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吴成福

季刊

1673-1751

xbwk@haut.edu.cn

0371-67756158

450052

郑州市高新区莲花街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以自然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努力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传递各学科学术信息,促进学术交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发现和培养人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纳税信用评级、信息不对称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

    李光龙佘丽萍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纳税信用评级制度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税收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也是税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 2014-2019 年我国沪深 A 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检验了纳税信用评级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表明纳税信用评级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负相关,纳税信用评级为A级可以降低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机制检验发现,纳税信用评级为A级可以通过降低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降低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相比于国有企业,纳税信用评级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在非国有企业中更加显著.研究结论丰富了纳税信用评级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研究,也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税收征管方式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纳税信用评级信息不对称债务融资成本

    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李贵芳马栋栋李仟莹吴银毫...
    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梳理数字经济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和间接路径,构建 SBM-Malmquist-Luenberger模型,揭示了黄河流域 2010-2020 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分异特征,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作用,以及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第一,研究期内黄河流域数字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第二,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流域内不同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异,下游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较高,上游地区次之,中游地区较低;第三,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正向作用,并在 1%水平上显著.此外,数字经济还通过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

    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空间异质性SBM-Malmquist-Luenberger模型

    环境规制强度差异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

    郭浩董玮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地区间环境规制强度差异导致的污染转移现象,可能影响区域协调发展进程,为此,基于 2001-2019 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改进局部协调模型测算了各省份的协调发展水平,探究了环境规制强度差异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强度差异显著抑制了区域协调发展;异质性分析揭示,环境规制强度差异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抑制作用受到市场化水平和地理位置差异的影响;机制检验表明,环境规制强度差异会抑制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而阻碍区域协调发展.由此,提出适当上收环境事权、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等建议.

    环境规制强度差异区域协调发展"污染天堂"假说

    科技金融、信息化与城市创新

    李军峰杨雨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基于 2007-2021 年中国 261 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以"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的实施为基础,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科技金融政策对城市创新的驱动效应.实证研究发现:第一,科技金融政策的实施显著提高了城市创新水平;第二,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提升信息化水平间接拉动城市创新水平;第三,从异质性来看,东部地区试点政策的实施对城市创新效果更加明显;第四,城市信用较好的区域创新绩效要明显优于城市信用较差的区域.本研究对进一步把握科技和金融创新规律,增强城市自主创新路径具有重要启示.

    科技金融城市创新信息化水平双重差分法

    粮油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对信贷可得性的影响研究——基于机构投资者持股的调节作用

    王晓刚徐茗珂赵雨路薛晨欣...
    4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确保粮食安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基于 2010-2022 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粮油食品行业中的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构建多元回归模型研究粮油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对信贷可得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粮油食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有效促进信贷的可得性,伴随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提高,两者之间的正向关系进一步强化;异质性研究发现,企业上市年限对社会责任履行和信贷可得性之间的正向关系起正向赋能作用,与其他地区相比,东部地区上市粮油食品企业的这种正向赋能作用更强一些;相较于粮油企业,食品企业的信贷可得性对社会责任履行具有更强的敏感性;托宾Q值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和信贷可得性之间的关系中起抑制作用,在总资产较高、托宾Q值更低的国有粮油食品企业中,履行社会责任和信贷可得性之间存在的正相关关系更明显.

    粮油食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机构投资者持股信贷可得性

    大数据时代城市智慧物流建设演化博弈分析

    顾翠伶高文豪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智慧物流的建设需要各利益主体共同参与.通过演化博弈的方法,基于城市智慧物流建设中多主体采用不同策略组合的收益函数,构建了地方政府、物流企业和居民的多主体演化博弈模型.通过计算该模型的均衡点,并利用MATLAB软件对模型均衡点的稳定性进行讨论和参数敏感性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初始参与意愿对地方政府、物流企业和居民的系统演化结果有不同的影响;地方政府成本的降低能够极大地提升其引导的积极性;政府应加强对城市智慧物流的宣传,制定企业智慧物流的判断标准和评价体系,以抑制企业投机行为.为促进城市智慧物流的高质量发展,应该合理引导各利益主体在城市智慧物流建设中的行为选择.

    智慧物流演化博弈均衡分析

    "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课沉浸式教学探析

    操菊华王喜乐
    5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思政课"是思政课堂延展至社会生活的全新教学理念,思政课沉浸式教学旨在通过营造具有真实感和情境感的学习环境,将学生沉浸于教学环境,将课堂沉浸于社会生活,从而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思政课的学习中.思政课沉浸式教学具有学习情感的共鸣性、学习体验的在场感、教学场域的贯通性等特征.在二者的关系上,"大思政课"理念拓展了思政课沉浸式教学的现实场域,思政课沉浸式教学则是推动"大思政课"建设的有效途径.立足"大思政课"视域创新推进思政课沉浸式教学,应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深度挖掘思政课沉浸式教学的新内容;应充分依托人工智能激活思政课沉浸式教学的新生态,让思政课"活"起来、"动"起来、"准"起来;应大力拓展思政课沉浸式教学的新场域,将教学场域延伸到校园生活、社会空间和网络空间中.多元举措的实施有助于思政课教学方式的创新发展,有助于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大思政课"思政课沉浸式教学

    "两个结合"的思想意蕴、基本功能与实现路径

    葛伟阳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个结合"作为新时期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和对立统一规律赋予其深厚的实践土壤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在唯物史观层面,为"两个结合"理论的创设以及发挥理论的先导作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群众基础.在此基础上,从功能论的角度出发,阐释"两个结合"内蕴的价值引领功能、批判辩护功能以及教育导向功能,发挥其理论最大公约数的社会功能.围绕坚持问题导向、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人民至上以及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等方面阐释并发挥"两个结合"科学理论的思想意蕴,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保证.

    "两个结合"思想意蕴基本功能实现路径

    新时代高校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工作探究

    张广乐栗源
    7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法治校是高校治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式,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新时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障.阐述了高校依法治校的基本内涵,厘清了党的领导与高校依法治校的内在关系,在此基础上,从原则、理念、方法、制度、机制、文化六个层面,提出新时代高校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实践进路.

    新时代高校依法治校实践进路

    新文科背景下翻译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探究——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

    靳亚铭
    79-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翻译专业教育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新文科建设对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树立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注重跨学科融合、强化科技应用与数字素养、提升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等系列要求.基于现阶段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困境及对教育部纲领性文件的对标分析,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翻译专业在外语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紧跟科技创新步伐,顺应语言服务市场需求,从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体系、评价机制、师资队伍建设 5 个方面做出了改革举动,不断契合国家战略、地方发展、市场及专业标准的需求.

    新文科翻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