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吴成福

季刊

1673-1751

xbwk@haut.edu.cn

0371-67756158

450052

郑州市高新区莲花街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以自然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努力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传递各学科学术信息,促进学术交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发现和培养人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

    黄林孙波杨振华时慧媛...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载体和连接点,但在生态资源勘测确权、价值核算、产品设计、市场运营、生态保护等关键环节存在明显瓶颈,不利于生态产品价值的市场化实现.以高通用性和高渗透性为特征的数字化技术,可以有效破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的时空错配和资源错配难题.文献回顾与演绎推理表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按照"生态资源—生态资产—生态资本—生态产品—生态消费—生态持续"的逻辑进行良性循环的过程.数字赋能在上述循环的各个阶段均能够有效发挥积极作用.推动数字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要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生态技术创新、数字生态素养培养、数字生态人才开发以及数字政务服务优化等方面不断发力.

    数字赋能数字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数字金融与企业技术创新——基于信息效应与资源效应的视角

    李朝阳张宇凡潘孟阳付晓改...
    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金融是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形成的金融新业态,为微观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新动力.以 2011-2020 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信息透明度的视角,重点考察了数字金融的信息属性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显著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但数字金融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仅体现在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上,对大型企业、国有企业的促进作用不显著;数字金融通过提高信息透明度和缓解融资约束两个作用路径共同驱动了企业技术创新,资源效应所展现出的作用相对更大.因此,相关机构需要构建良好的数字金融生态系统,促进数字金融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协同发展.

    数字金融创新效率信息透明度融资约束

    考虑短视认知的数字金融平台行为演化——基于众筹平台的实证研究

    夏雨赵雅静魏明侠孙晓灵...
    2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众筹是数字金融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资金借贷行业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其质量不仅会影响众筹平台的运营状况,还会影响数字金融的健康发展.以众筹平台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动力学进行仿真模拟,探究具有短视认知的众筹平台项目准入行为决策及其演化均衡.结果表明:平台项目准入行为的演化均衡结果主要取决于平台的短视认知、声誉收益、惩罚成本等因素,其中,短视认知偏差是影响众筹行业演化均衡的最重要因素;降低单一平台的短视认知、提高其社会声誉和对其的惩罚成本,能够使众筹系统快速演化到高质量项目进入的状态.因此,可以通过外部锁定技术促使平台严格审核项目,防止过多低质量项目进入;同时,运用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强化教育宣传、优化平台经营理念等方式,从根源上纠正认知偏差、导控演化行为,促进众筹市场良性发展.

    众筹平台项目准入决策短视认知

    数字金融发展对地方隐性债务风险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管治华邵学明
    32-4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治理地方隐性债务风险是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途径.基于 2013-2021 年我国 266 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了空间杜宾模型检验数字金融对地方隐性债务风险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数字金融不仅降低了本地区的隐性债务风险,而且由于空间溢出效应对周边地区的隐性债务风险也产生了抑制作用;财政透明度在数字金融降低地方隐性债务风险过程中起了部分中介作用,数字金融通过提高财政透明度进而降低了地方隐性债务风险.进一步的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对地方隐性债务风险有抑制作用,而数字化程度则增加了地方隐性债务风险;数字金融对东中部地区的隐性债务风险的抑制效果及空间溢出效应更为显著,而对西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研究结论表明:数字金融发展对隐性债务风险的降低产生了积极影响,为缓解当前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提供了新的政策施力方向.

    数字金融地方隐性债务风险空间溢出效应财政透明度

    高铁建设对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

    崔新蕾白莹莹
    4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和中介机制模型,探究高铁建设对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高铁建设对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具有提升推动效应,高铁开通线路增多具有强化效果;异质性检验中,在我国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科教规模较小城市、科教质量较低城市和市场化程度较低城市中,高铁建设对协同创新的影响具有显著性;高铁建设通过促进人才和投资集聚、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了区域协同创新能力;高铁建设助力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存在正向空间外溢性.应加强高铁网络化建设,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助力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提升.

    高铁建设协同创新能力产学研融合机制检验空间效应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时空演化机理——基于实证的研究

    王晓东周国林赵勍升
    5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型企业主营业务、知识产权情况等的梳理,识别出 336 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范围内的企业.基于这些企业的经纬度测量彼此之间的距离,运用产业集群DO指数理论,通过 matlab 和 Arcgis软件进行产业空间实证分析,比较产业聚集城市的高校、科研机构等资源,归纳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时空演化机理和特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始于相关传统优势产业,发展于城市营商环境的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援建人才而兴,但本地人才培养情况对产业支持力度相对较弱;目前乌鲁木齐市基于自身优势不断强化产业集群,其他城市难以获得产业外溢.进而提出对策建议:加强"一圈一带一群"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优化跨城市的产业链布局,提升产业空间创新协同能力;加强人才服务体系建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DO指数

    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复兴话语建构的历史逻辑、基本特征与时代价值

    吴家华李睿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复兴话语体系的建构,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百年奋斗辉煌历程的见证.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新时代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建构了完整的民族复兴话语体系.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复兴话语体系的建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两个结合",体现了阶段性与连续性、内容与形式、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的统一,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力量,提升了广大人民对中国道路的认同感,发挥了群众投身民族复兴大业的历史主动性,贡献了实现人类美好生活向往的中国智慧.

    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话语体系建构历史逻辑基本特征时代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推进青年工作的历史、理论与实践逻辑

    彪晓红苏静普
    71-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对新时代青年工作的重要地位作了明确阐释.从历史逻辑来看,党的青年工作伴随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个历史进程,"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是党在总结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中把握到的深层规律;从理论逻辑来看,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党的青年工作,既要注重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又要深入领会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从实践逻辑来看,新时代青年工作应当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引领、理想信念教育和科学理论武装,将青年培养成听党话、跟党走,既怀抱梦想、又敢想敢为,既脚踏实地、又善作善成的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青年工作中国式现代化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风险审视及优化路径

    李海涛冯璐瑶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维度,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程度,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智能化.人工智能也带来了弱化思维能力培养、危害意识形态安全、消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等风险和挑战.实现人工智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赋能,需要从注重思维能力培养、强化价值引领、推进智能融合等方面化解其带来的相关风险,真正实现"人机协同"的良性互动,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动摇.

    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现实审度

    毛斐均
    84-88,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既是大学生法治和道德素质全面提升的内在关键,又是立德树人和依法治校的逻辑必然,更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因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要求.法治中国已经进入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高校要从维护大学生个人权益、加强学校教育管理、全面依法治国的视角,多维度认识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现实意义,把握当下大学生群体的法治认知、法治意识、法治情感、法治行为的总体现状,持续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髓,紧紧围绕培育主体、培育内容、培育元素和培育过程,不断提高大学生法治思想培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感.

    中国式现代化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