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州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州学刊
中州学刊

喻新安

月刊

1003-0751

zzxk1979@126.com

0371-63836785,63936507

450002

河南省郑州市文化路50号中州学刊杂志社

中州学刊/Journal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州学刊》创刊于1979年,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学术期刊(双月刊,逢单月10日出版)。《中州学刊》系国际学术交流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连续多年被评为河南省社科类优秀期刊、一级期刊、河南省二十佳期刊。发行范围遍及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远及东南亚、日本、欧美等地。《中州学刊》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提倡原创、打造精品”为办刊理念,广集百家睿智,编发精品力作,弘扬中原文化,关注学术前沿,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中州学刊》立足中原,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注意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刊载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中州学刊》主要刊登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哲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学术论文。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当代政治”、“理论经济学新探”、“农村经济”、“经济学比较研究”、“社会问题研究”、“法学研究”、“伦理学研究”、“易经、道家研究”、“宋明理学研究”、“冯友兰研究”、“宋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先秦文学研究”、“唐宋文学研究”、“文艺研究”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们为什么要讲道德

    沈顺福
    8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德是道德法则、规则、判断等的简称,其中的核心是道德行为与道德法则。道德行为,如仁,是因循道德法则而产生的活动。法则关联着若干要素并将其整合为一个整体,确保了整体的秩序。在秩序整体中,行为人不仅被约束和规范,而且同时获得某些权利或利益。为了这些利益,人们常常自觉成为整体成员并必然地遵循秩序法则。这是道德法则的目的之一。只有个体的意志能够从众多法则中选择某个法则并遵循它,其中,对法则的遵循确保了整体的秩序,而意志的自主选择则体现了个体的自由。道德的本质在于自由。

    道德整体法则自由

    认同伦理视角下老年人数字身份的"遮蔽"与"解蔽"

    尤吾兵
    98-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迭代,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过程中遭遇日益凸显的"数字鸿沟"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数字身份认同作为老年人与数字世界紧密相连的桥梁,不仅关乎老年人在数字时代基本生存需求的满足,更是其本体性彰显、自主性发展的核心要素以及衡量其数字社会融入程度的关键尺度。然而,受制于技术、社会、心理等多维度因素的影响,老年人在构建与维系数字身份的过程中,面临着多维度、深层次的挑战,这些挑战交织为现实与虚拟的界限模糊、权威与卑微的身份冲突以及意义感与虚空感交汇等困境,严重"遮蔽"了其数字身份的充分展现。破解这一难题,构建一个集技术关怀为基石、他者认同为助力、老年人自我认同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框架尤为重要。该框架旨在通过数字技术的乐老化创新,彰显对老年人的技术关怀,缩小"数字鸿沟";同时,促进社会、家庭对老年人数字身份的正面认知与接纳,以他者视角的认同为助力,跨越"数字代沟";更显著的是,激发老年人主动构建数字化生活方式,增强对自身数字身份价值的认同与积极塑造,消弭"数字难沟"。借此,帮助老年人实现良好的数字化生存愿景。

    "数字鸿沟"老年人数字身份认同伦理

    试论王阳明心学视域下的养德养生思想

    徐仪明
    107-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阳明在其心学视域之下,提出了养德养生并举的思想。首先,他认为"有志于圣贤之学,惩忿窒欲,是工夫最紧要处",所谓"惩忿窒欲",是借儒家经典《周易》的权威来宣示养生养德的要道。他指出提升道德和增进学问,必须如同自己有疾病在身,深感切肤之痛,方能够"求名医,问良药,有能已者,不远秦楚而延之"。其次,阳明主张通过"变化气质"来达到养德养生之目的。而在"变化气质"的具体方法当中,其认为治病祛疾、培补元气是一个有效的途径。最后,他提到子思的"致中和",认为这是养德养生的重要功夫。他说:"心得养,则气自和,元气所由出也",从而认为:"故心也者,中和之极也。"就是说养心就是"致中和",其中包含了养德就是养生的思想观念。但是,王阳明极强的入世精神与衰弱不堪的身体形成了难以化解的矛盾,因而未能实现其养德养生并举的愿望。

    王阳明养德养生惩忿窒欲变化气质致中和

    人工智能在消除脑、体劳动差别中的角色、作用及方法论启示

    王珂
    115-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在可预见的未来发展中,人工智能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特殊产物,本质上依然属于生产工具的范畴。人工智能在消除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对脑、体劳动的同步代替,促进新劳动形态的形成,但也有产生"无用阶级"的风险。因此,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把握好人工智能发展的正确方向以及人工智能代替人类劳动的节奏和速度。对人工智能的技术范式要进行全面审思,以人的主体性矫正人工智能的"任性",积极引导其发展向善,在消除脑、体劳动差别的实践中彰显技术正义,形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工智能脑力劳动体力劳动新劳动形态以人为本

    由"永历入缅"叙事文本演变看边疆地区的王朝认同与国家认同

    姚胜
    122-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顺治十五年年底至次年年初,在清军的进逼之下,南明永历帝朱由榔由云南逃入缅甸,四年后被清军押回昆明处死。此后,永历帝陪臣率先建构"狩缅"叙事,通过刻画朱由榔的仁君形象,以突出前明遗民对明朝的认同。清朝官方并不承认朱由榔的皇帝身份,而只将其视为明末一普通藩王。由此,该叙事由前明遗民的"狩缅"转变为清朝的"走缅"。随着统治逐渐稳固,清廷放松了管控,仍以"狩缅"为主题但淡化了明、清王朝书写的"永历叙事"在云南再度发展。清末革命兴起,在云南革命党人的重构之下,"狩缅"叙事进而成为民主革命动员与国家认同宣示的工具。清初至民初,从"狩缅"到"走缅"再到"狩缅"的叙事演变,反映了不同立场的对立、不同群体的诉求及不同时代的主题。

    永历朱由榔缅甸国家认同

    西北行记所见20世纪30年代甘青民族走廊各民族的交往与融合

    牛继清
    133-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 世纪 30 年代考察西北热潮期间,形成了数量不菲的西北行记,详细记载了甘青民族走廊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等状况。其中包括大量关于各少数民族人口及分布、生活习俗、各民族相互关系的记载,反映了这一时期甘青民族走廊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婚姻关系、经济与社会交往、语言融通、现代民族教育的兴起与初步发展等现象,充分体现出各民族之间的深度交往、融合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步萌芽。

    西北行记甘青民族走廊民族交往交流

    杜甫困居长安初始时间新考——兼论天宝五至七载杜诗的重新系年

    王新芳孙微
    143-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旧注将开元二十四年"忤下考功第"作为杜甫"快意八九年"的起点,由此后推九年,遂得出天宝五载入长安的结论,"困居长安十年"之说便由此衍生而来,实际上这一推算起点并不精准。另有学者主张将"快意八九年"的推算起点前移至开元十八年或二十年,其论亦难以成立。最新研究表明,杜甫未曾参加过天宝六载的"野无遗贤"考试。旧注将《饮中八仙歌》等诗系于天宝五载,是因受杜甫天宝五载入长安之成见的影响,今重新检视系于天宝五六载之诗,可以发现其系年依据均不能成立,需要重新加以厘定。通过《奉寄河南韦尹丈人》"青囊仍隐逸,章甫尚西东"可知,天宝七载以前杜甫还未定居长安,而是在偃师、洛阳附近隐居或漫游,其定居长安当在天宝七八载之交,则"快意八九年"的推算起点应为开元二十九年,因此学界相沿已久的"困居长安十年"之说并不能成立,相应地,过分强调杜甫思想性格中执着仕进一面的做法亦当引起反思。

    杜甫初入长安困居长安十年"快意八九年"

    中国影视的文化定位与伦理选择

    孙燕
    154-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影视文化不是商业、消费和娱乐的代名词。用艺术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国影视,它虽然免不了带有商业性、娱乐性和消费的功能,但绝不止于此。在当前的时代语境下,回归影视作为文化的价值立场和审美传统,回归日常生活中人文精神和人文文本的探寻,是中国影视走出当下困境的希望所在。展望中国影视的未来发展,从本土到全球,从民族到世界,已是大势所趋。如何由"中国影视"走向"世界影视"成为中国影视亟待解决的时代命题。坚持包容和多元,回归爱和人性,不仅是中国影视全球化的伦理目标,也是"世界影视"的应有之义。当中国影视开始关注人,关注真实的生命情感,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和困境时,其世界性自然也就蕴含其中。这不再是具体技法的变化,而是对于世界主义的人文追求。

    中国影视世界主义人文主义文化定位伦理选择

    网络视听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图景的现实表征与构建逻辑

    王晓红张琦
    161-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视听已成为文化传播与日常生活的重要媒介,也日益成为文化生产的重要领域。网络视听在创新主体、核心根脉和重要目标等方面,与中国式现代化有着深刻而自洽的内涵关系,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影像赋权、彰显中国特色的文化"双创"以及打造共同富裕的产业驱动等先天优势。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网络视听空间以丰富的案例多维度地反映和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图景。究其背后的生成逻辑,实为网络视听承担了五种身份,即作为"引领者"弘扬主流价值,作为"记录者"打造多模态中国文化符号,作为"讲述者"激发情感共鸣的时代语态,作为"参与者"构建多元互动的社会场景,作为"驱动者"正确处理技术赋能与艺术实践的关系。网络视听媒体以其突出的视听艺术特性和共创共享的互联网品质,正在成为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重要力量。

    网络视听中国式现代化文化生产日常生活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影视剧的传播实践与集体应答

    贾毅
    170-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的影视作品深入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对其进行了立体的阐释、宣传和推动。一大批优秀的影视剧集体行动,从国家站位和叙事到百姓视角和交流,从发现问题、正视问题到解决问题、激励引导,肩负起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别报道""深度报道""系列报道""对外报道"。这些优秀作品实现了对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的全覆盖传播,并具有整体—局部—个体的空间层次、历史—当下—未来的时间层次、你—我—他共同奋斗的主体层次。但现有作品在对外传播、传播领域、传播系统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需要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理念下积极改善。

    中国式现代化影视剧传播高质量作品议程设置