    黎华军程双彭财英王晓敏...
    117-121,后插22-后插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优选土茯苓乙酸乙酯部位总黄酮的纯化条件,建立其特征图谱,并评价其对重金属铅解毒作用,以期为土茯苓解铅毒作用方面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数据基础及参考。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并以此作为评价指标,考察6种不同色谱填料对土茯苓乙酸乙酯部位总黄酮纯化性能,筛选最佳纯化工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纯化后总黄酮的特征图谱;并以重金属铅致小鼠慢性毒性为动物模型,以铅含量、生化指标及组织形态学检测结果为指标,评价纯化后总黄酮解铅毒的活性。结果 土茯苓乙酸乙酯部位总黄酮最佳纯化工艺为选用微孔树脂(MCI)填料,25%乙醇水溶液为上样溶剂冲洗3倍柱体积(VB),60%乙醇水溶液为洗脱溶剂洗脱3 VB,总黄酮含量78。0%。建立了总黄酮高效液相色谱(HPLC)特征图谱,指认了 5个特征共有峰。与模型组对比,总黄酮组小鼠采食量增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酐(Cr)、血尿素氮(BUN)水平趋于正常,小鼠血液、肝脏和肾脏铅含量显著降低;病理切片结果显示,总黄酮对于铅诱导的肝、肾功能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结论 土茯苓总黄酮纯化工艺具有结果稳定、操作方便、含量较高特点。总黄酮特征图谱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纯化后的总黄酮对重金属铅具有显著解毒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土茯苓解铅毒的药效物质基础阐明提供参考,并为研发解铅毒新药提供理论基础。

    土茯苓总黄酮纯化工艺特征图谱减毒

    黄芪多糖调控免疫细胞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王成志刘一帆张晓青蔡雨萌...
    12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芪作为我国传统的"补气圣药",是抗肿瘤治疗方剂中最常用的药材之一。黄芪具有多种活性成分,而黄芪多糖作为黄芪中活性程度最高的成分,具有调节免疫和抗肿瘤作用。免疫细胞作为肿瘤微环境中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功能及活性的高低对于抗肿瘤治疗有着较大的影响。大量研究发现,黄芪多糖通过调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髓系抑制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等免疫细胞,提高免疫细胞的功能和活性,有效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从而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更好地发挥抗肿瘤的作用。通过收集近年来黄芪多糖在抗肿瘤免疫方面的相关研究,从黄芪多糖调节免疫细胞及其抗肿瘤作用机制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研究黄芪相关的新型临床抗肿瘤药物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扩大中医药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影响力。

    黄芪多糖免疫细胞恶性肿瘤机制研究

    基于"络以通为用"理论探讨藤类药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运用

    李如姚澜胡玉馨闻竹...
    128-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属中医"痹病"范畴,以周身关节肿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络病学说,其阐述的"久病入络""久痛入络"思想揭示了痹病疼痛的本质,"不通则痛"则被认为是尪痹疼痛的病机关键,"络毒蕴结""络脉失养"则是旭痹的辨治关键。藤类药多具有通络散结的功效特点,可有效针对类风湿关节炎"不通则痛"的病机进行治疗,不同的藤类药又因性味归经不同具有各自的功效偏重及特点。常用的八种通络藤类药中,雷公藤、青风藤、海风藤偏于祛风除湿;鸡血藤、大血藤偏于活血通络;忍冬藤、络石藤偏于清热通络;首乌藤可养血安神。基于此,将"络以通为用"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治疗思想,根据临床辨证合理应用藤类药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重要意义。

    类风湿关节炎藤类药络病理论

    蒲公英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刘亦菲刘兆薇任一冉刘颖...
    132-141,后插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蒲公英始载于《新修本草》,味苦、甘,性寒;归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之功效,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在综述蒲公英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蒲公英植物亲缘学、化学成分特有性证据、化学成分有效性和可测性等的关系,对蒲公英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进行分析,并预测木犀草素、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咖啡酸、绿原酸、菊苣酸、蒲公英甾醇可作为其质量标志物的候选化合物,以期为蒲公英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蒲公英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质量标志物

    沈氏羌活地黄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观察

    于博唐华燕张娜徐星宇...
    142-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沈氏羌活地黄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强直性脊柱炎患者9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口服甲氨蝶呤片,每次15 mg,1次/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沈氏羌活地黄汤口服,每次200 mL,2 次/d。疗程12周。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1%(41/45),ASAS20%反应标准(ASAS20)评分标准者占治疗组总人数93%(42/45);对照组总有效率53%(24/45)、ASAS20评分标准者占67%(30/4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度指数(BASDAI)积分、脊柱痛显著改善(P<0。01),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积分显著改善(P<0。01),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炎症活动指标、C反应蛋白(CRP)、病情总体评价(PGA)明显改善(P<0。0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血沉(ESR)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1),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显著改善(P<0。01),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沈氏羌活地黄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好于甲氨蝶呤单一治疗,且无不良反应。

    强直性脊柱炎羌活地黄汤甲氨蝶呤沈丕安名中医中医治疗

    中医对焦虑障碍证候的经典名方治疗及其机理研究

    杨厚增赵鸿君任路
    146-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学认为焦虑障碍相当于中医的脏躁病、郁证、卑惵病,其喜悲伤欲哭、倦怠、食欲不振等症状与焦虑障碍高度相似。论治焦虑障碍时,中医常用的经典名方主要面向焦虑障碍中的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 anxiety disorder,GAD)、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PD)两种分型,通过辨证论治,将GAD分为了痰郁热扰、血虚、肝气郁结、瘀热内阻、心肾不交5个证型,代表方为温胆汤,酸枣仁汤、逍遥散、血府逐瘀汤、黄连阿胶汤等方剂;将PD分为了肝失疏泄、心胆两虚2个证型,代表方为小柴胡汤、安神定惊汤等方剂。经研究,GAD中医证型里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肝失疏泄证,用方逍遥散,PD中医证型中肝失疏泄、心胆两虚两证型出现频率相同,用方频率最高者为安神定惊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经典名方治疗GAD的平均治愈率达88%,治疗PD的治愈率达90%,治疗焦虑障碍平均显效时间约为35 d,综合考量,中医经典名方治疗焦虑障碍的理论基础可靠,临床疗效可靠,在实践中有研究意义。

    经典名方焦虑障碍中医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